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又名【周易】,明代以後,通稱【易經】。
2.由來:
【易】,由【八卦】所演成。相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
翼】。本爲卜筮之書,經補充闡釋而成哲理之書;但因其卜筮書之性質,故經秦
火而尚存。【易經】爲我國最早之哲理書。
3.版本:
古【易經】有三種:
(1)【連山】:夏代之易經,以【艮卦】爲首。
(2)【歸藏】:商代之易經,以【坤卦】爲首。
(3)【周易】:周代之易經,以【乾卦】爲首。
【連山】、【歸藏】早亡,今唯存【周易】。
4.「易」有三義:
東漢‧鄭玄【六藝論】云:易簡、變易、不易。
(1)易簡:物之始也。【易】述天道人事之理,以六十四卦象萬事萬物,以簡馭繁。
⒉(2)變易:物之用也。每卦六爻,變動不居,而其所得之結果皆不同。
⒊(3)不易:物之體也。宇宙萬物,變化無窮,而終歸於循環無盡。
5.內容:
(1)【卦】:共六十四卦,始於【乾卦】,終於【未濟】卦。
(2)【卦辭】:解釋一卦之意義。
(3)【爻辭】:每卦共有六爻,每爻有一爻辭,分別說明各爻之意義。
(4)【十翼】:共分爲【彖辭】(分上、下)、【象辭】(分上、下)、【繫辭】(分上、
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
其中【卦辭】、【爻辭】乃解釋卦意,稱爲【經】;【十翼】又稱爲【易傳】。
6.註疏:
今【十三經註疏】中之【易經】爲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
義】。
書經
名稱:
尚書者,上古之書也;簡稱【書】,元以後,稱爲【書經】。
由來:
傳說古時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記事者爲【春秋】,記言者爲【尚書】。【尚書】
中記言之篇幅,約占十之八九。
篇章及體裁:
1.凡五十八篇,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包含
虞、夏、商、周等朝代史事。
2.【尚書】共有六種體裁:【典】、【謨】、【訓】、【誥】、【誓】、【命】。
流變:
-
書經有今、古文之分,今傳本則爲【偽古文尚書】。
2.【今文尚書】:
秦火之後,故秦博士伏生(伏勝)口授尚書二十九篇,漢文帝令晁錯習之,以當
時通行之隸書寫定,稱爲【今文尚書】,以別於古文。
3.【古文尚書】:
漢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居,得古籍,皆以蝌蚪文字(孔壁古文)寫成;孔安
國以校伏生二十九篇,結果多得十六篇,是爲【古文尚書】。
4.【偽古文尚書】:
晉代永嘉之亂,【古文尚書】亡佚。晉元帝時,梅賾奏上【古文尚書】孔安國
【傳】共五十八篇,當時以爲真【尚書】。唐‧孔穎達【五經正義】亦以此爲
定本,此後流傳千餘年。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學者懷疑其真實性,至清‧閻若璩
始考證確定其中廿篇爲偽作。但以該書行之既久,仍不能廢。今通行存於【十
三經】中而爲定本,每被稱爲【偽古文尚書】。
地位:【尚書】乃中國最早的史書;爲我國散文之祖。
註疏:【十三經註疏】中有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詩經
由來:
-
詩經爲我國最早之詩歌總集。孔子以前,即流傳爲數眾多的詩篇,經孔子重編之後,遂爲三一一篇定本【詩經】。
-
舊說以爲孔子曾刪詩,頗有疑義。吳國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其演出次序大致同今本詩經,時孔子方八歲,可見三百篇【詩經】早已流傳於魯國。然孔子曾經整理【詩經】,使「雅頌各得其所」,對詩之保存及流傳甚有功勞也。
作品時間:
篇章及名稱:
作者:
除少數作品列有作者之姓名,其餘作者均不可考。
詩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爲「詩六義」,可分爲二部分:
⒈1.內容:
(1)風:
(2)雅:
(3)頌:
2.作法:
(1)賦:【賦】者,直陳其事也,即「鋪陳直敘」的白描寫法。
(2)比:【比】者,譬喻說明也,即「以彼狀此」的譬喻寫法。
(3)興:【興】者,因物有感也,即「托物興辭」的聯想寫法。
版本:
秦火之後,漢代傳【詩】有四家:
-
魯詩:申培所傳
-
齊詩:轅固所傳
-
韓詩:韓嬰所傳
