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教育 摘 要:隨着互聯網在世界的普及和網民隊伍的壯大,網絡用語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本文在介紹網絡語言的語體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了隱喻與網絡語言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網絡隱喻的認知特點。研究表明,隱喻是網絡語生成的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網絡隱喻研究有助於揭示認知在人類語言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語言 隱喻 認知特點
一、引言
當今社會網絡語言已經成為網民在網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證』。網絡中的巨大信息量要求網絡人際交流更加迅速快捷,而傳統的語言表達形式已不足以能將信息轉變成最簡潔的形式輸入和輸出。於是,有別於傳統語言形式的網絡語言應運而生,並以驚人的速度在社會中蔓延、普及和傳播。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傳播是一種時尚的大眾傳播方式,它因具有前衛和新潮的特點而倍受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睞,並且逐漸影響着社會大眾和傳統媒體。網絡語言體現了新的時代精神,體現了新世紀最先鋒的生活和語言活力。對網絡語言進行考察,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隱喻表達式,如英語中的『information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virus』(病毒)、『cyber worm』(網絡蠕蟲)、『firewall』(防火牆)等,漢語中的『樓主』、『潛水』、『恐龍』等等。
本文擬從網絡語言的定義及其認知特點出發,以英漢兩種語言為語料,從網絡詞彙中挖掘網絡語言的內在認知隱喻特徵,藉以說明認知隱喻對網絡語言的重要意義,從而推動網絡語言研究的進展。
二、認知隱喻與網絡語言的關係
(一)網絡語言的定義及其語體特點
語言是時代的反映,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前網絡時代的反映,是與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維狀態密切相關的。那麼究竟什麼是網絡語言?張堅認為,網絡語言是網絡交際文本中基於網絡環境和網絡文化背景創造出來的語言,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指的是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編程語言和文化中人際交流所使用的語言,而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藉助於互聯網來進行交際的語言。[1](P49)本文主要論及後者,即狹義的網絡語言。網絡是語言的一個新載體,該載體比其它方式更為快捷、自由和方便。載體的變化造成了語言風格或者語體上的變化,並在此基礎上催生了網絡語言這種新語體。
在形式上網絡語言具有符號化、數字化、字母化和形象化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形象傳神,而且使網絡聊天具有了『望文生義』的近距離交際效果,給虛擬的網絡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氣與實在感和即時感。例如,把網民稱為『網蟲』之類的用法往往給抽象、平淡的概念賦予了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形成了網絡語言形象性的語體特點。
在內容上網絡語言具有創新性、口語化、粗俗化和時事化等特點。網絡語言不受外來的束縛,構思巧妙,常常語出驚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個人在語言上的創造力。網絡語言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二是新詞新語的創造。前者如『灌水』,該詞原指向容器中注水,而在網絡交際中則表示在網上發表長篇大論而又內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後者如用『東東』意指『東西』。網絡交際儘管不是面對面的口頭交際,但卻是一種即時的、非正式的交際形式,這一點決定了該媒介交際具有口語化,有時候甚至是粗俗化的特點。另外,當代社會由於廣播、電視、報紙,尤其是互聯網等媒介的廣泛使用,使得全世界在信息互動方面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因而時事詞彙就比較容易地被普通百姓所接受,當然就更加自然地進入了網民的網絡交際之中,由此促成了網絡語言的時事化特徵。
(二)認知隱喻的含義
傳統的語言學將隱喻(metaphor)視作一種語言現象,視作語言形式上的修辭,是語言裝飾的手段。而當代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不僅僅屬於純語言的範疇,而且屬於更廣泛的思維和認知範疇。換言之,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一種基本的思維、認知和概念化方式。(P5) 簡而言之,隱喻是人類賴以形成、組織和表達概念的基礎與手段。前者是指傳統的『修辭隱喻』,後者即所謂的『認知隱喻』(也稱作『概念隱喻』)。本文以後者即當代的認知隱喻或概念隱喻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對網絡語言及其語體特點進行分析。
(三)認知隱喻與網絡語言的關係
網絡語言不僅是使用者思維方式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語言背後的認知理據和動因。詞彙作為人類交際的語言符號載體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而網絡語言詞彙的豐富又依賴於隱喻等認知機制和手段。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新詞語產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它也是語言得以延伸擴展的重要途徑。在網絡新詞語的創造過程中,形象化的類比、想象、聯想等多種隱喻思維方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把由此產生的詞彙看成是隱喻機製作用的結果。
三、網絡隱喻:類型與認知特點
本文將從源域(source domain)的角度探討網絡語言中存在的隱喻的類型及其認知特點。根據筆者的研究,我們把網絡語言中的認知隱喻大致分為人體隱喻、動物隱喻、建築隱喻和航海隱喻等四大類。
(一)人體隱喻
隱喻以人的基本經驗為基礎。(P126)古人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早期人類的一種典型思維特點是『身體化活動』或『體認』,即把人自身作為衡量周圍事物的標準(P28-34),這是由人類的認知順序所決定的。人類最先認識自己周圍立體的、有形的、具體的東西,包括人體本身及其器官。之後, 當認知進入更高級階段,人類已經熟悉的東西(包括器官)就成了人們認識、體驗和描述世界其它事物,尤其是無形的、抽象的、難以定義的事物的基礎。由此,藉助於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表達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隱喻認知方式和隱喻語言(包括人體隱喻化語言)。(P50)這符合人類以自我為認知中心,由近及遠、由自我到非自我、由實體到非實體、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
在網絡語言中,網民們也喜歡使用人體隱喻詞。例如,用『皮膚』喻指『界面』(如『QQ皮膚』和『搜狗輸入法皮膚』);用『幼齒』喻指年紀小而又不怎麼懂事的人;用『養眼』喻指人長得好看。
(二)動物隱喻
人類在長期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對許多動物及其比喻意義往往會出現相互一致的認知或者相似的聯想,所以在英漢兩種語言裡產生了一些相似的以動物為喻體的隱喻。(P24)為便於論述,筆者把動物隱喻分為如下三種,即基於形狀或外貌相似的動物隱喻、基於特點或屬性相似的動物隱喻和諧音類動物隱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