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87|回覆: 10

[國學教育機構] 參加在謙學堂國學力行夏令營培訓的感言集

  [複製鏈接]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還記得四月九號那天上午第一次去學堂參加交流會,趙老師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爾我似乎也在那一刻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明白了自己今後要的走的路。
從高中開始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活着?難道只是為了一個安逸的生活嗎?如果是那樣白在世上走一遭,我寧願不來。當時周圍的同學都在忙着考大學,而考大學,找好工作或去創業,過上安逸的生活,終了一生,這條路也被公認為是人生最好的選擇。但我對大學卻沒有很大的興趣,也不想去考大學,可是自己又想不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生到底該怎麼走,如果說暫且有一個答案,那便是人活着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來到了北京工業大學,上了大學我又得出一個答案,或者可以說是我人生的目標,那就是希望在祖國的歷史上可以留下我的名字,並不是為了名利,只希望儘自己所能去改善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問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合理一些,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去做。而聽了趙老師的一番話,有了方向,那就是去做教育,我以前也想過走教育這條路,可是沒有很好的方向,唯一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從小進行道德教育,但終未想出實施的辦法。在學堂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答案,兒童讀經教育,回歸真理,從最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交流會之後又陸續參加了六次【論語】讀書會,自己在學校也每天組織同學讀四十分鐘【論語】,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忘卻所有的事,一心鑽到經典里,去汲取智慧,『與經典同行,以聖賢為伍』。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是我一生中過的最充實的兩個月,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而活。【論語】前十篇讀了六十次以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發現以前失去的實在是太多了,真的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我也暗自把四月九日定為了自己的第二生日。現在我也積極告訴身邊的親戚朋友去讀誦經典,並推薦他們去參加『論語一百』夏令營。看到學堂里的小朋友們能接受這種教育,真是從心裡為他們高興,羨慕他們。當潭龍告訴我們將有機會去帶小朋友讀經,這對於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既能去教小朋友讀,而在教的過程中自己也能從中受益,也能為讀經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在的學生好像都朝着一條路走,升學,畢業,找工作,掙錢,過安逸的生活,也沒有思考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是跟着別人走或是按着別鋪好的路去走,而對國家的文化進步和社會改善並無大益。後來看了王教授的的很多講座更是覺得讀經教育是一條最正確,最光明的路,我們要『自覺,自決』。現在的教育禁錮思想,讓我們的民族失去了思考能力,一個沒有思考的民族談何發展,談何崛起。在近百年來,聖賢留下來的經典在經過『五四』和『文革』之後仍能保存下來,教化後世,實則是受祖先的護佑。在我國的歷史中,幾個興旺的朝代,無一不推崇國學。皇帝問道廣成子,修身內求,實現天下大治;周文王演【易】、武王修身平天下,建立周朝八百年基業;漢代崇尚黃老之學,實現文景之治;在唐代,【道德經】為取士必讀,所以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而現在王教授推廣讀經教育,更是功在千秋,吾輩當鼎力襄助,雖成事未必在我,但求此業長存。
最後,真誠地感謝在謙學堂能給我這個機會去接觸到這些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感謝趙老師和各位師兄的教誨。
                                             北京工業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第一次到現在已經兩個月了,第一次去學堂那種濃烈的國學氛圍給了我很大感觸。我也是從大學開始就參加國學社的,看着我們的社團從小到大,也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在一步步的復甦,更加高興有這麼多的人在為了國學的復甦而努力。
