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第十三講: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憂患意識與窮通之變
【繫辭下傳·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易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每卦各自的妙處,從而作為大人君子的學問,作為進德修業的依據,在易經繫辭裡面,就選講了幾個卦作為德業的修養。繫辭下傳第七章有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文王演易的時候是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中,其時周文王別殷紂王關於羑里,即現在的河南安陽,關了八年,因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便將伏羲的單八卦予以演變,組成了重八卦,進而形成了六十四卦,其時周文王正是處於憂患之中,隨時都可能失去生命,由於這樣的情況,所以在六十四卦裡面也就充滿了憂患意識,用現在的話就是提高警惕,隨時關注複雜的局面,在這艱難險阻之中找出自己生存發展的大道,如果自己沒有警醒之心,沒有奮發之氣,那麼在面對這些艱難的險境時就會一籌莫展,整個人性也就會被扭曲變形,【尚書】就有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在繫辭下傳第七章中又舉了一些卦來說明上述的問題。『履,德之基也』,指出德的基礎要通過履卦 來看,履卦古卦辭為『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即使踩到了老虎尾巴,老虎都不會傷人,這怎樣才能實現呢?當我們處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之中,又該如何做呢?履卦象辭有云『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意思是當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環境之中,特別是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中,一定要有知禮達度和通變的基礎,這種艱難的環境才是我們修煉之地,也只有在這種環境之中才能顯示和修煉出我們真正的德行。如果總是在溫室裡面,而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那怎麼才能成氣候呢?現在的年輕人就應該多一些磨難,那對他以後地成長會受用無窮。
『謙,德之柄也』。謙,謙謙君子的謙,謙和的謙,謙卦 ,具有這樣品行的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管是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吃虧,反之,趾高氣揚,桀驁不馴,那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地位都會得罪人,給自己埋下禍根。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之中,只有謙才能使人暢通無阻。在易經六十四卦裡面,大部分卦都是吉凶參半,而只有謙卦六爻皆吉,就是老子【道德經】的精義也是落實在謙卦上,是為德之柄也,是我們在道德上可以把持的,可以運作實踐的。與履卦相比,履卦是受錘鍊的,屬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只有在年輕的時候多吃點虧,多碰點牆,才能長智,所以為德之基,謙卦,在性格上﹑品行上有了謙虛謹慎,那麼在道德上的力量就增強了,就可以運作了,否則我們用什麼來表現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力量呢?這不是聰明和才華能夠實現的,往往都是通過謙卑才得以表現,前面我們講繫辭就曾講到過『知崇禮卑』的道理,當年本光法師向我們講授這四個字的時候,就一再強調此為不傳之秘,涉世之良法。知識要崇高,眼界要寬,知識要豐富,見解要高曠,但是禮要卑,為人處事一定要謙卑,我本人這麼多年就一直在盡力恪守這四個字。
『復,德之本也』。復卦 ,地雷復,天地之行,反覆不過七日,復卦初九爻辭有云『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復,反覆,複習,重複,每天都要去審視自己,儒家就說要『三省吾身』。復者,善改過也,反覆地認識,仔細地推敲,善於分析,善於總結,善於判斷。易經大畜卦中有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道理,也還是在強調復的道理。復又為冬至節,一陽復始,萬象更新。因此復,德之本也。我們要想進步,要想有所發展,使道德得以增長,智慧得以增進,就離不開復卦所給予我們的重要指示,只有不斷地複習,不斷地反省,不斷地總結,才能使我們的方方面面得到真正地提高,只有在復的過程中才有確定,該舍的就舍,該得的就得,該定位的就要定位,使自己永遠處於一陽初起的朝氣中。
