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國學,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感悟與心態,就像漢奸和愛國者,他們都有理由做踐行自己的世界觀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在對待國學的態度中踐行着自己的感悟,這些實踐亦都體現着我們的世界觀,但是,漢奸、愛國者,他們的下場卻是不一樣的。
同理,對待一個文化,其心態亦是很重要的,儘管我們可以兼容百家思想,但是,端正自己的態度畢竟就像樹正自己的世界觀一樣,能讓你遠離漢奸的臭名和失敗……
Quote:
[blockquote] 所以我說的是一種文化心態,我覺得【論語】在今天的意義,重要的不是對文化基因的傳承,而在於一種文化態度的包容。[/blockquote]
要有能力看見\"我\"的心於丹【論語】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價值?我想\"情懷\"二字足以概括。
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我們就用不着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釋。
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去看待【論語】呢?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於今天的現實。
【論語】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家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這是政治;曾經作為儒學,歷代那麼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這是學問;也曾作為\"儒教\",和\"道\"、\"釋\"並呈廟堂之高。
我們站在今天,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一切我都不去談。
我想說的是,【論語】是一種文化基因,【論語】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隨時從心中被啟動、被喚醒。
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受到一種教育,講我們要建立生命的覺悟。
那麼,何謂\"覺悟\"?其實這是一個佛家語。
我們回到最本初的字義看看,很有意思。
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呢,是豎心加一個\"吾\"。
所以,覺悟、覺悟,本初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是不是有能力看見了我的心\"。
在這樣一個媒體資訊很發達的時代,在網上,我們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訊,了解這個世界已非難事。
但是,\"見我心\"的能力,未必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同步增長。
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發現比過去更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更複雜了。
我們比過去更艱難,因為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可抉擇的東西更繁複。
所以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裡找到一點簡單真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我們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過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去遵守它嗎?老師告訴他,如果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強者心態,這個時候自己也天寬地寬了。
不想勉強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還有,當我們要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時候,也許有一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說\"過猶不及\",那麼\"適可而止\"吧。
所有這些話,都耳熟能詳。
其實,今天我們如果行走在中國的農村,遇到那些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她一輩子沒念過什麼書,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
也就是說,孔子不是文化人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埋藏在我們心裡的一種基因、一種方式,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命、用體溫重新焐熱它、啟動它,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盪,這就足夠了。
所以對我們來講,【論語】不是艱澀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去系統解讀;【論語】也不是遙遠的,我們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遠。
真正的經典永遠是樸素的,所謂\"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論語】。
易中天其實【論語】它本來就是一個草根的作品,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家。
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這個思想,但是他的這個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論語】的書就命名為【喪家狗】,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喪家犬\"而已,至於被供上了廟堂,那是後來的事情;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喪家\"的孔子了。
【論語】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它才被供起來,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家\"了,他就開始有了封號,就有了什麼廟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我個人覺得讀【論語】的人還不太多。
曹操攬申韓之術,諸葛亮喜歡商鞅,這個時候儒術就與\"百家\"遭遇了。
遭遇的結果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到了魏晉,也不是儒學的時代。
