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9|回覆: 0

[史學] 中國二十個末代皇帝的命運(2)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2-7-9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史天地
周赧王
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延續了八百年。開國的文王、武王確實有異乎尋常的作爲,但到了末代子孫周赧王就成了可憐蟲。他所管轄的,只剩了三四十座城池和三萬多人口。強大的秦攻打過來,這位執政五十九年的周赧王還想憑自己的『天子之威』拼搏一下。湊集了五六千人之後,便向許多富戶借錢,用來做爲軍餉,並寫下了字據。結果,他湊集的那幾千個烏合之眾一遇上秦軍就潰散了。富戶們便聚到宮門大吵大鬧,索還借款。周赧王不敢見人,躲在宮後的一個高台上發抖。後來人們稱那個台子爲『避債台』。沒辦法,周赧王只好向秦稱臣。沒過一個月,這位可憐蟲就死了。
秦二世
正式以『皇帝』自稱的是秦朝。秦始皇的『始』字,大有『以我爲始,承襲萬年』之意。可惜,建國只有十五年就被推翻了。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在太監趙高的擺弄下當了皇帝,並治死了其兄扶蘇。隨後,趙高又派心腹殺掉了胡亥,假意立了胡亥的侄兒子嬰爲皇帝。但趙高發現了子嬰的不馴,又派人把他騙進宮中殺死。
秦始皇被後來的某些偏愛此人的人仰慕爲第一流的政治家,但此人非但稱帝不久,而且株連出二子一孫的慘死。導演此悲劇的,竟然是一個『下九流』式的人物趙高。看來在皇帝的『個人意志』之外,還有超於『人爲能願』的歷史時勢在起作用。
漢獻帝
取代秦而建立了漢,此後又使漢延續了近四百三十年,大不易也。這中間,出的亂子也不少。除了先後兩個外戚集團(分別以呂后、梁冀、何進爲首)掌權,王莽篡政,宦官操縱之外,單是皇帝不足幾歲、十幾歲就死了的也有一大串。不過最終成了漢朝末代皇帝,且又忍下了一把鼻涕一把淚還要強作『禪讓』之態的是漢獻帝。
到了漢獻帝時,他早已不是唱出【大風歌】的劉邦的那種威風模樣,而是聽命於各種社會勢力的軟蛋,看來,任何人做的皇帝夢(特別是秦始皇、漢高祖等做的萬世永昌之夢),最終都會將美夢演化爲惡夢,而又必然以末代子孫的慘劇做爲句號。
曹操的子孫
曹操是絕頂聰明的人,他的權力是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仍然不公開地自當皇帝。但他的兒子曹丕卻等不及了,自己強迫漢獻帝讓了位,當了皇帝。但最終的結果怎麼樣?魏僅僅存活了四十五年。自曹丕之後,做爲接班人的曹睿、曹芳除了荒淫就是無能,大權早已落在司馬氏一族。曹芳被廢之後,繼承人曹髦是個『二百五』,除了寫一首隻能授人以柄的【潛龍詩】之外,還發昏般地帶著幾百個兵卒去攻打司馬昭,結果只能被殺。換上去的傀儡曹奐,其實只是個活死屍而已。曹操文武全才,『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何等威風!無奈子孫不肖,有極大的必然性!
『後主』劉禪
『後主』是個不吉利的詞兒,往往與亡國之君同義,而且,在德行和才智上也頗差。歷史上的劉禪劉後主、陳叔寶陳後主、李煜李後主之流,雖然都凡庸,但有的還在弄文弄藝上有某種『雅趣』。唯獨劉禪,幾乎一無所能,是個十足的笨蛋、糊塗蟲兼花花公子。亡國之後被賜以安樂公,居然也無大憂愁。想起他爹劉備和一夥能人如『五虎上將』特別是諸葛亮的創業之功,最終敗在這樣的不肖孽子手裡,真正的智者應以『必然』論之。『父傳子,家天下』的歷史法則之一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無論什麼樣的能人想『突破』這樣的法則,越賣力氣就越近於悲哀。
司馬氏之後
中國歷史上有個怪現象,很多朝代大都興盛於西和北而衰亡於東和南。無論是西周變成了東周,還是北宋變成了南宋,都是不祥之兆。晉也不例外。司馬家族篡魏建晉,即西晉,也曾風光一世。一經南逃,稱之爲東晉,就漸漸逼近了完蛋。雖有『竹林七賢』和陶潛等文人的文化潤色,有祖邀、陶侃等人的政治修繕,但高低無法逃避晉政權的終結。東晉的末代皇帝司馬德文只當了兩年的皇帝就垮台了。一個人只當兩年皇帝就完蛋,而且成了亡國之君,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九泉之下,一經憶起當年篡魏時的神氣,不知有何感想?兩晉加在一起,僅僅一百三十五年,也應歸在短命之列。
『後主』陳叔寶
南北朝的陳朝,亡國之君陳叔寶被隋軍攻滅時與妃子一起跳井。後世人稱那口井爲『胭脂井』,以此不難想出陳叔寶的荒淫生活了。
此人本來就是在兄弟之間的相互殘殺中僥倖登位的,稱帝之後昏庸得很。不過,除了十分迷信、溺於酒色之外,還有一點文藝才能。據說舞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他作曲兼導演的(詩是後人寫的)。
似那樣的亡國之君,跳井是必然的也是最佳的歸宿。和後來的另一位後主李煜做了俘虜還在以詩詞作秀相比,畢竟顯得有點『勇氣』。
他是南北朝結束時劃的一個句號。但『後主』做爲一個不吉祥的名詞,又絕不少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