4.毛詩:毛亨所傳。⇩屬古文經,乃今傳本之【詩經】。
文字:
以四言爲主,乃四言古詩的代表作。
價值:
1.【詩經】爲我國最早之詩歌總集。
2.【詩經】爲我國韻文之祖。
3.春秋時代之實用價值:
(2)時人議論,引詩爲證:
註疏:
-
【十三經註疏】: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
宋‧歐陽修【毛詩本義】:論辯【詩經】中【毛傳】與【鄭箋】之說,開後世考辯【毛詩】大小序及【傳】【箋】之先聲。
-
宋‧朱熹【詩集傳】:廢去【詩序】,多有新義,爲明清以降之通行本。
儀禮
作者:
古文學者以爲周公所作;今文學者以爲孔子所定。
名稱:
版本:
註疏:
⒈【十三經】: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
禮記
作者: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者所記,或謂秦漢間儒者所記。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由來:
版本:
【禮記】本爲一百三十一篇。漢‧戴德刪取八十五篇,是爲【大戴禮記】;戴聖刪取四十九篇,是爲【小戴禮記】。大、小戴【禮記】皆屬於今文經。孔壁所發現的書籍亦有【禮記】;
東漢‧鄭玄註解小戴【禮記】則以古文【禮記】爲主,兼用今古文。但【禮記】在漢代並不屬於經書,故無今、古文之爭。唐‧孔穎達【五經正義】,以【小戴禮記】爲禮經;【十三經】中之【禮記】取【小戴禮記】。【大戴禮記】散佚,今僅存三十九篇。
內容:
⑴雜記禮之制度三十三篇,解釋【儀禮】經義六篇,通論禮之義理十篇。
性質:
儒家禮治主義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
重要篇章:
⒈【大學】:初學入德之門,儒家最高政治哲學。
⒉【中庸】: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⒊【禮運】:闡述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
⒋【學記】:闡述古代教育制度、學習方法等思想。
⒌【檀弓】:以其散文風格多變化而著稱。
⒍【樂記】:【六經】中之【樂經】以佚,由此篇或能見古代音樂方面之思想。
價值:
梁啓超言:「【禮記】之最大價值,在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的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記】八十餘篇最能明了也。」
註疏:
【十三經註疏】:鄭玄【注】、孔穎達【正義】。
周禮
作者:鄭玄以爲乃周公所作,然缺乏確實證據。
名稱:原名【周官】;屬經部,又稱【周官經】。
出現:
性質:
內容:
【周禮】所載之官制共分爲六部分,故此書分爲六篇:
⒈天官:天官冢宰所司,掌理邦治之事。
⒉地官:地官司徒所司,掌理邦教之事。
⒊春官:春官宗伯所司,掌理邦禮之事。
⒋夏官:夏官司馬所司,掌理邦政之事。
⒌秋官:秋官司寇所司,掌理邦刑之事。
⒍冬官:冬官司空所司,掌理邦事之事。
◎【冬官】一篇,在漢時已亡佚,乃以【考工記】補之。
鬹【考工記】:
凡一卷,專記百工之事。清‧江永謂此書爲東周后齊人所作。
價值:
註疏:
【十三經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春秋左氏傳
-
姓左,名丘明。【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言左丘者,蓋左丘明三字之省也。如:晉重耳(文公),【左傳】稱之「晉重」,名二字則省一字,乃古之常例也。
-
當與孔子同時。【論語】中有孔子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證。至於【左傳】一書中之記載史事超出孔子以後數百年者,蓋有後人增益者。古書鮮有未經增益者,【左傳】自不能免。
-
國籍與身份──魯人,曾任太史。【左傳】中稱魯國爲「我」,可知作者應爲魯人;又,非有太史之位,應未能睹如此豐富的史料;左丘明當與孔子是師友之間,【論語】中孔子對左丘明之讚美,與【左傳】中引孔子言皆曰「仲尼」,可證。
名稱:亦名【左氏春秋】、【春秋內傳】。
編年體。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共二五五年間之事。
內容以記【春秋】所書之史事爲主;以魯史爲中心,旁及於同時代各國之事。
流變:
【左傳】是否解【春秋經】?