『恆,德之固也』。雷風恆,恆卦 ,其象辭有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穩定性,長遠性,連續性。不論是履卦 還是謙卦,或是復卦,這些卦德若不能恆久地堅持下去,那就都不能得以鞏固,有如曇花一現。我們在面對一個人並予以判斷的時候,也要看其有無『恆』,恆的一個表現就是信。我們的太陽是恆星,恆就是不動,不變。易經中有三凶之說,離心無恆就是其中一凶。現在社會中很多人都過不了『恆』這一關,即人無恆心,學習無恆心,與人交往無恆心,做任何事情無恆心,這種人既可怕又可憐。所以『恆,德之固也』,我們道德要牢固﹑穩固,就離不開這個『恆』,因此對自己應該要有『恆』的要求,所思﹑所言﹑所行等都要以『恆』來對待。
『損,德之修也』。我們在學習【通書】時就曾反反覆覆地講到了損卦 ,損下益上謂之損,當權者只顧將財富聚集於自己手上,而不顧平民百姓的正常需求。在這裡,我們要反過來看待損卦,損,就是要將自己的過錯﹑缺點和毛病損掉。要做到損,就必須懲忿窒欲,要克制自己情緒上的不良事物,克制自己欲望上的不良傾向,即清心寡欲,老子有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一些嗜好如酒色財氣等得以損去,有所捨去才能有所得。因此,『損,德之修也』,否則德如何去修,前面所提到的履卦﹑謙卦﹑復卦﹑恆卦都不是具體的功夫,而損是具體的功夫,因為要懲忿窒欲,清心寡欲,我常說清心是智慧的修養,寡慾的道德的修養。我們七情六慾的時候很多,頭腦發熱的時候不少,貪心一起,則必有所損,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心往往就成為我們失敗的基兆,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就會掉入不必要的麻煩之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懲忿窒欲的必要性,保持自己清醒的認識,要將處於自己心靈上﹑思維上﹑情致上的隱患排除出去,使之不能干擾我們的理性和理智,這是需要一個比較嚴格的修行過程才能實現。
『益,德之裕也』。有損就有益,益卦 ,損上益下為益,益卦指示我們要『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惇頤在【通書】中說到『損益之大莫是過』。損益二卦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如何正確面對過失,如何善於彌補過失,其辦法一方面是要懲忿窒欲,清心寡欲,另一方面就是要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見到好事情要馬上去做,有了過錯要馬上改正。第一次犯錯誤還情由可原,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那就表明你有點蠢了,若還要第三次犯相同的錯誤,那簡直是蠢不可及,愚不可言。所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要作為我們的座右銘,用以隨時警醒自己,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面對別人的短處則要給自己的內心予以警醒,以避免犯此類的錯誤,要有警懼之心。德的功夫必須通過這樣的程序和過程才能豐富起來,是為『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困卦 ,表面處在一個非常麻煩的環境裡面,有些人面對這樣的局面就會張惶失措,當叛徒,當逃兵,這樣的人毫無道德可言,古時有蓋棺定論﹑患難時見真情之說,老子【道德經】中有云『國家昏亂,有忠臣』,歷史上我們就可以經常看到當國家處於亂世時,才往往有真正的英雄豪傑出現,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岳飛的『精忠報國』等等,只有在困境的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有德無德,平常都在順風順水的時候,誰能知道其真正有德無德呢?很多人在逆境的時候都缺乏承擔的勇氣和責任心,這時往往怨天尤人,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陪葬。不嫁禍於人,不文過飾非,在患難之中能保持本質,遁世無悶,就是困卦所給予我們的道理,是對道德的滋補,使為德之辯也。
『井,德之地也』,井卦 ,我們要在有德的基礎上還要養德。古時黃河流域,水資源有限,於是築井,以此就能形成村落,就能使人們修生養息。『井,德之地也』實際上是一種比喻,意指我們的德要養。要選擇養德之地,就是要和賢德之士聚集在一起,在德修上相互切磋促進。
『巽,德之制也』。兩重風是為巽卦 ,巽是風,是木,巽為順,在現實社會中,如何才能使事情順利。巽卦是非常講究遊戲規則和法制,並遵守遊戲的規則和法制,巽,制度,規範,順從,控制,是為德之制也。要想學習權術,就不能離開巽卦的道理。
【易經】給予我們的啟示確實是非常博大精深,在繫辭下傳第七章的第一段中就通過九個卦對德做了一番鋪墊,其後又接着說到『履,和而至』,履既然為德之基,那就要和平相處,在道德禮儀上,在艱難困苦之中,都需要保持『和』,【菜根譚】有云『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和氣和喜神是等同的,這樣富有良好氣象的人才能有所作為,反之死氣沉沉,陰風慘慘,那麼這樣的人也就差不多了。一個人境遇和他的心情往往是一體的,好心情必然有好的境遇,壞心情則只有壞境遇,所以一定要善於『和而至』,不要與他人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袁煥仙先生致其弟子南懷謹先生一封信中有『律己嚴,過必遠,責人嚴,眾必減』之語,當年本人曾就此對了一聯『與心和,神自全,與境和,事自圓』,自己與自己的心和,神自然就全,如果不和,那麼神就是飄的而無法穩定下來,如果自己能與環境相和,那麼所做的事情就會順利並且圓滿,反之,那怎麼還可能使事情圓滿呢?