參加培訓已經五次了,這五次的【論語】讀書為我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上了大學我迷茫了很久,我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在那裡了,這時我又發現身邊的好多同學都在迷惑。我開始思考了,我們花了很大的時間去學習,但當我們走上社會之後。我們能用到的東西又能有多少呢。縱觀整個社會道德在一步步的向下走,官員腐敗,學術造假等等,太所太多的污垢。我們該怎麼辦呢,在這個看似平靜的社會中,其實卻有着非常大的隱患,我想只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復甦才能改善現在的浮躁的社會風氣。
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但就文化層面上來說我們的身體裡流的卻是西方的血液,曾幾何時古文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成了天方夜譚了,我們甚至認為我們的文化都是迷信。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是中華名族的傳人呢?我們還有資格去說我們是炎黃子孫呢?僅僅是因為我們有黃皮膚黑頭髮嗎?而中華民族一直是以文化的認同感來確立自己的歸屬的。所以歷經了無數次得王朝更迭之後,中華民族依然能夠存在和傳承,而與其可以並駕齊驅的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五千年的歷史中不斷的有外來民族統治過中國,一定意義上中華民族是亡國滅種的,但是一直到現在我們不僅沒有亡國而且我們還兼併了好多的外來民族。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一直流傳至今,中華民族的根沒有斷。當趙老師唱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然後他說我們現在就是『國破山河在』,國體還在,但國家的根已經斷了。這句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上。
我很高興能有機會去教小孩子讀書,走進學堂裡邊看見孩子們天真的笑臉,我忽然覺得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通過誦讀經典來開啟孩子的智慧,並且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只要時機成熟種子就會發芽。我覺得這種教育的理念很正確,我們只是給孩子一種引導,我們無權去幫孩子做規劃,也沒有權利去決定他人生的方向。通過聖人的教化來讓他做一個好人,至於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線就由孩子自己去選擇了。
在此謝謝老師以及各位師兄們的指導和幫助。祝願中國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也祝願讀書會越辦越好。
                                                                       北京工業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從第一次到現在已經兩個月了,第一次去學堂那種濃烈的國學氛圍給了我很大感觸。我也是從大學開始就參加國學 ...

有緣參加『國學力行夏令營』輔導老師的培訓。算來,我應該是報名最晚的,參加的最晚的一位了。有些後悔怎麼沒有早些知道『在謙學堂』,但皆是定數,只得盡人力罷了。
    第一次去學堂讀經的時候得知有『國學力行夏令營』的培訓活動,但是那次並沒有報名,因為我覺得我對於孩子們,真是有些『又愛又怕』。愛他們的活潑天真聰明,又怕他們調皮搗蛋。但是,後來回到學校,繼續和我們國學社的同學(李鵬,李建國)一起晨讀,也許是受到了【論語】的感染,慢慢覺得,報名當『輔導老師』並不能只因為我覺得我當不好而就不去做,而是一個關於『責任』的問題。作為華夏子孫,『繼絕學,開太平』確是我們的責任。做不好,可以努力去做,這不是藉口。況且,王老師說過,這是還是一件積德的事情。於是周六第二次再去的時候,就毅然決定報名了。周日,去紫竹院公園參加我的第一次培訓。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讀經,唱詩歌,我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快樂。下午,我們又有緣和趙老師去拜訪王老師。還記得看2000年的王老師的視頻,視頻里,王老師的頭髮還是黑的。這次去拜訪王老師,卻見老師的頭髮全白了。感慨時光荏苒的同時,也覺得老師身上的擔子確是沉重。老師為我們講解了一下午,他幾次提到過,中國從『五四運動』後,就瘋狂的向西方學習,但是最後學成了什麼樣子呢?就是現在這個『不倫不類』的樣子。老祖宗的東西丟了,西方真正的知識也沒學過來。中國的教育,這一百年都錯了,『繼絕學』確是迫在眉睫。倘若我們這些青年不去做,中國的教育,是不是還要錯下去一百年?這個我真的不敢想,但是我知道,在我讀了一半【論語】以後,我要努力做下去。
    由於我只參加了兩次培訓,所以對於讀經教育中應當怎樣教育孩子的事情的,我也發表不出什麼太高深的見解,我只是覺得,正如趙老師所講的,孩子們其實是很有智慧的一群人,他們雖然沒有大人見得多,沒有大人的推理能力強,但是他們那種自然的感知是非常靈敏。所以教育孩子,講道理有時候是沒有用的,我認為還是一種默默的『循循善誘之』比較好吧。
                                                              北京工業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有緣參加『國學力行夏令營』輔導老師的培訓。算來,我應該是報名最晚的,參加的最晚的一位了。有些後悔 ...

