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1)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謂(2)天毋已(3)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4)。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5)。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6),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7)致(8)數(9)輿(10)無輿。是故不欲祿祿(11)若玉,硌硌(12)若石。
譯文:
以往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會清明。地得到『一』,就會安寧。神得到『一』,就會靈妙。河谷得到『一』,就會盈滿。諸侯、君王得到『一』,就可以使天下安定。進而言之,就是說:天如果不用『一』保持清明,恐怕將會破裂。地如果不用『一』保持安寧,恐怕將會爆發災難。神如果不用『一』保持靈妙,恐怕將會消失。河谷如果不用『一』保持盈滿,恐怕將會枯竭。諸侯、君王如果不用『一』保持尊貴與高位,恐怕政權將會被顛覆。所以,確保『貴』的地位,就應以『賤』為根本,確保『高』的位置,就應以『下』為基礎。正因如此,諸侯、君王們都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有意仔細的計較一下『車』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叫做『車』的東西。因此,(有道之侯王)不希望象珍貴的玉石,而希望象堅硬的頑石。
解說:
何謂『一』?注家眾說紛紜,有認為『一』是道的,這種說法可說是無懈可擊(可謂恍惚之言也),只是為什麼老子沒有用『得道』呢?河上公注為『無為,道之子也』,已是比較具體了,此說可從。本章之意即為:天無為所以清,地無為所以寧,神無為所以靈,谷無為所以盈,侯王無為,所以天下正。
天、地、神、谷、侯王之無為,乃小無為,因為在道的範圍內,他們也在自為,真正無為的,只有大道。真正獨立的,也只有大道。
『一』之含意,固然要分場合,【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此『一』應從物的角度來解釋,【淮南子·詮言訓】上面的『洞同天地,渾沌為朴,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與之是相同之意。
而本章的『一』顯然要從規則、原理、方法等角度來理解,也可以說從心的角度來理解,與【黃帝四經·成法】中所講的『循名復一,民無亂紀』之『一』同理。
天、地、谷之『無為』我們可以得見,神之『無為』何以見得呢?其實神在人心中,道其靈驗者,皆因深信之,而非神果真有為。若神有為,我們得見,又怎稱之為神呢?
【老子】全文所述之治國思想,皆是圍繞『無為』而作,『無為』之根本在法治,我們在以前也講了很多。
韓非子說:『一民之軌,莫如法。(13)』意為賞功罰過,追究奸邪,治理紛亂,判斷謬誤,削減多餘,糾正錯誤,使人民皆循正道,唯有法度(見注釋)。這裏的『一民』不只是統一,而還有『正』民之意。
【商君書·賞刑】講道:『聖人治理國家的辦法,就是統一獎賞,統一刑罰,統一教化。(14)』獎賞沒有特別,刑罰不分等級,教化不論貴賤。聖人憑功績授官職賜給爵位,因此賢德的人不用擔憂,聖人不寬恕別人的錯誤,不赦免罪犯的刑罰,因此那些邪惡的事無法發生。可見,聖人治理國家,只是考慮統一獎賞、統一刑罰,統一教化而已(15)。
【尹文子·大道】上講道:『故人以『度』審長短,以『量』受少多,以『衡』平輕重,以『律』均清濁,以『名』稽虛實,以『法』定治亂,以簡治煩惑,以易御險難。萬事皆歸於一,百度皆準於法。歸一者,簡之至;准法者,易之極。如此則頑嚚聾瞽,可與察慧聰明同其治也。』這是多麼精妙的描述啊!
