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5|回覆: 0

從石峁遺址的石人看龍山時代中國北方同歐亞草原的交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3-4-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石峁遺址位於神木縣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石峁遺址於1976年被發現,之後幾年,考古專家在此發現了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槨墓、瓮棺葬。在當地,考古人員發現或徵集了大量刀、牙璋、人面形雕像等玉器。

    201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縣相關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考古調查,了解到石峁遺址的分布範圍和保存現狀,發現了保存相當完整、基本可以閉合的石砌城牆及城門、角樓和疑似『馬面』等附屬設施。調查表明,石峁石城分爲外城、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千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結合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中南部及陝北地區石城修建的傳統,考慮到城牆範圍及遺址主要文化遺存分布範圍的高度一致性,考古隊初步判斷石牆與石峁遺址和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年代一致,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知我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考古發掘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等單位的40餘位考古專家,考察了石峁遺址發掘現場。2013年1月,石峁遺址的考古工作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全國六大重大考古發現之一。4月9日,此項工作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爲『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專家們認爲,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是北方石築城址考古的重大突破,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這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也爲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和視野。

    龍山時代晚期的歐亞草原社會,已經掌握了很多重要的技術,比如牛、羊、馬的畜養、小麥的栽種、銅器的製造等,特別是烏拉爾山南部東側的辛塔什塔文化擁有大型的聚落,發明了輪輻式的馬車。從迄今的發現看,這些新的物種、新的發明均可能影響到中國,但是現在還缺少比較直接的證據,特別是從歐亞草原向中國黃河流域傳播的中間環節。石峁遺址所跨的時代正好是這樣一個關鍵的文化傳播的時期,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中心位置,朝北更靠近歐亞草原地帶,朝南離中國古代文明中心不遠,因此,爲研究龍山時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可能性。通過近期考古工作者的介紹,我們注意到石峁遺址發現的一種遺物,可能爲我們探索龍山時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個線索,就是陝西考古研究所孫周勇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展示了二十多件據說從石峁遺址皇城台發現的石人像。雕鑿使用石人像在中國東部地區的史前文化中非常罕見,而在南西伯利亞和新疆地區則是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石峁遺址發現的這些石人像可以讓我們討論陝北地區同新疆北疆、南西伯利亞等歐亞草原的文化關係。

    這個時期最爲壯觀的石人流行於南西伯利亞的奧庫涅夫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1700),根據文化因素的類比,有人推測奧庫涅夫文化來自北方森林地帶。有學者認爲整個奧庫涅夫文化可能來源於葉尼塞河中游的烏斯特- 別拉雅文化(Ust-Belaya) ,可以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屬於銅石並用時代, 文化上更多保留了烏斯特-別拉雅文化的傳統; 第二階段與阿凡納謝沃文化共存; 第三階段則完全是自身的傳統; 第四階段逐漸融入了安德羅諾沃文化中。
 
201341894345209..jpg


圖一  米努辛斯克博物館藏奧庫涅夫文化小型石人


    奧庫涅夫文化有兩種石人比較有特點,一種是小型的一端爲圓雕人頭的石棒,一般發現於墓葬中,或稱爲隨葬石人;另外是大型墓葬立石,一般立於墓葬的東邊,朝向太陽升起的方向。這些石雕有的原來應當塗有紅色的顏料,顏料溶於血。

    奧庫涅夫的大型石人早期雕出完整的形象,沒有脖子,頭好像陷在石柱中。也沒有表現手,有的雕出鳥翼。人臉眼睛爲兩條曲線或者半橢圓形,前額有倒三角形或者豎線,眼睛和嘴之間通常有一條橫線。前額有一條曲線或者兩條垂直的曲線,一個高的三角形或者外凸的半橢圓形通常代表頭飾,有時爲垂直的一對線條。有時是猛禽的頭,有一個例子是馬,這些動物可能代表神靈。猛禽在奧庫涅夫文化早期是非常重要的神靈。
 
201341894427201..jpg


圖二 奧庫涅夫文化的石人


    中期,兩條平行線把臉分爲三個圓圈。頂上的圓圈有兩個眼睛,前額還有一個眼睛。一般兩眼中間有兩條弓形的豎線表示鼻子,下部有兩個半圓表示鼻孔。兩側有牛角。石碑表現爲人形,脖子被表現出來,還表現牛、蛇和神秘掠食動物。雖然有共性,但每個石像都不相同。