說到我和國學的關係,真的是很奇特。從一個社團開始,我與傳統文化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師大一百家社團,可謂是『百團大戰』,我恰恰就選擇了這麼一家『小國寡民』式的冷落的小社團。每周晨讀【論語】,那時感覺孔子把活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歷史的滄桑,傳遞到今天,而我們今天仍然在他的言行中受益,心中多了一份平和、安定和勇敢,少了一些躁氣。孔子這部『【論語】的真諦 ,就是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一個小小的社團,改變的我的思想觀念、行事原則、乃至是一生的追求。
後來去貴州支教,教授了傳統科目,從【孟子】中我也感受到了『聖人入世擔當以情不以理』的道理。孟子他雖身處亂世,卻不以給人的幸福生活為念,遊說諸侯,居廟堂之高而兼濟天下,處江湖之遠而心系蒼生。孟子所推崇的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進一步提升,而『仁政』的核心就是『保民』、『與民同樂』,常言道,皇帝乃天之驕子,是真龍化身,至高無上。我們經常聽到的也是諸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話。孟子卻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大膽看法,顛覆了皇帝高不可及的地位,把『民』放在了實行王道的第一位。蔣慶先生說『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關「理」何事?乃「情」使然』。孟子打破常規不是『以情』又是什麼呢?孟子善於雄辯,語言犀利,他為梁惠王講『保民』之策;給齊宣王大談『與民同樂』之道,常常讓他們心悅誠服。孟子為什麼會大膽地在皇帝面前爭辯?我們知道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慘遭宮刑,難道孟子不害怕遇見昏庸無道之君招致殺身之禍麼?答案是乃『情』使然。他的入世擔當是『以情不以理『的。聖人無所欲求,將生死置之度外,不忍看到百姓蒼生生靈塗炭,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不忍看到皇帝昏庸,實施暴行;不忍看到官場腐敗,賣官鬻爵;不忍看到王道不復,道德淪喪••••••這也就是蔣慶先生說的『不以社會人群為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也』,聖人往往是以自身是價值來貢獻社會:立言、立功、立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這些就像蔣慶先生所說的,是由『情』出。沒有胸懷天下之『情』、沒有拯救蒼生於水火之『情』、沒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情』,孟子又真麼會勸諫當權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怎麼會發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感慨,又怎麼會嗤笑齊人愛慕虛榮追求榮華富貴的醜陋靈魂?這一切只因一個『情』字。
其實在這次國學力行夏令營的培訓活動中,我也感受到了這個『情』字。以前學到的道理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但是這次在培訓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我身邊還有這麼多人踐行着心中的道義。而且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在這個傳統文化沒落的時代,在謙學堂艱難地開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踐行着自己的信仰,從來沒有改變過。也許在別人眼裡我們是迂腐的、愚蠢的,我們也沒有按照大眾的普遍的生活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就是我們不按『理』『出牌』,但我們有對儒學的這份『情』,而且此情不渝。『聖人入世擔當以情不以理』,這就是儒家的情懷吧。繼學傳道的過程雖然很漫長,很辛苦,但聖人帶着這個『情』字初衷不改,前仆後繼,走在為萬世開太平的路上,永遠不知疲倦。聖人心中沒有『小我』,沒有榮華富貴、沒有官職俸祿,漸漸就形成一個『大我』,超脫了世俗。當我們也『入世擔當以情不以理』的時候,就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而此時我們的心中只有天下。天地廣闊兮,儒道胸懷天下。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或許此時他還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通過我對讀經教育的了解,王財貴教授的讀經教育就是對此的很好闡釋了。之前,我並不是很了解讀經教育,最近通過與老師、師兄的交流以及聽了教授的相關講座,對此有了些了解,並對讀經教育產生了基本的認同。
