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9|回覆: 0

[史學] 說達――以魏晉士風問題為中心(2)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12-7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歷史春秋網
三、儒家的達
  『達』之為辭,【說文】釋為『行不相遇』,段玉裁謂此訓乃『古言』,『訓通達者,今言也』[6](P73)。阮元【C經室文集一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卷一『釋達』條,引征極富,釋證亦有條貫,茲不憚文繁,節引如下(括號內為阮元原注):
  『達』之為義,聖賢道德之始,古人最重之,且恆言之,而後人略之。元按:達也者,士大夫智類通明,所行事功及於家國之謂也。……【禮記】(學記)曰:『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故【左傳】(昭公七年)孟僖子曰:『吾聞將有達者曰孔某,聖人之後也,臧孫紇有言曰:對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將在孔某乎?』此時孔子年三十五歲矣,世未稱聖,但稱達(【說文】:『聖,通也。』……【廣雅釋詁】:『達,通也。』……【昭公十三年傳】『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史記・楚世家】引作『不聞通者,可謂無人』。是『達』可訓『通』,『通』又訓『達』,皆與『聖』義相近。……【左傳・文公十八年傳】:『齊聖廣淵。』杜預【集解】:『聖者通也,博達眾務,庶事盡通也。』【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賈公彥【疏】:『聖者,通達物理。』則聖賢道德之始,無不由達而臻者,聖人之名尚矣,古之所謂達人,即今之所謂通人,名異而訓可互證也。)達之為義,春秋時甚重之,……學者亦多問之。【論語】:『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大戴禮】:『弟子問於曾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曾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又曰:「君子進則能達,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繹孔、曾此言,知所謂達者,乃士大夫學問明通,思慮不爭,言色質直,循行於家國之間,無險阻之處也。……後儒持明體達用之論,而達專屬於用,非孔、曾本義
阮元所釋『達』及『達人』,皆依據儒家學說,旨在還『達』之『孔、曾本義』。他通過大量引證,指出達、通、聖互訓同義,達指士大夫『智類通明』,『學問明通』,『通達物理』,也就是精通學問,深明事理,諳練人情,從而其待人處事自然符合仁義道德,不會違背儒家倫理,則無論任官於諸侯之國,還是任職於大夫之家,都能明理而篤實,通行而無阻。『達人』即『通人』,即未成、待成之『聖人』。阮元在【釋達】中,對【論語・雍也】篇孔子稱『賜也達』的『達』,『己欲達而達人』的『達』,【憲問】篇『君子上達』、『下學而上達』的『達』,以及【子路】篇『【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的『達』,【孟子・盡心】篇『不成章不達』的『達』,乃至【春秋左傳・宣公四年】『仁而不武無能達也』的『達』,均作如是理解。阮元所引【論語・顏淵】篇中孔子對達的解釋,是針對子張將『達』理解為『聞』即沽求虛名而發的,故特別強調內在的道德修養,強調務實篤行。阮元認為『後儒持明體達用之論』,對達的把握偏於務實篤行一端,即所謂『專屬於用』,而有違孔、曾『達』為『聖賢道德之始』,即達為人倫道德之本的『本義』。阮元對『後儒』的批評,具體何指,是否正確,此處可以不論,他認為原始儒家對『達』的理解,偏重於仁義道德一端,應屬不刊之論。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章中釋達:『達者,德孚於人而行無不得之謂。……德修於己而人信之,則所行自無窒礙矣。』[7](P138)亦同於阮元所揭之孔、曾原義。我們還可以從儒家對立面的莊子的看法中得到證明。【莊子・讓王】[8](P764):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猶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
引文中的『窮』與『通』,大抵相當於【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窮』與『達』。儘管莊子的描述中對孔子不無奚落,莊子對道、德和窮、通(達)的理解與孔子存在着原則差異,甚至孟子對達的理解也與孔子不盡相同,但莊子認為孔子以懷抱仁義道德為通,與上述【論語・顏淵】篇中孔子對達的解釋,是大體一致的。又【抱朴子外篇・刺驕】稱:『夫古人所謂「通」「達」者,謂通於道德、達於仁義耳。』[9](P43)葛洪為道家人物,但自稱所著【抱朴子】,其【內篇】『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10](P377)。從兼通儒道的葛洪的解釋中,亦可證『通』、『達』的儒家古義,為『通於道德、達於仁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