以上所講的『一』,都必須要求侯王抱法處勢不妄為(也即無為)才能實現。因此『無為』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在二十二章 及三十二章都有講過,君主守法無為是委屈自己而顯示出卑微,與本章之『故必貴以賤為本』、『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意思相同。
明君無為是宏觀的,微觀世界裏的百姓不覺得他有什麼做用,而實際上,百姓的自為自富都是由明君的無為決定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故致數輿無輿』的道理了。
玉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佔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一萬年前的新石器石代後期,中華文明進入了玉器和陶器時代,在五千年前,中華人的玉器文化已經比較發達,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多個地區均有玉器出土。
上古時代,玉器是高貴象徵,早於夏商時玉代,玉琮、玉璧、玉鉞就已成為王權的象徵。同時,玉器也象徵着等級禮制,因此,儒家對玉的讚美極其熱烈,【禮記·聘義】上說:『過去,君子用玉來比喻德。玉溫潤而有光澤,這是仁;細緻精密而堅實,這是智;廉正而不苛刻,這是義;佩玉一串串下垂,如同隊伍,這是禮;敲擊一下,聲音清脆悠揚,結束時嘎然而止,這是樂;身上的光彩不掩蓋本身的疵斑,這是忠;它的顏色如竹子的青色,向四旁透光,這是信;它的氣蘊如同白虹,這是天;它的精神之氣從山川展現出來,這是地;像圭、璋這種玉制禮器一樣特別顯貴,這是德;天下人沒有不以玉為貴的,這是道。(16)』
老子所說的『祿祿』如玉,是為了體現玉在禮制社會的尊貴,同時,康熙字典也有:『祿祿,形貌為禮也。』的解釋。
老子所教導侯王的,『不希望象珍貴的玉石,而希望象堅硬的頑石。』一方面意指侯王要『貴以賤為本』,另一方面也是對等級禮制的批評。
注釋:
(1)流行本此前多『萬物得一以生』六字。後有『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八字。此句中『萬物』之得『一』,實際上是與老子所講的道理相矛盾的,因為老子講的是『無為』之道,而天地『無為』才有萬物『自為』,侯王『無為』,才有百姓『自為』,而萬物何以『無為』呢?
(2)碑本無此五字。乙本為『其至也,謂』,甲本為『其至之也』,王本為『其致之也』,河上公本為『其致之』,此綜合甲乙本作『其至之也,謂』。至: 極,最。如:罪至重而罰至輕,庸人不知惡矣。——【荀子·正論】;深,如:至慮(深思熟慮);至戒(猶深戒);至契(交情極深的朋友)
(3)帛書為毋已,毋,不:~庸。~寧。通『無』。 已,古通『以』。流行本為『無以』。
(4)歇,停止,中止活動;盡,到了盡頭。又如:歇絕(消失);歇微(衰退消失);河上公注為『虛歇』
(5)蹶,跌倒;挫折,失敗;顛覆;如:一蹶不振。【荀子·成相】:『賢能遁逃國乃蹶。』
(6)帛書甲乙本皆為『谷』(谷)。不穀:不得養;不得相養。【詩·小雅·小弁】:『民莫不穀,我獨於罹。』 鄭玄 箋:『谷,養。天下之人無不父子相養者,我大子獨不然,日以憂也。』;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流行本多為『轂』,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
(7)故,有心,存心;所以,因此;按,此處應為有心之意。
(8)致,細密,精細:~密。精~。
(9)數,一個一個地計算;責備,列舉過錯:~落;談論,述說:~說。~典忘祖。
(10)乙本為『與』(與),甲本辨為『輿』, 康熙字典有:【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余。 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注】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注】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與也。
河上公本為『輿』,注曰:言人就車數之為輻、為輪、為轂、為衡、為轝,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其說可從。
吳澄本改為『故至譽無譽』,意為:『因此,最高的讚譽,就是沒有讚譽。』其意甚佳,且與【莊子·至樂】當中:『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相合。然而與原文改變太大,故未從之。
輿,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泛指車:~馬。肩~。輿,車輿也。——【說文】。按,車中受物之處。
(11)帛書甲本缺,乙本辨為『祿』,祿,福也。——【說文】;康熙字典:又【廣韻】龍玉切,音錄。祿祿,形貌為禮也。;流行本為琭,(玉)有光澤的樣子。
(12)帛書甲乙本皆為『硌』,大石;康熙字典:音洛。山上大石也。又【玉篇】石次玉。又【韻會】磊硌,石貌。 又硌硌,石堅不相入貌。 流行本多為『珞』,康熙字典:音洛。【玉篇】瓔珞,頸飾。
(13)【韓非子·有度】:懲罰罪過不迴避大臣,獎賞功勞不漏掉平民。所以矯正上面的過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紛亂,判斷謬誤,削減多餘,糾正錯誤,統一民眾的規範,沒有比得上法的 。
(14)【商君書·賞刑】:聖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
(15)【商君書·賞刑】:聖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賢者不憂;聖人不宥過,不赦刑,故奸無起。聖人治國也,審一而已矣。
(16) 【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這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