【春秋經】與【三傳】皆起自魯隱公元年;【春秋經】經文止於哀公十六年,【公羊】、【穀梁】二傳皆止於魯哀公十四
年;【左傳】則止於哀公二十七年,而其敘事則遠至孔子身後百餘年,可見非一人之作。且【左傳】記事有經文所無者;經文之記,有【左傳】所無者,足可見二書
之史觀與史料皆有出入;【左傳】雖然以「以事翼經」爲主,似亦有自成一家之言之志。
價值:
-
敘事詳明,令百世以下,具見其本末,對解說【春秋經】甚有貢獻,且具有歷史價值,故有「經之臣,史之祖」的美譽。
-
腴辭美句,跌宕不群,運筆傳神,縱橫自得,漢之馬、班及唐之韓、柳,皆受其沾溉。
-
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爲編年史之祖。 (【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竹書紀年】爲編年史之祖)
註疏:
春秋公羊傳
穀梁傳
【春秋三傳】之比較
論語
孝經
作者:
性質:
篇章:
凡十八章,共一千八百餘字,乃諸經中文字最少者。
內容思想:
孝爲百行之首,萬德之源,從孝出發,可達於仁。
孝道爲我國倫理重要的起點,亦可謂之立國之根本。
註疏:【十三經註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爾雅
孟子
四書略說
大學
中庸
由來:
作者:不確定。
釋名:
篇章及內容:
凡三十三章。
【中庸】之內容在闡述中正不變之道。儒家以中庸爲道德的最高標準。
【中庸】之綱領:「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⑷以「誠」爲貫通天人之道。以「致中和」爲最高境介。
價值:
【中庸】爲孔門最高之人生哲學。
程頤以爲【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註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今古文經問題的產生
今、古文經分別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秦的焚書。
-
今文經:
漢興以後,廣求遺書,於是有:
⒈ 【尚書】:濟南伏生(勝)所傳。
⒉ 【詩經】:有齊轅固、魯申培、燕韓嬰等三家。
⒊ 【易經】:田何所傳。(【易經】視爲卜筮之書,未焚)
⒋ 【禮經】:高堂生所傳【士禮】十七篇。
⒌ 【春秋】:胡母生傳【公羊】之學,瑕丘江公授【穀梁春秋】。
以上皆以當時所通行的隸書所寫定,屬今文經。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皆爲今文經。
㈡2.古文經:
⑴ 【尚書】【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
⒉漢哀帝時,劉歆校書於秘府,得【周禮】。
⒊ 毛亨治【詩經】,爲河間王博士。
⒋ 漢初張蒼、賈誼、張敞等修【春秋左氏傳】。
以上乃漢代所發現以先秦文字所寫成的經典,屬古文經。
今、古文經所爭執的問題,並不在於文字的不同,而是在於傳授的不同。
十三經的今古文之屬
【易經】:
⒈【易經】在秦視爲卜筮之書,未焚。
⒉今文:漢‧田何所傳;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等四家爲博士,皆出于田何。
⒊古文:費直、高相所傳。
⒋今傳本爲費氏【易】,古文。
【書經】:
⒉古文:孔壁所出【尚書】,爲古文,孔安國所傳,較今文多十六篇。
⒊今傳本爲晉‧梅賾所上,其中二十五篇爲「偽古文」。
