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方日報 廣州市考古所近日在太和崗路一處建築工地共發掘出兩漢、南朝、唐代時期墓葬27座。
昨天,南方日報記者從廣州市考古所獲悉,近日,廣州市考古所在太和崗路一處建築工地發掘出27座歷朝墓葬,其時代跨度從兩漢、南朝到唐代,以唐墓最多,形制多爲磚室墓,此外還有少數土坑墓。出土文物有銅鏡、瑪瑙串珠、鎏金飾件、滑石飾件,以及青釉器和陶器等,其中軟陶質地文物達200餘件(套)。
南朝墓穴堪稱『豪華別墅』
本次發現的墓葬位於太和崗崗頂。由於考古工程已近尾聲,因此大部分墓葬已被清理,目前工地尚存1座南越國墓、1座三國墓、1座南朝墓和2座唐墓,其中位於西側的南越國墓、三國墓和唐墓呈彼此疊壓打破之勢,而位於東側的南朝墓則較爲獨立。
市考古所專家馬建國介紹,該南朝磚室墓系本次發掘的最大墓葬,呈『中』字形,分前後室。由於該墓曾經被盜,目前所發現的器物集中在前室,多爲生活常見釉陶器,如盆、壺、缽、三足硯等,形態較小,估計專用於墓葬。部分青釉器外形較爲精美。至於墓主的隨身物件,則多已不存,只留下一些鐵器和『雞骨白』玉器殘件,還有一隻造型趣致的滑石豬。據工作人員推斷,這隻小豬本爲一對,應是墓主手中所握物件,反映古人對死者地下生活的想像。專家表示,如果沒有被盜,墓主可能還有金制的隨葬品。
儘管由於墓葬多次被盜,存留的物件不多,甬道和券頂都遭到嚴重破壞,但墓穴的規模已足顯主人身份。該墓殘長8米,可謂南朝墓中的『豪華別墅』。而且從墓葬的殘存部件可見,原來磚室的上部還有精心打造的『T字型』飾件,象徵墓主囊括天地於一室的氣勢。據專家考證,由於廣東在南朝時期經濟發展比較穩定,而且民風崇尚厚葬,因此墓葬一般規模較爲宏偉。
太和崗已發掘古墓238座
本次發現的南越國墓面積最大,爲長方形豎穴木槨墓,在本次發現中年代最早。該墓墓底層鋪有厚約3厘米的細小石子,估計用於防潮,做工繁複精細,是當時流行的典型特色。由於該墓沒有被盜,因此隨葬器物最多,有瓮、盒、盂、罐、等。
南越國墓被兩座唐墓互相夾逼,而位於南側的唐墓又與三國單室墓相連,反映歷代古人均不約而同選取此處爲身後之『風水寶地』。這種情況在太和崗一帶並不鮮見。據了解,自1997年至今,隨著太和崗建設的推進,目前共發掘古墓葬已達238座,彼此打破重疊的墓葬現象十分頻繁。
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羅世聰介紹,太和崗一帶是廣州地區古墓葬分布最爲密集的區域之一。由於該處坡度和緩,且離城不遠,因此成爲古人墓葬的理想場所。
(記者/楊逸)
來源:南方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