通過我對教育的一些了解,想簡單談談自己對教育的一點感想。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同時是免費師範生,也就註定了我未來是要從事教育行業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我一直在思考。如錢穆先生所言:教育不是職業,而是一項事業。教育是要用生命的活力去填充的。曾經我與一位同學聊起教育,他的觀點讓我印象很是深刻,他說:教育不等於教學。他的大概意思是教育並不只是一直以來教授知識的這種模式,這是教學,教育應該是教書育人,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中國高考指揮棒下的教育一直帶給我們一種束縛,有時候覺得大家像是機械的從模子裡面刻出來似的,分數相近的來到了同一所大學。從有高考以來就是如此,即使大家越來越覺得現行的教育體制存在着問題,但大家也都是跟着教育體制的步伐走,因為在這樣的潮流之下,沒有人敢這樣做,家長很辛苦的供孩子讀書,並將全家的期盼全都寄托在唯一的一個孩子身上,家長也盡心了,但是教育的最後卻還是沒有出現『大家』似的人物。因為我們從小學以來接收的都是知識,就如同我現在回頭想想我學過的數學、物理、化學,實在是所剩無幾了,而我曾經花過那麼多的時間學這些科目。我們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但其實還是知識的灌輸、考試的檢驗,一直如此,而真正教育的使命是要開發心性、培養有德性、有能力的人。當我們帶着幾近遺忘的知識想要拓展自我時,才發現步履維艱。教授說過的籠罩似的教育我很認同,當站在一定高度時,即使對於一些沒有學過的東西,也是俯瞰了,因為他有能力。
王財貴教授的教育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念』,讓我印象深刻。其實,教育或許並沒有那麼複雜,當我未來站在講台上時,我不敢說我知識如何淵博,我所能做的,或許就是憑藉我心裡的一桶水指給我的學生們一條河。去貴州的支教經歷讓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使命,當那的孩子們用純真的眼神看着我的時候,我知道他們是相信我的,是希望我能夠帶給他們一些什麼的,在那期間,我確實一直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夠帶給他們一些可以留在心底的東西。我心中的教育是充滿生命力的事業,就像北師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這篇總結的文字,心裡醞釀了很久。話到嘴邊,竟無語凝噎,腦海中只有一位寬仁長者反覆吟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讓我遇到了你們?
你是否能理解我千里覓知音的欣悅?
我是一個『太無聊』的人。尷尬地面對朋友去酒吧、KTV的邀請,心裡想着,這一次消費能供多少個牧區孩子念一個月書;不喜歡所謂的緋聞花邊,在喳喳絮語中,吃力的扭轉話題。我嚮往清風明月下,攜卷誦詩書的生活。而把自己的嚮往藏在心裡,又有多麼苦悶。
四次見面,實在太少。可我得到的卻又那麼多。十幾人圍坐一圈,中有老師、師兄娓娓闡述『修身、齊家』、【論語】、老莊…… 每次見面,內心都會波瀾涌動,如沐春風。箇中滋味,真不可言傳。

十年讀書,眼裡嘴上的淨是過去人的經典。我們今人連讀懂都成問題,更談何發揚!不斷地質問這是為什麼,然而沒有人給我答案。終於,王教授給了我回答。三年後,我將成為一名語文教師,然身為人師,怎能甘心只做教書匠!一國強大,唯有教育。但我們的教育現在出了問題,為什麼不敢改變它?我,想尋求這樣一條道路。
我承認,在我沒有深入了解王教授的讀經教育時,我是持着懷疑,甚至是質疑的態度的 。但現在,我願意追隨王教授為讀經教育、為我的國家出份力!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迫切地想做一件事。以前,我做什麼事總是想問,這於我有何利?十二年的教育,『為考試』而做事竟不知不覺變成生命的常態。考試成績好,就什麼都好。現在,我知道,我錯了。孔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人生在世,做好人,才是真正追求。從去年班裡組織看王教授在師大的演講至今,每天院中誦幾段【論語】——冬天,太陽出了,我歡心而歸;夏日,太陽升起,我折鋪而出。除其間生病幾日外,幾乎天天堅持。現在回想,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論語】正悄悄融入我的生命。做事,不再求利求回報,就隨心而行;待人、接物學會踏實誠懇。最重要的是,我現在能真心讚美他人,真誠地學習。過去,面對別人優點,雖也佩服,但更大程度上是不服氣。現在,我做的還不十分好,但我知道我在改變!