【詩經】:
⒈今文:申培傳【魯詩】、轅固傳【齊詩】、韓嬰傳【韓詩】。三家詩今皆已佚。
⒉古文:毛亨傳【毛詩】。爲河間王博士,未立於學官。
⒊今傳本爲【毛詩】,屬古文。
【周禮】:
【儀禮】:
⒉古文:孔壁所出,有五十六篇,後亡佚。
⒊今傳本爲十七篇【士禮】。
【禮記】:
⒈【禮記】在漢代並不屬【經】,無今古文的爭議。
⒉亦有孔壁所出,亦有隸書寫定,此書當是今古文都有。
⒊今文家謂【禮記】爲今文。
【春秋】:
⒈今文:【公羊傳】、【穀梁傳】。
⒉古文:【左氏傳】。
⒊皆列入【十三經】中。
【論語】:
⒈今文:漢初有【齊論】、【魯論】,屬今文。
⒉古文:孔壁所出,稱爲【古論】。
⒋今傳本爲【張侯論】。
【孝經】:
⒈今文本十八章,即今所傳【孝經】。
⒉古文本已佚。
【爾雅】:
無今古文的分別。
【孟子】:
原爲子書,無今古文問題。
今古文經學的爭論與分合
今古文經之爭,並不在於典籍屬今文或古文,而是在於今古文傳授的不同:
漢代立五經博士,皆屬今文經(東漢曾立【左氏傳】博士):
⒈漢代今文經先出,故得先立於學官。古文經後出,不得立於學官,只在民間流傳。
今、古文兩派的爭執:
今、古文兩派的爭議乃因劉歆校書秘府,發現古文經書,力爭立古文博士,兩派大起爭執。當時今文經獲勝。
古文經只於光武帝時曾立【春秋左氏傳】於學官,但不久又廢。終兩漢之世,古文經終不得立於學官。
⒊兩漢以來今、古文經兩派學說對立,持續達二百年之久。
古文經雖只能在民間流傳,但其勢力卻暗中漲大而生根。
今、古文經的合一:
⒈1.鄭玄:
⒉2.王肅:
漢代的經學
晉代到唐代的經學
永嘉之亂後,諸經的流失:
⑴【易經】:亡掉施氏、梁丘氏。孟氏【易】、京氏【易】已無傳人。
⑵【書經】:亡掉歐陽氏、大小夏侯氏。
⑶【詩經】:亡掉魯詩(齊詩早亡於魏)。
⑷【春秋】:【公羊傳】、【穀梁傳】漸衰。
⒉東晉元帝立博士,西漢【五經】十四博士已無一存。
經學至南北朝,又分爲南學、北學:
⑴南學:【周易】王弼、【尚書】孔安國、【左傳】杜預。
⑵北學:【左傳】服虔、【尚書】【周易】鄭玄。
南、北同尊者:【毛詩】與鄭玄【禮】。
⑶雖有南北之分,但多爲古文經,或今古文混一的鄭氏之學。
宋元明的經學
清代的經學
清代爲經學復盛的時代:
⑴§清初:
旿 顧炎武主張「舍經學,無理學」,矯正晚明士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弊。
昘黃宗羲教人說經宗漢儒,立身則宗宋學。
昣 王夫之論學以漢儒爲門戶,以宋學爲堂奧。
晣 顧、黃、王以及其後的萬斯大、閻若璩、胡渭等人,治經皆爲漢、宋雜治。
§乾隆、嘉慶、道光:
旿 A.漢學:
媠 吳派:由惠棟開始,弟子江聲、余蕭客於諸經多有著述。
媡 皖派:由江永開始,弟子戴震能全得其學,
由聲韻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有著作數十種。
昘§宋學:
媠 有桐城派方苞、姚范,而以姚鼐爲大師。
媡 姚鼐弟子方東樹作【漢學商兌】,漢學與宋學乃生爭論。
今文經學的復興:
⑴§今文經學之復興,起自常州:
旿 莊存與博通諸經,喜治【公羊】之學,但仍雜治古文。
昣 祖述之二甥劉逢祿與宋翔鳳,皆傳其學而抑古文經。於是今文之學大興。
晣 劉氏弟子龔自珍、宋氏弟子戴望,皆宣【公羊】之學。
⑵§浙中的今文之學:
旿 魏源與龔自珍友善,作【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
昘 皮錫瑞作【經學通論】。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