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搜狐 小宛还醉心于研究食谱,就像清朝大才子袁枚一样,把解谗的经验编纂成一部香满天下的《随园食单》。小宛可是有心人,既总结理论,也玩真格的,听说哪儿有新鲜风味,必定跑去讨教。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又叫“走油肉”,就是她的手艺,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
她还善于制作糖点。早在秦淮时,就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甜点,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如今,扬州的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以及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款待四海宾朋的土特产。(下图:董小宛的遗物孤品――玳瑁团扇)
此外,董小宛和冒辟疆都喜欢静坐闻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她“隔纱燃香”,讲究品香时的风味与情调。这很像当下的“小资”,喝一碗豆腐脑,也要铺开餐巾,播放烂漫的古典音乐。他们两口子就这么牛气,往清幽的屋子里一坐,纱帏低垂,门户半掩,在明月清风中,静享丝丝缕缕,沁人心脾的沉香――果然是好生活呀。
可惜,好景不长,灾难就来叩门了。冒辟疆忽然得了两场大病。第一次,胃病下血,水米不进。吓得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衣不解带地伏侍了整整两个月。第二次,背上生疽,痛不能卧。小宛就一宿一宿地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入睡。一百天下来,董小宛“人比黄花瘦”,几乎都脱相了。然而,这个贤惠的女子,始终优雅地微笑着,一句抱怨的话也不说。难怪冒辟疆满足地说:我一生的清福,都和小宛共处,在这九年中,一点一点地享用完了。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先走了一步,年仅28岁。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紧紧地攥住丈夫的手,一往情深,心满意足……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