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5|回復: 0

[史學] 中国历史上的“官本位”:官员不是地主阶级代表(1)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7-6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读书报
魏光奇的新作《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是一部扎实而有见解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有“考据”,有“义理”,利用包括历史档案、地方史志、官方典制、私人著述在内的大量史料,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实况,并使人对于作者的“经世意识”恻然有所感。
早在宋代,苏轼就用“(有)法”与“无法”来概括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政治差异。近代思想家严复出于改革、救亡的热忱,又借用这对范畴来进行中西社会政治制度的对比,认为西方国家“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严复的意思是说,西方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自由平等”,各个社会成员、社会阶层“联若一体”,有“无法”色彩;另一方面,其各项行政、法律制度又十分健全,十分明确,运作规范,处于“有法”状态。中国则与此相反,其社会政治制度“有法”,各个社会成员、社会阶层无自由、不平等,尊卑判然;其行政、法律方面却处于“无法”状态,各种制度不健全、不明确,名实不符,运作随意。严复的这一观点,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但遗憾的是,严复的这一观点始终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魏著《有法与无法》以严复的这一观点作为分析框架,不仅厘清了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实况,而且“以小见大”,使读者透过这一窗口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特征。
在魏光奇“有法与无法”的视角下,清代州县制度的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叫作“官府本位”。州县官府不是什么“地主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自己代表自己、自己给自己谋利益的宗法性“自利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充满着上级对下级的“役使、勒索与荫庇”;而它作为一个特殊利益集团、权力集团,对于社会、民众的关系则是“盘剥、统治与镇压”。这部著作从各种史料中收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州县政治的实相,既黑暗又令人哀伤。
清代州县官上任,带着数十、上百名的师爷、长随和眷属,浩浩荡荡来到任所。若问他们千里做官,所为者何?是来造福一方吗?非也!他们全是来发财的。发谁的财?当然是老百姓的,而且是从最老实本分的老百姓身上搜刮。给州县官作帮凶的是从民间聘用的“六房”书吏和“三班”衙役。这些贪官污吏代表国家征收赋税、审理词讼,在行政的每一环节都挖空心思敲诈勒索,真所谓“雁过拔毛”、“贼不走空”,普通百姓一不小心沾上他们,就会掉一层皮。当时人有“破家的县令”之说,说的就是州县官吏稍稍动一下手脚,就能搞得百姓家破人亡;做官一两年,就能搞得一方社会民生凋敝。那么就没有“好官”吗?有,不过所谓“好官”,也只是搜刮百姓稍有节制者。若要指望州县官根本不事搜刮,则万万不可能,除非他全家饿死。而这种政治上的“悖论”与清代荒谬的制度设计有极大关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