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瀋陽晚報 在我國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這裏的送信人既包括遞交函件和傳遞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記】:『說楚王發信臣。』【世說新語・雅量】:『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古樂府詩句:『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資治通鑑】:『宜急追信改書。』【越絕書】:『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祟於吳。』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
『家書抵萬金』,『答友人書』,以及魯迅先生的【兩地書】,還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語『鴻雁傳書』中的『書』,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書』是信的意思,那麼古代的書一般是用什麼代替的呢?
我們知道,古代的『書』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書叫『簡』,刻在木片上的書叫『牘』,這裏的『簡』『牘』以及把它們裝訂成冊的『冊』就是古代的書。
古人寫信,一開始也寫在木板上,寫信的木板長約一尺,故稱『尺牘』,『尺牘』就是古代的書信。為了與『簡牘』區別開來,人們把作為書信的『尺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稱為『署』,現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來。有的『檢』上還有一塊凹陷的裝飾叫做『函』,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來源。
至於『信』字演變成物,成為一封信的信,是近現代的事,歷史年限不是太長。劉紹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