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日報 1905年,科舉爲新教育制度取代。科舉制度最爲人稱道的好處有兩點,一是相對公正,爲所有讀書人提供了平等向上流動的制度保障;二是知識訓練和道德養成合一的教育方式,讓讀書人的榮譽感真正成爲一種內心需求。齊如山在【中國的科名】一書中曾講過,明清兩朝,進士出身的官員中,貪官污吏較少。不管怎麼說,科舉廢除後,一般的歷史觀察,還是認爲這個選擇順應了歷史潮流,如今述說科舉制好處的用心可以理解,但想要挽回這個制度的心理則不免迂腐了。 錢鍾書對科舉制度的判斷,非常鮮明,以爲荒唐處甚多。這並不意味著他不知道這個制度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里的好處,而是他更多看到了這個制度的壞處,錢鍾書從不說科舉的好話。他在著作【談藝錄】中,對學業與舉業,多有議論,他的明確評價是:『古代取士有功令,於是士之操術,判爲兩途。曰舉業,進身之道也;曰學業,終身之事也。苟欲合而一之,以舉業爲終身之學業,陋儒是矣;或以學業爲進身之舉業,曲儒是矣。』(【談藝錄】第353頁,中華書局)
1935年,錢鍾書在蘇州和陳石遺聊天,記爲【石語】。陳石遺是舉人出身,他說:『科舉之學,不知銷卻多少才人精力。今人謂學校起而舊學衰,直是胡說。老輩須中進士,方能專力經史學問,即令早達,亦已擲十數年光陰於無用。學校中英算格致,既較八股爲有益,書本師友均視昔日爲易得,故眼中英髦,VV突過老輩。當年如學海堂、詁經精舍等文集,今日學校高才所作,有過無不及。以老夫爲例,弱冠橐筆漫遊,作幕處館,窮年累月,舍己耘人,惟至欲動筆時,心所疑難,不得不事翻檢。然正以無師自通,亦免於今日學生講義筆記耳學之弊焉。』(【石語】第4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錢鍾書在此處有一批語:『所見先輩中,爲此論者,惟丈一人,通達可佩,惜學校中人未足當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