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0|回覆: 0

[國學灌水] 古代鮮有剩男剩女 漢代規定女孩不嫁人罰款600錢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3-4-12 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解放日報
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 『早婚國家』,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記載,梁高祖的四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在11歲就出嫁了;漢昭帝8歲繼位,娶了剛滿6歲的上官安女爲皇后。 
  媒人牽線 派對相親
  在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見鍾情,私訂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但實際上,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封閉。先秦時,官府每年爲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周禮】中的【地官・媒民】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制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爲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後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爲『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人爲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
  古代人認爲『男有室女有家』後,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爲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當某種非正常婚姻行爲被更多人接受後,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爲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等並不被認爲有悖於常規倫理。
  上有規定 下有處罰
  古代對於適齡男女婚嫁問題,亦制定了相關法令: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到了法定年齡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處罰的。譬如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仍未出嫁即爲犯法,家裡人都是要跟著坐牢,這也就是【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漢朝孝惠皇帝時,誰家要是有女兒15歲至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罰款600錢。唐朝對於男子20歲以上,女子15歲以上還沒有結婚的也要處罰。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於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確實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問題。
  (摘自【看歷史】2013年第2期)
        來源:解放日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