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8|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談修辭心理過程個案考察(2)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11-28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漢學網
原文:『群芳譜』上就有『番柿』的記載。
  朱德熙(1999:250―25 1)認爲,『【群芳譜】這部書一般人不見得知道,最好簡單介紹一下。引號應改爲書名號(【】)。此外,「番柿」是「番茄」的古名,也應該加以說明。根據以上所說,我們把這一句改爲:「明代一部講種植知識的書【群芳譜】上就有關於番茄的記載,當時叫作「番柿」。』本例關於『群芳譜』和『番柿』的知識,是主體因素,屬於認知語境。再如:
  原文:四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食用它,所以古代的羅馬人和希臘人對它就很熟悉。人們栽培胡蘿蔔那應是更久以前的事了。
  朱德熙(1999:259)指出,『原文先說羅馬,後說希臘,按照歷史順序,應該先說希臘,後說羅馬。羅馬早已滅亡了,說「羅馬」,總是指古羅馬。「羅馬」之前不一定要加「古」字。「希臘」前邊不加「古」字,便可能跟現代希臘相混。根據以上所說,原文「古代的羅馬人和希臘人」應改爲「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古』與不同的直接成分組合,勢必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原文的改動訴諸歷史知識(如對『歷史順序』的了解),是認知語境影響話語理解的又一個顯例。
  
  4 基於推理的話語理解過程
  
  這裡所說的『推理』主要是指修辭推理。修辭推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表達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一種言語博弈過程。誠如朱先生(1999:45)所言,『要設想作者和讀者是處於敵對的地位的,作者任何一點破綻都會引起讀者的責難,所以寫文章必須周密,準確,無懈可擊。』與其說『周密,準確,無懈可擊』是對作者表達的要求,不如說是對讀者歧解的『抵制』。
  朱文【評改】描述了基於修辭推理的話語理解過程,值得玩味。例如:
  原文:一般認爲番茄是有毒的植物,但是西班牙人把它的果實加辣椒、大蒜和牛油作菜吃,而葡萄牙人和波希米亞人甚至用它的果實作調味汁。
  朱德熙(1999:249)評改道:『作者的意思可能是說葡萄牙人不僅用番茄作菜吃,而且還用來調味。如果是這個意思(引文內著重號爲引者所加,下同),那就可以把原文的「甚至」換成「還」字。「作調味汁」的「作」字,可以解釋爲「當作」,也可以解釋爲「做成」。如果是前一種意思,應該說:「用番茄汁來調味」,如果是後一種意思,就得說:「把番茄做成調味汁」。』顯然,這裡『作者的意思可能是』、『如果是這個意思』、『如果是前一種意思』、『如果是後一種意思』即是對於作者原意的揣摩推測。再如:
  原文:不過燙久了就會變酸,這是因爲果實中起緩衝作用的蛋白質受到破壞,酸味就顯出來了。朱德熙(199:253)認爲,『「緩衝作用」指什麼不明確。揣摩作者的意思,似乎是說番茄里所含的蛋白質原來可以抵消一部分酸味,用開水燙過之後,蛋白質受到破壞,酸味就顯示出來了。如果我們猜得不錯,這一句可以改爲「這是因爲本來可以抵消一部分酸味的蛋白質受到破壞的緣故。』『揣摩作者的意思』在這裡是一種推理,在這種推理過程中實現了對原文『所指』的理解。又如:
  原文:番茄果實中還含有適量的助消化的蘋果酸和檸檬酸等與一定的糖類,使吃的時候酸甜適口。
  朱德熙(1999:252)認爲,『前邊說「含有助消化的蘋果酸……」,後邊說「吃的時候酸甜適口」,好像「酸甜適口」跟「助消化」之間有什麼因果關係似的,其實作者並沒有這個意思。』這番評改運用了『好像』、『其實作者並沒有這個意思』等凸顯評改者的推測理解過程。這裡使用了『好像』表示揣度的語氣副詞『好像』。元語言中『好像』的使用在此是一種揣測,對於原文口氣的推測更是推測的推測。例如:
  原文:每一市斤胡蘿蔔中,含胡蘿蔔素是1.2-1.8毫克。就是按照近來營養學家的說法,在人體內只有半數的胡蘿蔔素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話,那麼取食二兩鮮胡蘿蔔(以每市斤含胡蘿蔔素1.8毫克計,就可以轉變成整三千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甲。
  朱德熙(1999:262)認爲,『用了「就是……的話」,這一句就含有對這種說法不十分相信的意味。刪去「就是」和「的話」。』『……意思要周密一些。因爲言外之意是……』本例『意味』、『周密』、『言外之意』即基於推理的話語理解的『關鍵詞』。
  以上所述之話語感知和話語理解是不可截然分開的,它們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倚重而已,都是修辭心理過程,均爲修辭過程。修辭過程是話語建構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以語言爲媒介以建構或生成有效話語爲指歸的一種廣義對話過程。(張春泉,2007:290)這裡『人與人』可以是『原作時的修辭主體自己』與『修改時的修辭主體自己』。
  以較爲典型的元語言爲語料,結合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個案考察修辭心理過程,符合修辭學的學科性質,『修辭學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確實是這樣。修辭學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比起語音研究、詞彙研究、語法研究來,難度要大得多。因爲它要調動的知識,不只是某一分支學科領域內的,而涉及語言學、美學、文學、心理學等等。』(陸儉明,2008:5)修辭心理是修辭話語生成或建構的重要動因,修辭心理過程的個案分析將有助於深入探索修辭理據。(作者:張春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