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日報
秦始皇陵神道(資料圖)。 東方IC供圖
秦始皇陵園遺址分布模型。
最新考古勘探與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園內沉默著一處龐大的宮殿建築群,其十進式院落建築和一處台基式主體建築渾然一體,猶如紫禁城,爲人們研究秦始皇時代的建築藝術及其主人死後繼續享受皇宮生活的理念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龐大宮殿群
多年參與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勘探與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偉剛說,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西北部勘探發現了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築群,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
研究發現,這處規模相當於十個秦兵馬俑一號坑遺址面積的龐大宮殿建築群,雖然歷經秦末漢初兵焚等人爲毀壞和兩千多年的自然破壞,但目前保存在地下的基址(包括牆體、磚坯、散水、門道、石道和陶片等)和石塊等遺蹟遺物基本完好。
孫偉剛說,從其平面測繪圖上,尤其能看出這是一處有中軸線和明確主體建築的龐大宮殿群。
根據勘探資料,這一宮殿建築群坐南向北,位於陵園內城之內南北中軸線通道的西部,約占內城四分之一的面積。它南起陵園內城南部高大封土的北側數米處,東西兩側的牆北與內城城垣相連,與西側的內城城垣和東側的南北中軸線通道西垣皆相距6米左右,其北牆與內城北垣基本平行,距內城北垣近20米,其中間開門有貫穿南北的九段式通道,每段通道左右有門可分別進入分布於東西兩側的院落,行人也可直接向南通過九段式通道到達一處以大型夯土台基式主體建築爲主的巨大院落。
孫偉剛說,從建築類型來看,這一宮殿群主要有兩大類建築單元構成,其一是位於台基式主體建築群之北的九排18處院落式建築。這些院落式建築整體也呈坐南面北,南北間以散水或牆垣分開,以中間的南北向長通道爲中軸呈東西對稱分布,相對封閉的建築群組內的建築單位有主次之分,一般以大型的夯土台基作爲中心,輔以其它類型較小規模的建築,基址周圍設有圍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結構。
記者了解到,位於最南端的大型夯土台基式主體建築群,是其中地勢最高之處,可謂雄視其北的九排18處院落式建築,其占地面積相當於兩排4處院落式建築的總和。
重要價值
上世紀70到90年代,考古人員曾對這處龐大的建築遺址的一小部分進行考古發掘,因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四合院式建築等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實際上,不僅考古工作中較少發現建築群遺址,歷史文獻中對秦始皇帝陵園內建築遺址的記載也不多。除【史記】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外,在【漢書】中有『宮觀之盛,不可勝原』等。然而,文獻記載的『宮觀』類建築其具體所指及內容迄今爲止尚無明確認識。
以秦都咸陽考古爲例,上世紀對秦咸陽宮的考古發掘沒有繪出其完整布局,甚至宮殿的命名目前仍有異議;至於舉世聞名的秦阿房宮的主殿沒有建成的考古結果,更是讓人們對於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的秦始皇的生活世界充滿想像。
長期致力於秦始皇與秦始皇帝陵研究的西北大學教授徐衛民說,秦始皇13歲即位即開始籌劃建設其陵園,在其主政及統一東方六國期間,恰是其陵園思想與陵園建設最重要時期。作爲其思想體現的表現之一,陵園的一個重要理念應包括仙人理念,或者說死後如何繼續享受皇帝般的生活。這處規模龐大宮殿建築群雖然僅僅保留下了牆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這對研究人類古代皇宮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仍有謎團
建築的大致格局雖然基本清楚,猶如人體具有了骨架尚缺少肌肉,這一宮殿群包含的內涵是什麼呢?按照傳統的朝寢制度,秦始皇的『三宮六院』『三公九卿』等在宮殿群中如何安置呢?這些都是謎團。
考古雖然充滿了偶然,但考古勘探提供的是地下遺址遺蹟的最基礎數據,或許仍有人會對此次的考古勘探數據質疑。對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曹瑋先生說,這次考古勘探完全依照田野考古規程有關方法操作,採用梅花布孔方式勘探。在田野工作中,經過定位、放線、布孔、普探、復探等程序,通過對所發現的遺蹟進行卡邊、復探,初步斷代,然後將發現的遺蹟進行測繪。
曹瑋說,勘探的基礎數據擺在那兒,怎樣進行科學闡釋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秦始皇帝陵園中許多東西(如兵馬俑、青銅鳥、銅車馬等)好像憑空出現一般,其實它們都應當有源有流,部分或許是秦始皇個人的獨特創造,這恰恰是秦始皇的魅力所在。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對遺蹟現象的對比分析,在後期工作中對照原始記錄,對遺蹟現象進行資料覆核,保證工作的科學性與完整性。
(據新華社西安11月30日電)
來源:北京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