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5|回覆: 0

蘇祿王墓墓主爲菲律賓人 病逝中國朱棣親撰碑文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2-9-25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大河報
時間:9月22日 運河日誌 
  地址:德州
  第 站
  52
  □總策劃 王守國 劉書志
  執行 首席記者 張體義 記者 谷武民 文 記者 李康 圖
  進入山東境內,行走大運河第一站是德州,德州扒雞全國聞名,能把扒雞做成全國名吃,應該有運河一份功勞,運河不僅帶來了德州的經濟繁榮,更形成了德州開放包容的運河文化,在農業文明中融入了濃厚的商業文明,改變了傳統思想觀念,『本地拋農務,群情逐貿遷』……
  A
  大運河邊守陵人
  進入德州,我們首先來到了德州市北區的北營村,看上去北營村和普通的北方農村沒什麼兩樣,但是在村子中卻有一座國保單位: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規模不大,但規格不低,墓道兩側排列石翁仲、石獸、石馬、華表,墓道南端東側有『御製蘇祿國東王碑』碑亭一座,碑立於明永樂十六年。成祖朱棣親撰碑文。西側還有明代所建清真寺一座。
  蘇祿王是何許人能讓朱棣親撰碑文?
  工作人員介紹說,蘇祿王不是中國的王爺,而是來自遙遠的菲律賓。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西王、峒王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使團來朝京師,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的盛情接待,歷時27天。歸國途中,東王病逝德州城北安陵(今北營)。明成祖得悉後,命有司厚葬之,又親撰碑文,勒碑墓道,追封爲『恭定王』。王妃及次子、三子和侍從十餘人留居德州守墓,其後裔入籍中國。北營村安姓、溫姓村民都是他們的後裔,目前還有100多人。
  在墓園門前,記者採訪了83歲的安新南老人,老人有點耳背,交流起來不太容易。
  老人證實說村里安姓、溫姓確實是蘇祿王的後裔,在這兒已經快600年了,他是第十七代。中菲建交後,菲律賓曾不斷有人來蘇祿王墓祭拜,他也曾作爲村里三位代表之一於2006年回訪過蘇祿島。
  蘇祿王墓景區工作人員說,蘇祿王墓以及守陵村落的文化現象和歷史遺產,體現了大運河作爲『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也是德州大運河申遺的重要項目。
  B
  檣桅船影皆不見
  德州的大運河興起於隋唐,發展於宋元,到明清時達到鼎盛,進入民國時期後,由於海運發展和鐵路修築,運河運輸逐漸衰落,但是仍然保持著較大的運輸量。運河流經德州夏津、武城、德城三縣區,長約141公里。
  在夕陽的餘暉中,記者穿行在德州大運河東大堤街口村、小鍋市村、北廠村沿線,河堤高高,河道蜿蜒,史料中記載的德州運河九曲十八變的『龍形』走勢依然可辨。河中水不多,但尚未斷流,不時可見村民在抽水灌溉堤外的農田。
  德州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聞名,歷史上曾呈現出『百物聚處,商賈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的繁榮景象。
  大運河曾經孕育了德州 『九達天衢』的繁盛,滋養了 『神京門戶』的文明,然而,大運河往日的輝煌都隨著運河航運的中斷而暗淡。橫跨大運河的鐵路,火車隆隆穿梭,大運河顯得那樣地孤寂。
  一位過路的老鄉說,以前這裡可熱鬧了,他小的時候還經常在運河裡看到帆船和火輪船,上世紀70年代末期以後就沒有船了,水也小多了。
  在一片荒草與樹木之間,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北廠漕倉遺址』。
  德州段運河不僅是全國漕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而且是明清時期運河上『四倉』(德州、臨清、徐州、淮安)之一,明代曾在北廠村附近設立兵營,修築『十二連城』護衛德州漕倉。隨著時代的變遷,德州的倉儲設施(包括著名的十二連城)日漸傾圮殆沒,但幸運的是還有一部分成了糧食、煤炭、瓜果蔬菜及其他商品的儲運場站,仍在發揮著作用。
  大運河還能通航嗎?德州境內的大運河已經失去了往日的丰采與繁忙,但是,德州人對大運河的感情仍然是那樣火熱。
  大運河申遺和南水北調工程讓他們看到了大運河復甦的希望。
  德州市不僅制定了古運河風景區概念性詳細規劃,而且正在爲大運河復航進行著準備。
  德州市一位領導曾表示,德州運河河道還在,缺的是水源,具有通航的基礎。
  通航與文化是互補的,不通航的運河文化是不完整的。
        來源:大河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