『謙,尊而光』。謙,為德之柄,儘管有些人謙卑,表面上是吃了一些虧,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已經暗暗地占據了上風,而且其謙虛的美德使人尊敬,並大放光彩。那些文質彬彬的君子們,為人肯定是謙和的,絕對不會給別人那種盛氣凌人的感覺,處處都受別人的敬仰。『復,小而辨於物』,我們時常反覆地警醒自己,三省吾身,這些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小事情,在自己的心意識上對自己的思維﹑語言和行為不斷地進行監控和反省,覺得這只是內在的,但是『辯於物』,如果沒有深層的思維活動,不善於思維活動,不善於對自己內心世界和外部環境進行剖析﹑綜合﹑判斷,那麼我們縱然去四省吾身﹑六省吾身﹑十省吾身都是沒有用的,對於自己都是糊塗的,對於環境也是糊塗的,所以要養成這方面良好的思維習慣,不要認為其小而覺得可有可無,我們的認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辯來,真理只有通過不斷地辯論才能明白,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真理也是越辯越糊塗,重要的是如何去辯,要學會善辯。
『恆,雜而不厭』。恆卦表示了我們的一種恆心﹑理念和定位,即自己的穩定性。不斷地重複是很容易使人產生厭煩的情緒,要長期保持某種相對固定的狀態是很苦難的,但是這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雜而不厭,才能有恆。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不管是順境或是逆境,都不能動搖我們的恆心。恆,面對的就是雜,而面對雜則不能生厭,不能厭惡那種單調。恆是具有單調性的一面,但是也有其風光的一面,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平常我們的頭腦都在為外境所牽,為眼耳鼻舌身意表現出來的色聲香味觸法所牽動,心思是浮躁的,當我們的思維沉靜下來的時候,不為外境所動的時候,在穩定的狀態下,就會有非常細膩的思維出現,這個時候我們再看看自身運動的軌跡是什麼樣的,其運動的方式又是什麼樣的,才能看見人和事﹑心和物裡面很多深層次的內在的關聯,否則我們都會被雜亂無章的外境所迷惑,就只能看到表面現象,自己的內心也被各種榮辱利害得失等表層的雜念所困惑,無法認清事實的本來面目,所以只有通過『恆,雜而不厭』的功夫才能做到。
『損,先難而後易』。損,就是要我們懲忿窒欲,清心寡欲,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很難的,人總是很習慣於在某種固定的狀態下運動,一旦這個狀態發生小小的變動就茫然不知所措,酒色財氣等世俗的事物一旦上了身就很難放得下,但是只要能堅持並跨過這個關口,那展現在前面的就是康莊大道了,一切都將變得容易了,以前覺得很難駕馭的自我的內在意識,現在就會變得比較輕鬆,自己的適應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因此『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益卦,表明豐收,如果我們對於遷善改過能持之以恆,那麼就能不斷地給我們帶來效益,但是不能過於計較,佛教稱之為『不要執着』,永遠都處於遷善改過的狀態之中,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進而固步自封。『困,窮而通』,困卦一方面是德之辯,但是同時又是窮困的,處於一種逆境狀態之中,但是【易經】講究『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則思變,只有當自己處於窮困的時候,你才有想改變這種環境的巨大能動力,從而使自己向好的一面轉變。山窮水盡的時候是窮,但是物極必反,窮到極端的時候,自然就會求變,改造一切的動力也就生發出來,所以才能向通的方向發展。
