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8|回复: 1

[历史人物] 岳飞用兵古今无惭

[复制链接]
香香糖糖 发表于 2013-4-2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互联网
历代名将治军的业绩,很少有能够超过岳飞的。岳飞起自寒微之家、行伍之中,不到十年,“位至将相”。十余年回,大小数百战,未尝败北。岳飞的治军为当时诸帅所钦佩、所折服,也为朝野所共赞。高宗称赞过岳飞“治军之有法,虽观古以无惭。”这个评语决没有言过其实。岳飞治军经验十分丰富,其中有一些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岳飞的勇与仁
岳飞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古代战争,全靠旗头的旗帜来指挥,旗进则众进,旗退则众退。因此,旗头成了敌人的“众矢之的”,是十分危险的。岳飞从列校到部将,直至统帅,凡是他亲自参加的战斗,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自为旗头”。凭着他的勇敢、智谋和举世无双的武艺,带领部队在敌阵中横冲直撞,每次都赢得胜利。
岳飞对自己要求如此之严,可是,对他人却仁爱宽容。他说,战阵一拉开,只要手握得牢枪,口里有唾水可咽,就算是有 “勇气”了。主管文书的黄机密,北伐时,随军到中原。他看到大平原上数万人的大战,心惊肉跳,看也不敢看。岳飞为了培养他的胆略,选择了一次较小规模的战斗,亲自带他上战场。岳飞吩咐他,只许站在马旁边观战,不能离开战马。因为你一离开马,在战场上走动起来,打乱了全军注视旗头的注意力,后面的人一箭就会把你射杀。等到大阵动了,方可随着大家移动。黄机密上战场后,担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旗头”。当战斗结束后,他对岳飞说:“敌人狡猾,你亲自当旗头指挥,如果敌人认出了你岳宣抚,聚集起强弓硬弩集中射你,那可怎么办?”黄机密的话很有道理,得但岳飞却没有采纳。因为,岳飞认为在必要时统帅必须身先士卒,才能亲自在战场上灵活指挥,才能鼓舞将士的斗志,夺取战争的胜利。岳飞这一点跟李世民当年的勇武一模一样。
岳飞治军严明无私
岳飞治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规定凡是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平的,要处死刑。有一个士兵,私取老百姓的一缕苎麻用来捆马草,岳飞查实后,当场斩首。部队行军宁愿露宿村头,也不敢去惊动村民;即使村民请他们进屋去住,如果没有上级命令,依然不敢进去。住在老百姓家里,起床后第一件事,把铺草捆好,接着洒扫门庭,帮助房东家洗涤盆碗。这些工作做好后,队伍才离开。
岳飞素常对于部下凡立有战功者,均予升迁,即使无名小吏,也不让遗漏,而对于自己的儿子岳云则严格要求。收复襄汉之役,岳云功第一,岳飞不予上报,过了一年才按朝廷铨叙规定,任命为武翼郎。平杨战后,岳云又立大功,岳飞仍不上报。都督张俊听说后说:“飞廉则廉矣,然也太不公平矣!”张俊于是为岳云想朝廷请功。岳飞犹力辞。有一次朝廷下特旨,对岳云连提三级,岳飞力辞说: “士卒们冒着矢石,斩将陷阵,立奇功,才提一级,我的儿子岳云没有什么功劳,受这样高的升迁,不同士卒平等待遇,将何以服众?况且这也不足以向大众表明 “大公至正”之道。所以多次辞请不受。朝廷褒奖了岳飞的这种精神,接受了他的辞请。
岳飞智废刘豫
岳飞用兵常与敌人斗智。绍兴七年十月,伪齐刘豫在全国主要靠山粘罕被排挤,挞懒、兀术得势后,有废刘豫迹象。一天,巡逻士卒抓获一名兀术派遣的密探。岳飞见了那密探,故意惊愕的说:“汝非张斌耶?是我军中人也”。遂引至私室,责备他说:“先前我遗汝以蜡书至齐,相约诱四太子(兀术)而共杀之。汝走后不复来,吾又遣人去过。齐帝(刘豫)已许我、以会合寇江为名,致四太子于清河矣。汝所持书竟没有送到,为何背叛我”?那密探只希望缓死,即伪装慑服。岳飞乃作蜡书对密探说:“汝罪当死,我今宽贷汝,汝再到齐,问他举兵日期。汝这次以死相报如完成任务才对”。其将蜡书藏好,给以厚币,并反复叮咛,千万不可泄露机密。密探唯唯拜谢而出。走不远,岳飞又将其召还,给以更多币,重又嘱咐二遍。如此反复多次,暗探径直逃向兀术那里,把蜡书递给兀术。兀术拆书看了大惊,立即报告金主熙宗。金对齐更加憎恨,不久将刘豫废掉。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之术。岳飞说:“仁、信、智、勇、严五者不可缺一”。张俊问:“严如何解”?飞说:有功者重尝,无功者罚,如此而巳”。
简简单单的话,似乎谁都会说,真正能做到公正无私赏罚严明实属不易。当年被岳飞按律责罚过的人就有后来被张俊收买陷害岳飞的。岳飞所说的治军五要,仁字当先,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真正仁义之人,他表现的“仁”不是御人之术,而是为人之“道”。因此学习岳飞用兵的人,如果自身修养不够,那可能就失去了道,而把仁变成了术,流于有目的的假仁假义了。
转载 新三才
天使的绝笔 发表于 2013-7-3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 感谢分享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