實際上曹操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包括孫權,他們要建立的政權,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法家寒族之政權\"。
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論語】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讀,也不一定有前途。
他要等。
要等多少年呢?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到了唐代,這玩意兒就有用了。
自從隋文帝設科舉制度以後,到了唐代這個東西就非常有用了,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因為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因為魏晉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
於丹要說到讀【論語】的用處,其實真正悄悄讀的人不是為了\"有用\",因為【論語】讀來以後,不一定是要延伸到一種社會功利的實現上,它可能就是一種道德撫慰,使人心安頓。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為什麼在夾壁牆中還能發現那些經典?有些人以生命為代價留下這些經典的時候,他已經不是為了對自己生命有用,可能僅僅是在倉皇亂世中的一種生命安頓。
所以讀【論語】的人不會想到他要等三百六十九年,也不會知道後來還有個\"唐\"。
就像【論語】開始寫的時候,也不知道後來有個\"三分天下\"。
易中天有人將儒家視為一種宗教,將孔子當做神一樣跪拜,將【論語】神格化,但【論語】卻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種對孔子的崇拜是\"怪力亂神\"嗎?是不是有悖於孔子的思想?我是不贊成把儒學說成儒教的,而且我不贊成把中國說成儒教的國家。
中華民族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也不知宗教為何物。
中國人有的是什麼?巫術傳統。
我小時候經常在電線杆上看到字條,寫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
這是什麼?這是典型的巫術,就是把它當咒語。
中國古代,把【論語】當咒語的很可能有,把【論語】當聖經的,我個人認為,真沒有。
現在經常有人問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論語】?好像幾歲讀很重要,讀了哪幾章很重要,就好像要立竿見影,就好像要把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什麼人,骨子裡面、潛意識裡面都是巫術傾向。
所以中國人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中國自己也沒有宗教,就連道教也不是本土自然產生的,它是外來宗教進來以後,看到人家有宗教,咱也整一個,然後把老子啊莊子啊整出來弄。
但是中國人有個什麼情結呢?就是聖人情結,中國人不崇拜真正意義上的神,你看中國的神譜裡面,那些神都是人變的,大禹啊,或者後來姜子牙啊。
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他是對國家、民族有功勞的,他就是神;如果他是一般般、沒有貢獻的,像我這樣的,就是鬼--我說的那是死了之後啊。
如果活着的時候就升天了,那叫仙;而活着的時候悟得了無尚的正等正覺的,那叫佛。
這個神性是很清楚的,那當然還有興妖作怪的,叫妖啊,怪啊,精啊,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那是另外一類,它是很清楚的。
我們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你崇拜它?於丹\"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為什麼會被尊為聖人?就是易老師說的這種實體崇拜、真人崇拜,儒家本初的說法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這個概念很好。
比如說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經常有人說到超驗的東西,說神神鬼鬼怎麼樣,我們對此大多持兩種態度:一種是跟着疑神疑鬼,篤信不移;另一種是斷然喝斥說不存在。
但孔子有第三種態度,叫\"存而不論\"。
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理性的態度,他不會盲從或輕易否定,\"六合之外\",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東西,\"存而不論\",它有可能存在,但我不了解,我就不去討論。
學生問鬼神的事,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間事,對父母,對國君,對社會,該做的事你做好了嗎?你能做到敬事而信,把眼前的事都完成了嗎?這點事都還沒做好,你還能\"事鬼\"嗎?先不想了,你就活在當下。
學生又問孔子,老師給我講講死亡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活明白了嗎?你知道這輩子該做什麼事了嗎?還沒弄明白吧?那就好好活着,先不用管死的事。
實際上這就是儒家的態度,它沒有斷然去否定神鬼的世界,只不過\"子不語\"。
不討論,不一定是反對。
所以我說的是一種文化心態,我覺得【論語】在今天的意義,重要的不是對文化基因的傳承,而在於一種文化態度的包容。
也就是在一種文化態度上,很多我們不了解的、誤讀的、不同立場的東西,不要立馬拉出來,一棒子打死,用這樣的態度來證明那就是謬誤。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絕對的真理和謬誤呢?有很多時候是審視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或者某種學說,往往有如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人說我確實摸到象了,它長得就像扇子;摸到尾巴的人說我也確實摸到象了,它長得就像繩子;摸到象腿的人說它就像柱子;摸到象身的人說它就像堵牆。
你能說他們誰摸到的不是真象?最後四個人打起來了。
其實這四個人如果不打,真正進行溝通的話,就無限接近於一頭真象了。
所以今天我們追究世界的真相,就應該具有這種不了解時不武斷的態度,可以存而不論,你可以不去討論,你可以說你自己擅長的那個部分,然後大家匯合起來。
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不一定是孔子說不存在或是怎樣。
其實我覺得很多儒家的東西後來被大家認為是唯我獨尊的,要罷黜百家的,這並不是它最本初的意思,它最本初的意思應該是謙遜的、寬厚的,所以它說一言行之終生,行之天下,就是一個\"恕\"字,為什麼非得較勁不可呢?中國人在死亡面前的態度是什麼呢?我覺得是六個字:不怕死,不找死。
所謂\"不怕死\",是說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你要坦然接受,不要有太多的畏懼;再說\"不找死\",在歷史上,相對於西方來講,中國自殺的人是比較少的。
屈原是一個激烈的代表,因為他是殉國,他是楚之同姓,他宗廟沒有了,郢都已經被攻破屠城了,他是一個很極端個別的例子,你看整個中國的歷史上,文人採取這種激烈的決絕方式的多嗎?很少。