『井,居其所而遷』。井卦表明是養德之地,其實這九個卦都是養德之地,但是井卦因其卦相,就具有特殊的長久的滋養功能,進而遷德於此,使之得以升華,如果該井枯竭,自然要另尋一地築井以繼續滋養德行。『巽,稱而隱』,巽卦,德之制也,是制度﹑規範和控制。稱,稱其輕重,但是要隱,即不能公開化。要算計某人,但是不能公開地說要算計某人,要執行某一規矩,但是有時不能堂而皇之的表現出來,因為策略性的事物永遠只能是藏在背後,政策是公開的,屬陽,策略性的是隱蔽的,屬陰,要稱而陰,只需在自己心裡放一杆稱就可以了,公開了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這已經通過九卦對德講了很多,但是仍意猶未盡,下面又再繼續通過九卦進行更深一步地闡述。前面已經說到『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這裡則又說『履,以和行』,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要依和而行,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處處都要與和相應,與朋友要和,家庭要和,與上下左右前後的關係要和,並依循其中各自的規矩,上下左右前後大關係有規矩,夫妻之間有規矩,左鄰右舍朋友之間都有規矩,貴賤尊卑之間都有規矩,無規矩而不能成方圓,離開了這些規矩就談不上和。所以和,非一團和氣的和,而是在禮法制度之中恰到好處才能稱之為和。
『謙,以制禮』,謙,德之柄也,尊而光。當作為一名領導的時候,應該要求身處在自己職能範圍內的人都要謙虛一些,把它作為企業文明和企業文化固化下來,使之成為大家奉行的原則。前面說『復,德之本也;復,小而辨於物』,這裡是『復,以自知』,儘管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但是知人易矣,知己難,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則很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事不關己,關己則亂,說別人的事情頭頭是道,這是因為別人的是是非非和你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所以你才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一旦有了利害關係的時候,馬上你就沒有自知之明了,失去了正常判斷的能力,因此在這種身陷利害是非關係之中的時候,如果能有復卦的基本功,三省吾身,通過對自己內心的觀察,對外部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那麼就能夠真正達到自知。
『恆,以一德』,恆卦,德之固也,雜而不厭。孔子有云『吾道以一貫之』,德,如果不能以一貫之,那還能稱之為恆嗎?如果能對自己的德,自己的行為都能以一貫之,那麼德就能很牢固,恆就要求我們要堅持,要一貫,要有連續性,要有穩定性。『損,以遠害』,損,德之修也,先難而後易。如果我們能堅持懲忿窒欲﹑清心寡欲的狀態,那麼我們的欲望﹑我們的意氣等就不能牽動我們的命運,當面對或陷入是非利害的環境的時候就會及時抽身,從而避開麻煩,很多人都不自覺得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使自己難以脫身,明白了損卦的道理,就能遠害。
『益,以興利』,益,德之裕也;益,長裕而不設。通過益卦,損上益下為益,領導少得一些,員工多得一些,企業多得一些,自己少得一些,要藏富於民,才能興利。利,利於民族,利於社會,利於國家,利於民眾,如果百姓無利,就會傷國家根本,因此益不是要落實在個人身上。『困,以寡怨』,困,德之辨也;困,窮而通。只有曾經經歷過非常艱難磨練的人,才能在面對一些小小困難的時候處之泰然,才有韌性,才有度量,才有着較強的承載能力。現在的年輕人就特別缺乏磨難,缺乏必要的鍛煉,我們經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不少相關的報道。只有內德得以充實,才能寡怨。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怨天尤人,是非不斷,這些人是沒什麼前途可言的,是為無用之人,真正的英雄豪傑對於小傷小痛或是小困難都是不屑一顧的,並且在面對大困難時是不會去向老天抱怨的,而是會勇敢地積極地想辦法走出逆境。當然這種承擔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說來就能來的,它需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恆地對自己的身心在仁義禮智信等各個方面加以修煉,並經歷過一定的困或逆境的錘鍊,才能夠有這樣的承擔性,才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種種公平或不公平﹑合理或不合理﹑順境或逆境的狀態,此刻他的心早已經超越了這一切。
