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琴痴 于 2012-7-15 20:34 编辑 % q2 ]9 n0 d! Q! v: P0 J$ v7 z' W
$ a2 O5 ]" `9 j1 H0 ^, i2 A
谱本及其流变/ R1 @1 n8 p. W$ B
: [3 Z& H' g' [: R! O+ n& u6 s, t4 O
《酒狂》初见于明《臞仙神奇秘谱》(1425),此后《风宣玄品》(1539)、《太音传习》(1561)、《理性元雅》(1618)等历代琴谱亦有刊载。就明洪熙至万历年间的七本琴谱来看,《酒狂》一曲可细分为四类:
7 n3 a1 ]& s/ a# @* B
; z6 Q/ k# v: G& `- `( y0 \ w( S: p$ t" ~$ n
" f( |5 A8 u$ v* M7 [, C
1《臞仙神奇秘谱》 2《西麓堂琴统》 3《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 4《真传正宗琴谱太古遗音》
5 ^. O' E5 K8 B4 J
( F' \$ E) _ l$ z5 g+ Z1 }( c1《风宣玄品》 4《理性元雅》 + m8 H* d$ j8 m- f- L" a% \1 x
3 A$ h' P1 p. X7 h) }' p1《太音传习》 ' [3 O: _) k# @; x. w& A+ y' ?" P7 i9 D
- H, g4 o* b! U5 C
$ z9 l% A+ Z- E6 a y& i8 x
% q9 V' j W8 X2 C9 J0 ?) ^4 o# N8 o/ t. k) q' g' P _
3 J5 C6 G* ^9 `6 \3 Y: q
与《太音传习》本和《臞仙神奇秘谱》本几乎一般无二不同的是,《风宣玄品》本不但将名指“打”与组合指法“龊”(挑打齐声)悉数替换成了中指“勾”与“撮”(挑勾齐声),并适当增加了“撞”“吟”之类的左手装饰性技法,还对旋律进行了修改与扩展,不过基本上保留了《臞仙神奇秘谱》本的整体面貌。
; S& N' Z* s* H8 s& r9 W, c& m$ o5 l; g9 c* `
值得一提的是,在《臞仙神奇秘谱》本末尾“仙人吐酒声”段的“长锁”指法,到了《风宣玄品》里,却记作了“抹挑并锁五声”。后世琴谱指法释中“长锁”与“大锁”的混淆,似乎可以从此七声的效果与《臞仙神奇秘谱》本“长锁”九声效果之间近百年的流变中寻出蛛丝马迹。据《太音大全集》指法,“长锁”为九声,“大锁”为七声,而后世诸如《徽言秘旨订》(1692)之类的琴谱,则将两者的效果进行了互换。其后,“大锁”在一般的琴谱中便绝了踪迹,与此同时,“长锁”则正式取代了“大锁”而成为了七声锁的代表流传于世。 7 @. e7 J' t! e8 s' Q, x
1 J6 x0 a3 l& L9 Z
明《西麓堂琴统》一本则较为特殊,不但对旋律等做了较大的改动,并且对曲子的意趣做了截然不同的诠释,更名为《流觞》。其解题云,“永和,诸贤修禊兰亭,萧□放达之兴。脍炙千载,后人遂有此曲。江左之风高,概可想见矣。”与《臞仙神奇秘谱》的解题相比,此解题无有一丝内心积郁的阴霾色彩,全然一派闲逸的气象。由于趣旨的不同,乐曲则做出了较大的改动,不但强调了左手的功用,比方说“双撞”,“退复”“飞吟”等,还增加了泛音段落,使得旋律更为婉转、连绵、清越。 ! Y$ p# \7 m+ F+ m* h# I
9 w8 A6 {! R3 F5 z4 A
与前四部琴谱所刊载的版本不同的是,自杨表正的《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西峰琴谱》)(1585)开始,《酒狂》由原来的纯器乐独奏曲一蹴而成了琴歌。《真传正宗琴谱太古遗音》(1609)本《酒狂》与《理性元雅》本大体一致,细微处略有差别。比方说,前者的第一段,头两个谱字分别为“散勾三”,“大指九徽挑六带起”,而《理性元雅》本却作“散勾三”,“(绰)中指十徽勾一”。此类传谱皆基于独奏曲《酒狂》,但由于嵌入大段唱词,因此旋律扩展较纯独奏曲流变更大,而早于这两部琴谱的《西峰琴谱》,不但旋律扩展甚多,并且在原先鲜明的仲吕宫调色彩上多著了一笔,使得原调色彩稍暗,不复原独奏曲明亮。此外,三种版本的琴歌,采用了较多的小撮,迎合了吟唱的需要。 " S1 E: R; p) s2 I; I
1 [ `. I: t: J$ }
# m( T) h- R2 ?$ W5 ^; o: A) x/ y/ \$ h* u9 ?
$ V6 x G+ s* z 3 S0 x5 c0 F) P( v, s/ q% z
( ?! O" ~( ~9 r9 d& r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