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華文教育網 現代社會留學生是一個普遍現象,已經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推動著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不過,古代是沒有留學生這個群體的。『留學生』是在我國唐代開始出現的,是當時的日本人想出來的一個名詞。
大唐盛世時,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特別繁榮,與我國相鄰的各國又敬畏又羨慕,他們紛紛派外交使節到中國來,表示友好,其中日本政府派遣外交使節的次數最多。
日本政府爲什麼當時對中國如此友好呢?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想通過外交活動在中國學到先進的文化知識,以便回國傳播,促進本國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那個時候,沒有大使館這些常設機構,日本政府派出的『遣唐使』,在中國不能停留很長時間,也就是說使節們在中國學到的知識有限。
日本政府經過研究以後,決定在派『遣唐使』的同時,隨同帶來一批青年學生,他們將這些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叫『留學生』,另一部分叫『還學生』。所謂『留學生』,就是在外交使節開展外交活動回國後,把他們留下來,繼續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便是與外交官回國時,一起回國的那一部分青年。
後來,『留學生』這個辦法,其他國家也先後吸取,所以唐王朝時,有很多西方國家派人到中國來充當『留學生』,不過他們不是在中國學校讀書,而是到民間學習。有些人回國後寫了很多『留學』經歷的回憶文章,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唐代文化。
唐代以後,『留學生』一詞便保留下來,現在更是通行世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