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秦都市報 1月20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高陵明代張氏家族考古工作取得新進展,迄今已發掘19座古墓,出土墓誌4方、3具彩繪漆棺、買地券1方,通過墓誌、買地券和墓門題刻可確認屬於張氏家族的墓葬11座,能夠與墓誌對應分別爲張棟兄弟4人和其叔父以及3位子嗣的墓葬。該家族墓的考古發掘爲研究明代家族墓葬制度、藝術及斷代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墓主爲藩王府大管家
據了解,該家族墓位於高陵縣院張村北西光園區內。自2011年考古發掘以來,此地已發現19座古墓,出土墓誌4方,買地券1方,通過墓誌、買地券和墓門題刻可確認屬於張氏家族的墓葬11座,能夠與墓誌對應的8座,分別爲張棟兄弟4人和其叔父以及3位子嗣的墓葬。墓群內發現相關石刻匾,匾上刻有忍冬紋外框,框內陰刻墓主姓氏。
據介紹,明秦藩知印即明代秦藩王府管印章的大管家,官位不高。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他推行分封制,將皇子皇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其次子朱(shǎng)被封爲秦王,位列諸王之首,藩王府設於西安。石刻匾文中的張三槐名張棟,別號三槐,世代居住在高陵,生於嘉靖1535年,卒於萬曆1585年,有夫人馬氏、亢氏、李氏,共有三個兒子張應禎、張應祥、張應龍。
『張氏家族成員中雖然並無高官,最高品級也不超過7品,但因世業農賈,家境富裕,所以其墓葬構築十分講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研究員告訴記者,陝西地區明代中晚期墓葬一般多爲土洞或磚券,包括明秦藩郡王、縣主墓葬也爲磚券,而張氏家族墓雖然規模不大,但全帶有仿木構雕刻的門樓,精雕細琢。而且,明代石室墓在陝西地區本就少見,帶有仿木構石雕刻門樓的石券墓此乃首次公布。
明代妾室沒地位
已發掘的 M7 爲四兄弟中老二張檢的夫妻合葬墓,張檢生前並沒有入仕途,只因飢年賑災,被朝廷表彰,授『義官』,義官並無實職,只是榮譽稱號。
此墓爲磚石混砌的三室,分別埋葬男主人張檢和他的一妻一妾。其中,張檢和妻馬孺人墓爲石砌,並有仿木構的門樓雕刻,葬具皆爲一棺一槨,馬孺人木棺雖然朽壞,但彩繪漆皮還有存留,可拼接出侍女守立牌位圖案和纏枝牡丹等。墓中還出土了純金鏤孔鳳凰牡丹葫蘆耳環和鑲寶石金簪。男主人張檢的墓中也出土有金銀簪等遺物。
然而,相比張檢和妻子馬孺人的墓葬規格以及出土的金銀配飾等貴重的隨葬品,張檢小妾墓室則非常簡陋,不但爲磚券,而且墓室後壁底部都爲生土壁,墓內也未見棺槨痕跡,連封門都十分潦草,可見其生前地位十分低下。據墓誌記載,因張檢妻子無生育,遂納妾,但妾也無子,故抱養侄兒爲子。也許是身爲妾室又無生育,才如此卑微。
漆棺彩繪保護遭遇難題
張氏家族墓另一項重大收穫就是出土了基本完整的彩繪漆棺。目前,已提取了3幅漆棺,正在發掘的西區至少還有2具漆棺彩繪應保存較好,正等待提取。已提取的漆棺棺板上繪製有鳳凰、牡丹、仙鶴和池塘小景等圖案,色彩鮮艷,圖案完整,且漆棺年代明確。
池塘小景是花鳥畫題材的一種,隨著花鳥畫的日趨成熟,該題材因其雅致、恬和、喜樂的蘊意而深受民眾喜愛,遂被廣泛引入到傳統工藝中,成爲裝飾紋樣的一種。宋代時該紋樣已在緙絲、織染、刺繡、瓷器、玉器、金銀器等工藝製作上有較普遍的反映。此次發現的漆棺彩繪『池塘小景』再現了墓主人生前優雅閒適的生活情趣。
『明代墓葬全國皆時有發現,尤其是各地明藩王墓已發掘不少,但漆棺大多朽毀不存。張氏家族墓彩繪漆棺保存如此完好且成批出土,實屬考古史上罕見。』王小蒙表示,今後如何清理這些漆棺中的遺骸,併科學合理的保護這些漆棺彩繪不至於褪色朽壞,是考古工作者面臨的文物保護工作上的難題。
文/圖本報記者趙爭耀
來源:三秦都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