『井,以辨義。』井,德之地也;井,居其所而遷。有水而有聚落,有了聚落才能使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德也是如此,也需要一個合適的地方來聚之,來養之。德要如何養呢?要在君子們中間養德,易經乾卦文言有雲 『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和君子之間還要經常相互辯論,相互切磋,就如同下棋,只有經常和高手下棋,棋藝才會有所長進。『巽,以行權』,巽,德之制也;巽,稱而隱。如果能真正地理解了前面所說的內容,若你是發號施令者才能知道應該怎麼樣發號施令,善於發號施令的,才能實現令行禁止,才能使所有的環節都能夠自如地協調地運轉起來。如同一個人,想走路,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能協調地運作,想吃飯,身體的各個部分也能協調地運作等等,使人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作為一個領導,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它的組織和運作若能向人的四肢百咳﹑各個器官一樣服從調配,能夠得心應手的﹑協調如一地運轉並發揮出其效用是很艱難的,也許能夠一時,但是很難長久。怎樣使這一切達到這種『順』的境界,就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巽卦所給予的啟示。
對於【易經】,我們已經講了繫辭的一部分,另外還對易經乾坤二卦做了一番註解,這些只是對【易經】的略說,如果以後有機會可以在用一些專門的時間,再對【易經】進行全面地共同研修,但是重要的是自徹自悟,借用佛門六祖大師所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大家想在此基礎上能有所提高,那麼以後就需要大家有空的時候,多去研讀【易經】的原著。
我們學習【易經】,就要先對繫辭多下一些工夫,如果離開了繫辭,那麼對易經中講了什麼就會不知所云,離開繫辭講易經,會很容易偏離,因為對於易卦的理解和原則,必須通過對繫辭的領會才能有對易理的領會。另外【易經】講理氣象術,其重點是在理上,理是指導和原則,離開了易理,氣象術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很容易走進誤區。此外繫辭的語言和文字比較簡單,只要稍有古文基礎的人都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如果再能配合一些古人關於【易經】的比較正統的注釋,那對於【易經】的學修就會相對輕鬆一些。
對於易經六十四卦而言,乾坤二卦是基礎。干是主觀能動性,是能思能想的動能,坤是被思被想的對象和內容,干是能之,坤是所之,干是能用,坤是被用,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就可以完全感受到這樣的力量。比如說一個家庭,肯定有做主的,也有被做主的,古時男性為一家之長,女性則三從四德。對一個國家而言,君主是主,其他君主以下的人都是臣,只有服從。一個企業裡面,老闆是主,打工的就是服從。這些是沒有什麼條件可講的,作為臣要和君主爭個主次是不可能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打工者要和老闆之間爭個主次,那對不起,老闆肯定只有炒你的魷魚。所以乾的力量是能的力量,坤的力量則是服從,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坤卦的被動性﹑服從性,如果沒有坤的被動性﹑服從性,那麼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則是不可能實現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也是蘊涵了這樣的道理,金字塔的塔基必須要為其塔尖服務,但是若沒有塔基,那塔尖也就不存在了,而有塔尖,就肯定有塔基作為支撐。乾坤二卦﹑陰陽二氣之間的作用就通過種種這樣的事物得以表現出來,都是有其章法可循,若沒有章法,那一切都將為之亂套。
對於乾坤二卦來說,其理解的重點就在文言,有了文言,才能使我們在理解乾坤二卦的奧義上有了一把開啟的鑰匙,就有了學修的方向。乾坤二卦實際上是對陰陽二相進行了充分地發揮,其它六十二卦不外乎是乾坤二卦參差其中,以及陰陽二相的變化才得以演變出來。其它六十二卦,都是『初﹑二﹑三﹑四﹑五﹑上』這六個位的表現,另外還有『九』和『六』之分,九是陽爻,六是陰爻,當『九』和『六』分別居於前面六個位置上的時候,就離不開乾坤二卦六爻在所處位置上給予的示範,再結合六十二卦的卦體和形式,就能夠比較容易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