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日報
一號墓外觀
洗硯池晉墓揭秘―― 深埋千年 疑雲迭生
記者 盧 昱 通訊員 臧德三 李霞霞
十年前的4月30日,在臨沂市洗硯池街,王羲之故居公園擴建工程施工時,施工人員在開挖大雄寶殿東配殿地基,微微感覺到土層有些異樣,用鋼釺向下戳了戳,腳下土層突然露出一個洞口。待朝洞裏望去,隱約可以看見一些形狀各異的器皿。就在這樣一次巧合中,洗硯池晉墓一號墓重見天日。
6月7日,在施工過程中,又發現了二號墓。經過有關部門批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沂市有關部門展開了搶救性發掘。考古專家介入,解密墓葬規格、器物神韻、骨骸特徵,逐步揭開了這兩座塵封近兩千年的大墓的面紗。
一號墓墓底緣何呈龜背狀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不時有新的發現。先發掘的一號墓為雙室墓葬。墓頂距地表兩米左右,原夯築有高大的封土堆,後被人為破壞。墓室前近處夯土為石灰層與土層交替夯築而成。該墓分東西兩室,門南向,東西寬8.2米,南北長4.6米,高3.4米。以楔形磚砌成拱形單層券頂,頂面抹石灰層封護。兩室墓門均為形制相同的雙扇石門,可以自由開合。墓室前東西兩側向南伸出長為2.9米的擋土牆,門前地面經過硬化加工,以象徵地上庭院。墓門外側砌築封土磚牆,封門磚上放置有與祭祀有關的青瓷罐、釉陶獸形水注、五銖錢等物品。
而發掘至墓室內,考古專家發現墓底由青磚鋪設,呈龜背形凸起,部分墓底嚴重變形,青磚翹起,隨葬器物多散落在龜背狀墓底四周。墓門前堆積有不少器物,有些器物被細如粉的沙子填充,此外還發現有田螺貝殼。墓內壁發現有積水的痕跡,且有斑塊狀似紅褐色鐵鏽的附着物,部分青磚外層酥軟有脫層,部分內壁清晰可見麥穰摻雜物。
正當考古專家用勘探鏟在墓室外打了兩個探孔,準備探測墓室地質構造時,在深半米處便有細沙出現,時逢雨季,地下水順着探孔不停地往外涌動。無奈,施工隊搬來抽水泵連續抽水這才抑制住墓道內積水。
根據上述現象分析,龜背狀墓底或許並非原始砌築的棺床,很大程度上是因在地質變化下,外力作用引起原本承重的墓壁四周下沉。而墓底地下又系河床,下沉後的四壁致使墓底隆起,原本平整的墓底隆起也導致墓底青磚間出現間隙,這才出現發掘時呈現的龜背狀墓底。古墓距離涑河、沂河較近,地下河床相連,地下水旺盛時便會夾雜着細沙、田螺貝殼上涌,水量充足時幾乎能灌滿整個墓室,由此便可以理解墓壁、墓頂發現的積水痕跡。
當然,對於墓底呈龜背狀另有一種觀點: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墓葬地面處理方式,建墓者把墓底做成四周落下、中間凸起的龜背狀,再把棺槨和陪葬品放置凸面頂端,避免墓室滲水受影響。
一號墓墓室內因長年積水,棺木已經腐朽,僅存灰痕,但棺木表面的漆皮仍然存在並基本保持原狀,並可看出棺木的形狀和大小。在此共發現3具棺木,經鑑定,一號墓埋葬的三人均為未成年人,其中西墓室墓主年齡約五六歲,佩戴有金手鐲、金指環、金釵和金簪等;東墓室的兩具人骨,一個為一歲多的幼兒,另一個為不滿周歲的嬰兒,隨葬品有金器、瓷器、陶器、青銅器等。
在一號墓西側36米處,考古專家隨之發掘了二號墓。該墓頂結構為磚砌單室墓,雙層券頂由甬道和主室兩部分構成,甬道門前兩側有門垛。主室與甬道均為有石框雙扇石門,可自由開合,石門兩扇鑿有條狀把手。該墓因先後兩次被盜,墓室已遭嚴重破壞,隨葬品所剩無幾。主室內有兩具棺木殘跡,兩具成人骨骼分別散落於墓室西部。隨葬品僅見青銅器虎子、青瓷燈以及串飾瑪瑙珠、小珍珠,另有棺飾小金釘24枚及小銀釘等。
來源:大眾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