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春秋網 『西安兵諫給了蔣介石沉重一擊,使他對人心的向背有所領悟。』蔣介石逐步改變了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7年1月,國民黨軍隊停止了『剿共』 行動。2月,蔣介石決定當前『五項方針』:避免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不說排日,而說抗日;加強軍隊訓練,迅速完成對日抗戰之一切準備工作;分別物色品行方正之人才,共同救國;保障言論、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指出對外的方針是:『如超過忍耐之限度,則決然出於抗戰』。對內承認『停止內戰,和平統一』。這次會議國民黨雖然沒有放棄『根絕赤禍』的立場,但已發生明顯的變化,由『武力剿共』變為『和平統一』,實際上接受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主張,標誌着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蔣介石最後在日本的大規模進攻下,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這對以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西安兵諫』的和平解決使中國革命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現的歷史曲折,打破了蔣介石最後一次大規模『剿共』的軍事計劃
首先,中國革命力量在革命鬥爭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全國紅軍的總數由長征前夕的20萬人下降到7萬多人』,此後『西路軍又在河西走廊地區損失2萬多人』;全國各地原有的十幾塊根據地,只保住了陝北一塊,雖然有所擴大,但範圍有限;中共黨員的人數大為縮減,黨的威信和政治影響還沒有足夠普及深入到全國。然而在此時,蔣介石還在繼續堅持其『援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處心積慮地以優勢兵力組織進行又一次大規模的『圍剿』,紅軍和陝北蘇區不得不面臨着極大的困難,這使得紅軍北上抗日救國的發動不可能,還勢必被迫接受徒然自損國力的內戰。這樣一來,中國將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場巨大的災難,中國的革命史將要艱難而又曲折地向前邁進。
其次,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的前四次『圍剿』都失敗了,但在1933年10月到1934年10月的第五次『圍剿』中,蔣介石取得了勝利,紅軍兵力由8萬多銳減為3萬多,並且自紅軍長征取得勝利後,所活動的蘇區幾乎全是窮山僻壤、地瘠人稀、經濟落後,難以保證軍需民用及兵員補充,蔣介石要剿滅紅軍是有可能的。再次,蔣介石正式宣佈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部』,並派遣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駐西北,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聯合『剿匪』,並自兼總司令,以張學良為副司令,積極醞釀一場新的軍事『剿共』計劃。蔣介石大有乘勝追擊、掃平『赤匪』而後揮戈東指、抗擊倭寇之勢。
『西安事變』正是在這緊急關頭發生並取得了和平解決,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的發生,或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我們必然將會看到中國革命力量更加巨大的損失。『西安事變』的突發,把蔣介石的『剿共』計劃給打破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取得了和平的解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闢了發展壯大的前景,更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作者:朱萬紅
參考文獻:
[1]郭冠英.張學良在台灣[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
[2]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西安事變資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李雲峯.西安事變史實[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
[4]榮孟源.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