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28|回覆: 0

[國學灌水] 買學歷並非今日才有 明朝買個"大學"上多少錢?(1)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3-2-5 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晚報
美國狄克森州立大學為410名留學生頒發假文憑,其中95%來自中國,19所中國高校與其『聯合』辦學。這是最近轉發頻率很高的一條新聞。其實,買賣文憑之事,古今中外並不鮮見。比如,現在常見的大學招生指標,在古代便買賣興隆。因為斂財快,這甚至成為朝廷彌補國庫虧空的一種手段。
古代大學畢業生
『包當官』
有人認為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即有高等學府,只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興叫『大學』。商時的中國大學叫『太學』;周時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北齊易名『國子寺』;隋則改稱『國子監』,一直到清末都是這叫法。
真正把大學叫『大學』的,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當年,中國誕生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即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與大學不叫『大學』一樣,中國古代的大學生也不稱為『大學生』。以明代稱謂來說,通稱『生員』,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監生』,學生可享受『助學金』,由國家財政支出,因為是用於學生改善伙食,故稱為『廩膳』。
國子監是朝廷的中央宮學,用現代人的話說,它是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重點大學,學生比現在博士的水平還高,其學術地位遠勝於今國務院『211工程』中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現在的大學生連個工作都難找,但國子監的畢業生可沒這擔心,不僅包分配工作,很多時候還『包當官』。明代便規定,『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換句話說,上了國子監就能當官,上不了便別想往上爬。
試想,『包當官』的大學誰不想讀?所謂『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概就是這原因吧!
明代的國立重點大學
『南大』『北大』
上大學的好處多多,但上大學得憑成績,要考,古今一理。沒有成績,如果有一個不凡的家庭背景,有當大官的老爸、太子黨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不是沒門了?也不是,但前提條件得有錢――買個入學名額。這便是現在大家常說的『花錢上大學』。
古時的入學名額叫『員』,生員就是這意思,即今『招生指標』。所謂花錢上大學,就是購買到這種招生指標。招生指標並不是每個朝代都買賣的,最瘋狂的年代,是明朝。明朝廷曾經明碼標價,以收取『贊助費』的方式,公開出售招生指標,這種行為叫『官倒』。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是布衣出身,無文憑缺學位,但卻很重視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時全國尚未統一,朱元璋便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的集慶路附近開辦了明朝第一所國立重點大學――國子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及時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全國統考』(鄉試)。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國子學改稱『國子監』。明成祖朱棣奪位後,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於是明朝有了兩所國立重點大學,即南京國子監(或『南雍』)和『北京國子監』(或『北雍』)。南雍和北雍,可以看成是明朝的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
國子監是古代出『賢人』的地方,現在南京、北京的明國子監遺址附近都有『成賢街』就是這原因,招生指標是不應該成為商品的。但是隨着國力下降,中央財政嚴重虧空,朝廷急於搞錢,便開始『教育亂收費』了:凡想上大學、到國子監讀書者,不論成績優劣,不問家庭出身,『軍民子弟』只要肯出『贊助費』,就發給『錄取通知書』!有意思的是,明朝時收取的贊助費不要現金,只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
『官倒』烏紗帽,在古代中國屢見不鮮,但像明朝這樣『官倒』招生指標的,實在少見,可以說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國子監的學生,本來因為出身和入學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舉監、貢監、蔭監、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標可以買賣後,叫法又多了一種 『例監』,這是給通過買指標入學學生的專有稱呼。

        來源:北京晚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