    晚期的石像沒有鼻孔和臉的輪廓,只有眼睛,眼睛和嘴之間的橫線末端像蛇的舌。由於安德羅諾沃文化進入盆地北部,這個時期石像不像前兩個階段在米努辛斯克到處都有,只有盆地南部發現,但最晚階段的石像迄今還不太清楚。

    從展示的圖片看,石峁遺址發現的石人和奧庫涅夫早期的石人較爲接近,和中晚期比較繁複神秘的石人像有一些差距。
 
2013419154257309..jpg


圖三  切木爾切克文化的石人及石面雕刻


    石峁遺址發現的石人和新疆北疆的石人也有相似之處。新疆類似的石人一般認爲屬於切木爾切克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1500年?)。切木爾切克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多數墓建有塊石圍成的矩形墳院,墳院的東側栽立石人,人像表現方式的特點是臉部周圍被圈起來。人形石雕近於腰的位置,正面有的刻有牛的形象,有的一頭,有的兩頭,有一例刻有雙輪牛車。石雕人像根據是否有鬍鬚、胸部特徵能分出男性和女性,女性胸部爲倒長三角形,表示乳房。牛一般刻於男性的石雕人像上。可能晚一階段,出現了一種簡化的石人,有點近似奧庫涅夫文化的小型隨葬石人,即簡單地在一石柱的上部淺淺雕出一個人面。在阿勒泰地區博物館收藏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石棺,由四塊石板圍成,在窄的一側的石棺板上刻著四個人面。從人面的特徵看,切木爾切克文化晚期的石人像比較接近石峁遺址發現的石人。

    石人在歐亞草原西部源遠流長,在黑海北岸地區顏那亞文化之前的密卡洛伏喀下層文化(Lower Mikhaylovka Culture)和凱米-奧巴文化墓葬石板上繪有幾何形的圖案,使用石人。顏那亞文化再次利用這些人形石板作爲蓋墓的石板。這種石人在小亞和義大利也有發現,可能和當時剛剛開始的海上交通網的形成有關係。石人是新疆早期文化切木爾切克文化中重要的構成因素,顏那亞文化的石人有可能是新疆早期石人的淵源之一,也不排除奧庫涅夫的石人對切木爾切克文化出現石人的影響。新西伯利亞東南地區分布著耶魯尼諾文化(約2250-1550 BC),這個文化使用帶戳印紋的平底陶器,石人棒和動物頭棒,最有特點的是刻有動物紋的石罐。這些器物和切木爾切克文化的同類器非常相似,兩個文化相距不遠,時代有重合,應當有一定的關係。

    切木爾切克文化的分布範圍很大,從現在的考古發現看,阿勒泰地區是切木爾切克文化的核心區域,分布於天山北部整個準噶爾盆地周緣地區,阿爾泰山東麓蒙古地區也有其文化的分布。

    值得指出的是,在內蒙古東南部地區的發現值得注意。比如興隆窪文化中,有骨雕人像。白音長汗遺址房址中有石雕人像,紅山文化有陶人像,夏家店下層文化有大型石雕。位於山頂的石構遺址也和石峁遺址相似。這些因素也是值得我們考慮石峁遺址石人淵源的線索,有的因素甚至可能也是奧庫涅夫文化的來源之一。

    從積累的資料看,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自史前至商周時期斷斷續續有石人的存在,但數量很少,時代和樣式上也沒有明確的銜接關係。可能自石峁遺址開始,陝北地區形成了一個雕刻人形的傳統,比如商周時期的李家崖文化中曾發現一塊刻有人形的石塊。這些線索隱隱約約,並不是很連貫,如果沒有石峁遺址爲數不少的石人像發現,我們無法來考慮其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哈薩克斯坦以東地區,龍山時代主要還是南西伯利亞的奧庫涅夫文化和新疆的切木爾切克文化真正流行使用石人。考慮到奧庫涅夫文化和切木爾切克文化早期的石人時代較石峁遺址所出的可能早一階段,而且在歐亞草原的西部地區有其發展的源頭,加之,石峁遺址所出的石人的確和奧庫涅夫文化和切木爾切克文化的石人有相似之處,因此,石峁遺址出土的這些石人有可能和其西北部的文化有關係。石峁遺址的工作剛剛開始,就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而言,石人可能是初露的端倪,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相信會發現更多和南西伯利亞、新疆地區,甚至更遠地區有文化聯繫的器物和現象,到那時,我們對於牛、羊、小麥,甚至銅器製造等等的物種和技術的來源問題的認識將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