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3|回复: 0

[国学灌水] 古代正妻的"老婆经":必须将"斗二奶"进行到底(2)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3-1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光明网
如何智斗“小三儿”
古代正妻有自己的法子,骂街、耍泼、使横出粉拳,这些都不是技术活,有失雍容华贵的风度,她们不屑为之,她们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有法可依、有理可据、有度可守、有容乃大”。
有法可依,也就是古代有一整套的妻礼妾规。做“小三儿”的必须守规矩,这是“法律”事先设定好了的。聪明的正妻大多“依法”来制约“小三儿”,别管是家法还是世俗法,往往都挺管用。譬如初次见面,按照规矩,妾得给正妻行礼,这就给了正妻用“杀威棒”的机会。
元杂剧《货郎担》中,李彦和娶了刁蛮的妓女张玉娥为妾,进门时,张玉娥说:“我如今过去拜你老婆,头一拜受礼,第二拜欠身,第三第四拜还礼,他依便依,不依呵,我便家去也。”连刁蛮的妓女也知道正妻之下马威的厉害,还要做个事先声明,可见这种规矩确乎让“小三儿”束手无策。
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规矩还多着呢,比如在穿戴、称呼、坐席、应酬宾客等方面,聪明的正妻都有机会揪住“小三儿”“违法乱纪”的小辫子,从而让她乖乖就范。你看,想“斗得过小三儿”,还得好好学法呀,找人揍人家一顿,会招来警察滴!
有理可据,学问可就大了去了。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一阵子挺嚣张,王夫人玩的就是这一招。这就要求正妻自己得首先懂道理,以理服人嘛。《金瓶梅》里的吴月娘,斗“小三儿”的办法值得说一说。
吴月娘是个读过书的官家小姐,脑子不笨,她会时不时的以理管教一下丈夫西门庆。在小说的第一回中,西门庆欲与一帮无赖结义,吴月娘开管:“你也不要理这起人,有个什么用处,我劝你把那酒也少吃几口,多照顾一下家行不?”在古代,正妻是“家”的象征,照顾家,意思就是照顾她。
吴月娘早就对潘金莲有了提防之心,平日里倒也表现得很和善,但一旦得理,她是不会放过有理可据之机会的。有一次,西门庆因为娶李瓶儿的事感到棘手,回家骂了金莲几句,金莲不服,又哭又闹,月娘狠狠的骂了金莲,金莲不敢争辩,反要讨好月娘。她据的是什么“理”呢?三从四德呀,丈夫骂你,那肯定就是你错了,还哭啥呢闹啥呢?这一斗,相当的理直气壮。
有度可守,就是斗的过程中,既要给老公留面子,又不至于深度结怨于妾,把握好这个度,也是一种智慧!
东汉有个大将军叫梁冀,他的妻子孙寿,是个爱领跑时尚的主儿,曾别出花样,以偏向脑后的“倭堕髻”为美,并引起仿效。有一次,同僚携妻来访,梁冀的妻妾出来见面,其中一位“小三儿”依仗老梁的宠爱,特意不梳“倭堕髻”,以示与众不同,分明没把孙夫人放在眼里。但孙寿只是笑骂了几句,说她不懂礼数,请客人别见怪,回头教训她。
试想一下,如果换做《红楼梦》里的王夫人,赵姨娘若在公开场合这般不守规矩,公然冒犯自己,大嘴巴子恐怕早扇开了。孙寿的做法就很理智,一方面给了丈夫面子,让客人不至于讶异,关键的是,笑骂的方式,让那位宠妾可以接受。这个度的把握,可有效减少枕边风、挖坑、使坏、下毒等处于劣势的“小三儿”们通常爱玩的恐怖游戏,以后睡觉,起码不用睁着眼睛。
有容乃大,跟有度可守的意思基本接近,不同之处在于,武则天包容别人,可以叫“乃大”,一个村妇包容家里的鸡飞狗跳,却不能算“乃大”。正妻在家里,一般被称为大太太、大夫人、大妈等等,聪明的媳妇儿,在与“小三儿”斗的时候,往往会在“大”字上做文章,“斗争”再惨烈,总归不能丢了“大份”。
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其元配白氏(秦国夫人)死后,继配梁红玉做了老大。别以为巾帼英雄就不斗“小三儿”了,女人喝醋,那可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当梁红玉从安国夫人的封号升迁为杨国夫人后,赵构为了进一步笼络韩世忠,又给他的两个妾封了夫人,茅氏为秦国夫人,周氏为蕲国夫人。
瞧出问题没?妾茅氏的封号居然跟死去的元配一样一样的。韩世忠自然笑得合不拢嘴,一门四夫人,绝世的殊荣,可梁红玉心里可不咋舒坦。再加上茅氏小美女做人过于外向,倒不是品格不好,就是直肠子,嘴巴快,说话不过脑子,终于激起梁红玉斗斗“小三儿”的意气,心的话,老娘连金兀术也不怕,还怕你个小丫头片子?
有一天早上,众妾给老爷太太请安毕,吃早点,茅氏话多,叽叽喳喳没个完。梁红玉一看机会来了,叫丫鬟进房间,拿出一只金灿灿的鹦鹉,对茅氏说:这是皇帝陛下赐我的物件,上面还有几个赵构亲写的字,叫“饷韩公阿玉”,你瞧我敢不敢割它的舌头?茅氏一听这话,当场吓个半死,跪下来求饶。
韩世忠在一旁哈哈笑着不吱声,为嘛呢?赵构早放话了,“见此物如朕亲临”,他可不敢在此时得罪梁红玉,背个触犯皇帝的大不敬罪名。好在梁红玉不是度量小的女人,只不过吓唬吓唬两个“小三儿”罢了,倒没有真的割人家舌头。有容乃大,梁红玉生前死后,韩家上下、左邻右舍、军中健儿,都一直十分敬重她,大英雄,芳名代代传颂。

        来源:光明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