這篇文字,有些『胡言亂語』,邏輯不清,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還望見諒。
我有些激動,說不出什麼了。就只有兩個字,一定要說——
謝謝。
謝謝王教授,謝謝趙老師,謝謝師兄們,謝謝培訓的朋友們,謝謝在謙的孩子們——謝謝過去四周里所有的人和事。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里,遇見你們,真好。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過去的回憶
第一次來到在謙學堂,還是在四月份,我和社長一起去的。很早我們就出發了,可是還是遲到了。來到北京就沒去過這麼遠的地方,竟然走了兩個小時,到了一個村子。下了330,又走了很遠,走到胡同里,一個獨門大院。如果沒人領着,自己真是找不到啊。
學堂的氛圍很不錯,播放着古琴曲,還有小朋友在讀書,感覺似乎,這個才是適合讀書的地方。讀經也就應該遠離城市的喧囂。第一眼看到趙老師,發現趙老師很嚴肅,正在和其他同學聊天。趙老師不僅能講經典,竟然也會詩詞吟唱。這個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我接觸的老師沒有一個會把一首詩詞唱出來的,覺得很有意思。老師還講了一些讀經的方法,也特別有意思。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中午留下吃飯,發現飯好像比我們學校做的好吃。
下午老師繼續講了很多東西,似懂非懂地聽着。王老師又講了一些關於國學力行夏令營的事,我正好也想在暑假做這方面的實習,要不只讀書,不去實踐不去交流,進步不會很大。4點鐘結束了,我們便陸續回去,回去已經六點多了。一天就這麼過去了,但發現其實挺值得的。如果以後有機會,可以領着我們社團的同學來到學堂,感受一下這種文化氛圍。
再次去學堂就是兩周以後了,第一次詳細接觸到讀經方法,時間也在我們一遍遍地讀書時過去了。接下來的幾次過程都差不多,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回憶。
5月21日22日連續兩天,我都參加了活動。第一天去了學堂,第二天去了紫竹院公園。第二天我們有幸見到了王財貴教授,王教授很親切,水平很高,我們還有幸聆聽到讀經教育創始人的教誨,真是難得。
個人感受
一 關於學堂
學堂很好,遠離城市的喧囂,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耳邊是古琴彈奏,朗朗讀書聲。似乎回到了我小的時候,那時走過教室,能聽到同學們大聲地齊讀語文課文。似乎這個地方才適合讀古書,或許古書就該在這樣的地方教。地方很靜,人心也很靜。
二 關於老師
趙老師,表面很嚴肅的一個人,無論讀書還是唱歌都很嚴肅。特別是唱歌的時候,很有感覺。我也很細心模仿過老師的動作,模仿老師的動作唱歌,也稍微能找到一點老師的感覺。在後來的接觸,發現老師也是一個挺活潑的一個人,也有另外有趣的一面。不是只有嚴肅的那一面。也會和我們開個玩笑,也會穿着休閒短褲,人字拖逛公園。
王老師,看着就具有書生氣質。很親切,並且和我一樣是學英語的。王老師呢,講的東西我們可以聽懂大部分,不是特別難懂。往往舉例也很貼近生活,與我們這些大學生沒有什麼代溝,能聊的話題比較多。
王財貴教授,水平特別高,講話不太容易懂。很親切,如果頭髮不白,應該很年輕的。
三 關於學堂里的小朋友
這些小朋友很有禮貌,很遠就跑來給我鞠躬,還九十度的。我這麼大都沒怎麼鞠躬,一看小朋友都這麼有禮貌,我也不能壞了規矩啊。去的次數多了,我漸漸了解到,其實人家小朋友比我水平高多了,讀的書比我多多了,人家天天讀,我是想起來才讀,差距太大了。後生可畏啊,前途無量啊!