所以呢,中國人是很樂生的,既不怕死也不找死,當死亡沒有來臨的時候,就好好地事人,不去論這些個世外的\"世界\",這就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基本態度。
認認真真活在當下於丹孔子一生二事:一個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另一個就是奔走列國,推銷他的為政理想、政治主張。
兩件事,一件大獲成功,傳載千秋萬代;一件是當時困厄沮喪,惶惶如喪家之犬,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一開始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雜糅的,它裡面有實踐層次的,有針對意識形態的,有針對政治統治的,也有針對哲學的探討。
先秦時候的文史哲不分家,就是因為它氣質雜糅,最初中國的文化還沒有明確分支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狀態。
孔子政治上的失敗其實成就了他純粹的哲學探索跟他的人格理想,所以在今天,我做的這種心得闡發,更看重的是他對每個人內心道德定位的提升,也就是所謂的\"吾日三省吾身\",扣問內心的反省。
孔子說做人要做君子,什麼叫君子?\"君子\"二字的含義,我們每個人寫一個答案的話,我想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
但是孔子那時候,司馬牛去問他,什麼叫君子,孔子的解釋特別簡單,就四個字,叫\"不憂不懼\",就是內心不憂思、不恐懼。
學生不以為然,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了?好像太簡單了吧?於是老師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叩問自己的心靈去反省的時候,上不愧蒼天,下不愧子女,那麼他內心有什麼憂、有什麼懼呢?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他的內心坦坦蕩蕩,沒有戚戚之懷,認認真真活在當下,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此而已。
易中天是這樣的,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有兩個層面的,或者說兩種概念。
一種概念是等級概念,或者說階級的概念。
嚴格來講,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古代沒有階級,只有等級。
君子和小人一開始是有等級的。
一個人為什麼叫君子呢?實際上是君之子,就像公子,公之子,實際上是這樣來的。
歷史上,西周以來是宗法制。
宗法制有大宗,有小宗;嫡長子所代表的這一系,叫嫡系,也叫正宗,也叫大宗。
什麼叫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正妻所生叫嫡,第一個兒子叫長,合起來叫嫡長子。
大家都說中國的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是只有一個的,妻才是嫡,妻之子才是嫡子。
嫡子做什麼呢?嫡子做君,或在家做家君,在國裡面就是做國君,那麼在天下,他就是天子了,就是下一任的天子了。
嫡長子就是君子。
那麼剩下的庶子分成的宗就是小宗,小宗之人叫小人。
所以最早它是這樣一個概念,就是家君之子為君子,小宗之人為小人。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等級概念上面的區別。
但是隨着階級分化的時間越來越長,老在上面的,老是正統的,繼承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都多,他的品位肯定就高起來了。
他的品格、修養、受教育條件,都和小宗之人不一樣,他就越來越有修養,越來越有品德,越來越有品位,最後君子和小人由等級變成了品級。
這個品級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道德品級,一個是審美品級。
按照當時孔子他們的理解,就是君子必須是出身高貴、道德高尚、品位高雅的。
於丹這個審美趣味的延伸,到了魏晉的時候尤其明顯。
到了那個時候,九品中正制出現,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這樣一直排下來,排成了九品。
下品和上品之間、寒門和士族之間的等級差別越來越明顯。
其實在那個時候,原來那種政治權力跟社會地位的劃分,更多的開始轉移,出現了很多的審美經驗。
所以這個概念在使用的過程中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潛移默化,逐漸變成每個人心中的一種指代,但是它本初的含義就變了。
我一直在想,我們的文化、歷史上,長久以來存在着簡單的\"二分法\"、\"一元論\"、\"形而上\"、\"概念化\",我們習慣的教育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男即女,非對即錯。
我們兩個人非男即女是對的,但你不能說全世界非男即女就一定是對的。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其實不存在簡單的黑與白,更多的是中間的灰色地帶,是從淺灰到深灰的漸變。
我們的文化形態不應該把\"一元化\"作為它強大的標誌,多元共生才是一種真正健康的狀態。
所以,我們的文化怎麼樣的狀態是最好的?就是它仍然能拓展,能吸納,能發展,能包容。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論語】到今天為什麼能活着?是因為它仍有很多生生不息的元素在我們身上體現。
\"三國\"為什麼能在今天作為電子遊戲被那麼多小孩子喜歡?說明它作為一個概念大家仍然喜歡它。
所以我認為不存在哪一方和哪一方嚴重的衝突,那其實都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易中天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是君子能夠獨善其身,小人也能夠自得其樂。
這裡的小人不等於卑鄙者,我指的小人是普通人、平常人、正常人。
我們中國道德評價有個很壞的東西,就是一定要把人分成好人與壞人、善與惡。
我贊同你剛說的那個\"中間地帶\"。
其實君子與小人都處於中間地帶。
兩端是什麼呢?兩端最高的那個是聖人,聖人的等級比君子高,最低的那端是惡人,聖人和惡人是極少數極少數。
大量的是中間地帶的普通人、尋常人。
那麼這種中間地帶的人就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是去讀【論語】,把自己變成一個君子--君子只能獨善其身,我是這樣理解的。
但是,我發現社會中有一些以君子自居的人,老要對別人進行道德譴責。
他以道德高尚者自居,自稱是有道德潔癖的人,自稱是道德完美的人。
這種人其實跟恐怖分子只有一步之遙。
這是一部分人,他可以做君子,因此他可以獨善其身。 (待續)
------------------------------------------------
以上文章引自【從星空到心靈】,易中天和於丹的共作。
網上,這些人就像超女一樣被商家傳奉,但是,撥開這個煙霧,亦有過於我們普通人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好了,上文是偶逐字輸入,大家想看下文,到網上一百度一GOOGLE,就可以續下去了,偶就不續了,有侵權之歉啊~~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