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日報
大酉洞後洞中鐘乳石林立(資料圖片)
『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之大酉洞後洞,歷經300餘年的塵封后,在湖南省辰谿縣大酉山余脈之唐家山腳大鯢養殖施工現場驚現。
洞壁發現的摩崖石刻經文史、書法專家拓印辨認考證,在3月5日全部辨明,其文為:『湖廣衡州府州官賴守中偕辰溪漵浦太守吳春楊秀毓至於大酉洞天深處大明隆慶五年夏四月十六日之吉』
『文中的「衡州」即現在的衡陽市。隆慶五年即公元1571年,距今已有442年。』辰谿縣文史研究者劉本傑介紹說,『洞口摩崖石刻是1571年明代賴守中、吳春等官員遊覽大酉洞留下的紀念,而洞內情景和地理位置與清道光版【辰谿縣志】記載吻合,證明此次發現的山洞就是塵封300多年的大酉藏書洞後洞。』
2月22日,辰谿縣政府辦幹部黃明衛、向兆照和辰谿縣地稅局幹部張騰蛟根據縣誌及古書記載,再次到潭灣鎮唐家山一帶尋找大酉洞。下午途經三甲塘村時,發現公路下面有人在一大山洞中施工。此地怎會有如此大的山洞?不放過任何線索的三人帶着興奮,下車入洞細看。
向兆照等人踏着泥濘到洞中搜尋。
『這兒有石刻!』黃明衛發現了石洞門左壁上的摩崖石刻。他們借來木梯,用水洗去石刻上的泥土。歷經多年,石刻模糊不清,只看清了石刻上有『大酉洞天』字樣。如此發現,讓三人欣喜若狂。
2月23日,他們邀請辰谿縣政府幹部蒲道發、文史研究者劉本傑一行再次前去探洞。在一座高約5米,寬約8米的天然石洞口,兩台拉土車正在作業。目前該洞被一謝姓商人承包開發,準備將石洞作為飼養大鯢的場所。
洞口右側石壁離地約兩米處,有一長寬110cm×55cm的石碑。
家住洞口的村民唐大宋介紹,此地從明代開始燒制石灰,洞口先前被深達數十米的石灰渣掩埋。村裏八旬以上的老人只知附近有洞而不知其洞口,洞口何時因何被封更不知曉。自去年被人開發,才露出偌大洞門。唐大宋兒時經常從另一洞口進入洞內玩耍,裏面有個大水潭,鯰魚很多,下大雨時洞內常有魚兒隨水流出。
另據檔案記載,1938年底省立桃源女中遷到辰谿縣潭灣辦學,當時師生為躲避日機轟炸,曾在裏面上課。
洞內寬敞空曠,鐘乳石林立,支洞縱橫深邃,一股水量極足的清泉橫穿其間。洞內水響如雷,洞外溪水潺潺。其景象與清道光版【辰谿縣志】所載圖畫和描述的大酉洞『山下有洞、深廣高二丈余』、『其旁如城,虛明平坦』、『石筍倒垂、泉若雷轟』、『穴生雲母、崖滴丹砂』等情形完全吻合。
三甲塘村位於辰谿縣城城南10裏左右,村後的山為唐家山。清道光版辰谿縣志所載與之相符:『後洞:城南十裏,唐家山下。虛明平坦,廠若廳事。洞門石壁鐫大酉洞字樣。洞內存滿朝薦詩碑。辰州府志載,大酉洞:縣南十裏,蓋指此。』加之摩崖石刻上的『大酉洞天』字樣,種種跡象表明,此次發現的洞就是塵封300多年的大酉洞。
辰谿縣文物部門高度重視。2月25日組織人員探洞。2月27日邀請懷化市博物館副館長田雲國等專家對現場進行考古調查,並對石刻進行拓印。隨後組織人員對石刻銘文進行了辨認和考證,基本上弄清了銘文的大意和產生年代。
下一步,辰谿縣文物部門將組織人員作進一步發掘,揭開古藏書洞的神秘面紗。
(本報記者 唐湘岳 本報通訊員 米承實 趙斌斌 張 軍)
延伸閱讀
大酉洞
古有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指的就是大酉山、小酉山,兩山山洞中藏書千卷的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朝廷博士官伏勝冒死從咸陽偷運出書簡千餘卷,藏於二酉洞中,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傳後世。
大酉藏書在辰谿縣城對面的大酉山之大酉洞,小酉藏書在沅陵小酉山之小酉洞。對此,北宋【太平御覽】卷四九之【荊州記】記載:『大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郡縣誌】:『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和清道光【辰谿縣志】也均有詳細記載。
大酉洞同時是道教聖地。歷史上曾為高道修煉地,善卷、尹真人等曾在這裏修道。在唐代,被道教定為全國36小洞天之第26小洞天,稱『妙華洞』。信奉道教的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曾封禪大酉山,就是因為此山有著名的大酉洞。
據清代道光版【辰谿縣志】【山川】載:『故老相傳,大酉洞原在大酉山下,洗沙溪上。後因洞近縣治,往來官府遊覽不絕,為地方病。乃私閉其洞門,而移詩碑於大酉山南五六裏唐家山下之後洞,並於後洞石壁鐫【大酉洞】三字。』
來源:光明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