有一次去課堂旁聽,發現其實他們讀書也很辛苦,一遍遍的讀。我們還有個休息,還可以打節拍,還可以唱歌,他們就是一遍一遍地讀,累了喝點水,上個廁所,其他時間就是讀書。這樣要是一直讀幾年,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真是堅持下來了,這個小孩真的不得了了。
四 關於讀經
這樣的讀書方式,我還是比較接受的。因為我很多書都沒有讀過,所以先把書讀好,才能去看別人的心得。在讀書的過程中,一些比較簡單的話語,自己就能理解了。一遍遍地讀,一些不太懂的,也漸漸看懂一些了。似乎直接讀書是一個捷徑,能夠直接懂得一些道理,記憶還會比較深刻。再聽別人的講解,也會很快反應出對應的語句。這樣很容易得到共鳴。
五 關於力行夏令營
本來我在大學期間參加一個類似的實踐活動,如果沒有這個夏令營,我也會去找別的活動。這個活動既可以多讀讀書,還可以接觸老師和同學們,相互交流提高會很快。所以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對夏令營比較期待。親身感受一下,也為我的創新項目做了實地調查了。
非常慶幸,我可以認識趙老師、王老師,還見到了王教授。很慶幸,我可以找到在謙學堂,接觸到讀經教育。非常期待夏令營的到來,如果老師不要我的話,安排我個地方住就行。我可以幫着干點活,哈哈。跟老師們在一起,聽聽老師教誨,我就知足了。
                                                           北京郵電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很感激在我上大一就有機會參加了這樣的活動。我喜歡讀書會的和諧溫馨的氛圍,古琴聲中傳達的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氣息,我被這種氛圍感染,每周都想要逃離吵雜的市區,去學堂沉澱一下自己的內心,哪怕只是一小會兒!坐在從市區開到郊區的車上我有從學校回到家的感覺,心中有激動和力量。一群有着文化情懷的師兄師姐們、可愛本真但又不失風度的趙老師、活潑且彬彬有禮的孩子們、廚房裡為我們默默奉獻的師傅,所有的這些存在感動着參加讀書會的每一個人。除了在家裡,我從沒感受過這樣的自由與安靜。
我是一個喜歡自由和注重自我內心的人。家人供我上大學是為了我以後能有好的工作好的家庭,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接受上大學就是為了學一點專業知識,等將來畢業了當做謀職的工具的想法。我認為大學是一個歷練人心的地方,在這裡我可以學到在中學學不到的思想,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每次自己的認識有一些小小的提高就會有發自內心的快樂。
我學的專業是醫藥衛生方向的法學,雖喜歡我的專業,但不喜歡它的就業方向。我想從教,想用我的思想和知識影響我的學生,一直都喜歡【春夜喜雨》裡面的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是一門藝術,關鍵在教育者內心!學生不是知識的儲存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泯滅人性的愚蠢行為。作為老師,應該做的是言傳身教,把自己的德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這對學生的影響才是深刻的!能參加培訓是我的幸運,也許就如王潭龍師兄說的那樣,我上幾輩子積下的功德,讓我在這輩子能夠真正的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認識一群可愛的人。
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時,譚龍師兄說一句人最可貴的是熱情和真誠。是啊!真正的真誠和熱情是難能可貴的。對待任何人,你跟他說話時,只要是帶着誠摯的心,都會被對方感受到,且會震撼他的內心。教孩子讀經時也應該有熱情和真誠,孩子的心都是敏銳的,他們會感受到你的付出,你會在無形當中影響他們,從他們身上也能找回很多曾經丟失的東西。
