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8|回覆: 0

[史學] 孔子嫡傳後人之謎:爲何不在山東曲阜卻在浙江?(3)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8-3 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光明網
鑑於孔子後裔中的『嫡長世系』(即嫡長孫)在衢州鮮爲人知的現實,一位知名學者,國內某著名博物館館長在上海召開的首屆儒學研討會上,對孔祥楷說:曲阜的衍聖公及後之奉祀官是孔洙讓爵後,源於元明清三代皇帝的封授,今天享受著很高的政治待遇,而在衢州的孔子嫡長系子孫卻一度被歷史遺忘,後雖復爵,政治待遇卻大相逕庭。因此,他鄭重地建議孔祥楷,將孔氏南宗的歷史及自己履歷寫成一份書面材料,他可以送交全國政協。
孔祥楷淡然一笑,說:『謝謝了!人當有所爲,有所不爲!』
1993年春,衢州市委經與國家冶金部、中國黃金總公司多次協商,終於將闊別家鄉三十八年的『南宗末代奉祀官』孔祥楷迎回故里。
『衍聖弘道』致南宗中興
孔祥楷回來了。爲中興南宗、弘揚儒學、效力家鄉、振興家鄉,已過『知天命』之年回衢的孔祥楷,先後擔任衢州市市長助理、市委統戰部部長、市政協副主席,現任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主任。
曾有人認爲孔祥楷回歸於南孔而言,只是多了一個象徵性符號而已。而富有思想和才情的孔祥楷註定不願意也絕不可能被符號化。
正是他的歸來,使歷屆衢州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視孔氏南宗家廟的建設。1996年,孔氏南宗家廟被列爲第四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98年,衢州對孔府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搞清了明清兩代家廟西軸線及孔府各建築的規模、規制及變遷。隨即,孔氏南宗家廟西軸線及南宗孔府復建工程正式動工,同時恢復孔府後花園。如今占地達14000平方米、位於市中心的孔氏南宗家廟及孔府孔園,令人嘆爲觀止。
回故里就是爲了圓一個夢。最大的『夢』,當然也包括恢復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孔氏南宗家廟祭孔大典。
2004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55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經過三年的精心籌備,衢州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衢州國際孔子文化節暨祭孔大典』。此次『祭孔』,市委市政府採納了孔祥楷建議,確定『當代人祭孔』作爲孔氏南宗家廟祭禮的定位,由社會各界公祭。孔祥楷深思熟慮,精心設計整個『公祭』議程:改『太牢』爲五穀;採摘家廟裡的古銀杏葉和古柏樹葉系以黃絲帶,取代貴賓胸簽上的鮮花;以字斟句酌的【祭文】和他親自作曲的【大同頌】爲結束;節徽、胸牌、紀念郵冊等都由他親自設計。難怪中國孔子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劉蔚華教授說,祥楷,你開創了一個祭祀新儀式。
美國學者司馬黛蘭女士代表海外儒學界專門致信祥楷先生:『在祭孔改革這個歷史大課題前,你們的行動最有權威性,你們的行動最有影響力,你們的行動最有示範性……你們排除了華麗的服飾和舞蹈,刪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稱大手筆。孔子是人,不是神!現在是還孔子人本位的時候了。』
時隔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儒聯、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等團體共同主辦了『2005年全球聯合祭孔』活動,世界各地的三十餘家孔廟一起參與,盛況空前,影響至巨。中央電視台用三個小時的特別節目向全球直播……
隨著幾屆祭孔大典的成功舉行,隨著南宗知名度的擴大,孔氏南宗迎來了『中興』盛況。
1993年,山東曲阜市黨政代表團來了,遠在香港的孔氏北宗第77世孫孔德墉先生來了,日本大阪企業界【論語】普及會一行25人也來了。
1994年1月,曲阜文管會孔祥林陪同日本儒學學者山浦啟榮先生首次訪問衢州孔氏家廟。這次重逢,與孔祥楷『泗浙同源』的思想更是產生強烈共鳴,他揮毫題詞:『南北一脈』。
1995年9月,中國孔廟保護協會在衢州舉行『成立大會暨首屆年會』。全國十七個省市孔廟代表,以及『越南赴中國參觀孔廟團』成員參加了會議。
1997年,國務院公布衢州市孔氏南宗家廟爲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青青竹林,散落著諸賢的身影。海內外各界知名人士慕名來到衢州,在孔氏南宗留下了足跡。
參悟聖祖的一脈嫡傳
對南宗家廟來說,孔祥楷的歸來,其意義今天看來怎麼說也不過分。尤其是時下的國學熱,他的回歸已變成另外一個符號,使南孔迅速清晰起來,也讓『聖人之後』的嫡傳形象清晰起來。
有件事情或許值得載入史冊:修繕後的家廟大成殿,孔夫子像前的牌位如何題寫?許多人的意見是按舊例,即『大成至聖先師之神位』。沉思良久,孔祥楷說:『夫子說「祭神如神在」,可見孔夫子並不認爲有「神」,連孔夫子都不認爲有神,那他自己會是神麼?所以,此處牌位不應寫「神」字。』這可不是一件小事,這樣一改,就恢復了孔子凡人的身份,孔子是人不是神。事後,一些著名儒學家交口稱讚。孔祥楷之所以這麼改,當然不是即興之作,他說,我前後思量了三年!因爲他從思想深處反對把儒學說成儒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