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6|回覆: 0

[中醫養生] 秋來『伏』不去,飲食養脾胃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8-31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立秋了,養生上有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的說法,因此,此時調養脾胃,預防胃腸疾病,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立秋後,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早晚溫差大。此時,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為適應自然界由『夏長』到『秋收』的陰陽變化,人體之氣血也隨之內收。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腸胃功能加強,人們食慾隨之旺盛,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滋養身體。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於受損。
  忌食生冷食物。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除了南部沿海的廣東、海南,我國多數省市部分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後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吃祛濕熱的藥物。如暑濕偏重,可用些祛濕熱的藥物。祛濕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
  另外,可採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立秋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劉傳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