見王教授的那一次培訓讓我終生難忘。王教授給我的感覺就是可愛的孔子,眼睛明亮有神,有溫和也有剛毅;花白的頭髮,瘦瘦的身體,加上一身很樸素的衣服,感覺就是自己的親人,沒有想象中的威武高大,不可親近;談話更不乏幽默,深刻的道理,用簡單的比喻我們就能明白;從他的話語和眼神中我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心憂國家,骨子裡有一種對民族深沉的愛,對國家興盛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對教育的見解震撼了我,獨到的思想和理論,這是我以前從沒接觸過的。我的思維方式已經被傳統的應試教育給禁錮了,以前不管看到什麼東西都覺得理所當然,沒有了敏感度,於是就沒了感受,活在這樣的狀態下,經常會感到空虛。那天晚上回到學校,一身的輕鬆,我知道了自己問題所在,接下來就把任務交給時間,所有的問題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改變。敏於事而慎於言,這是我求學階段必須要有的狀態。
說自己喜歡國學,其實自己都有點心虛,自己對國學的了解太少了。上了大學我可以自由選擇,於是我就選擇了和國學有關的崇德社,參加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各種活動。但參加讀書會和培訓是對我影響最大的。看了王教授的講座和書籍,我才打開了對國學的認識。特別喜歡教授讀經教育那本書裡面的的一段話,人生有限,應該在有限的生命時光里去讀一些充滿智慧的書,它可以讓我們直面思考人性及其本源,站在巨人的肩上,輕便學到先人的智慧,啟發自己作為萬物靈長理性。當我們再回過頭來學習實用性的專業性的知識時,我們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開闊眼界和心胸,重整體上來規劃我們的人生。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見識』,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素養』。孔子沒有給我們具體的科學知識,他告訴我們的都是人之所以為人最本質的東西。只有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才有足夠的積澱和德行去學習實用性技能。
在紫竹園得那一次培訓,有一些人看到我們讀大學,很不屑地說這些都是封建殘餘的東西,說宣揚傳統文化會妨害科學精神在人心中的地位。這是一些中國人文化病態的反應,是一種偏狹的文化心態。按照教授的理論,也是我接受並且極其相信的觀點:傳統經典開發理性,啟發原始智慧,用光明引導光明,用智慧啟發智慧。怎麼會論證出妨害科學發展結論呢?不僅不相妨害,兩者都是人類理性中開發出來的價值,文化是公器,其價值是普世的,一個有理性的人,面對各種文化成就,都該同時加以尊重,並且相信各種文化是可以相互學習,相互融通的。我們想要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了解自己文化的特質,現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這樣才會有更豐富的創造心靈。因為只有有了自我文化素養的人,才會有足夠的內蘊去欣賞和鑑別別人的文化,才會有足夠的能力去學習別人的文化。否則,我們學到的就只是膚淺的器物,就要永遠都要當西方的學生,但不會得到他們的欣賞。那些完全西化的觀點簡直在誤導我們,混淆視聽。在中醫看來,一個本身脾胃不好的人,你要他如何消化得了一種完全陌生且不知哪些是營養成分的食物呢?如果強求,傷脾傷胃,後悔莫及了!
對於國學例行夏令營,我內心充滿期待,想要感受生命被打開的感覺,想要更多地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想要從孩子生上學到人最本真的東西,逐漸地豐盈自己的內心,從而更接近自己的人格追求,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教育事業上留下自己的東西。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6 | 顯示全部樓層
當第一次聽到『讀經教育』這一詞組時,還以為是教育我們像僧人一樣念經。李倫就笑笑的看着我說:『是讀一些類似四書五經的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讀經典教育啊。那何謂經典,何謂教育,何謂讀經典教育?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參加了這次讀經教育的培訓。
培訓分為五次,我很遺憾自己只去了兩次。雖然如此,但也很欣慰自己能抽出時間去參加這樣的活動。記得第一次,因上午有課,就在下課後沖沖忙忙趕過去,可越着急越出了很多紕漏:走錯路,坐錯車……終於在走過許多彎路之後來到了在謙學堂。進入學堂的第一感覺是這裡是心靈的聖地,矮矮的平房,銀灰的牆壁,莊嚴的孔子像,輕輕的誦讀音樂,正在慢慢地使我平靜,這樣的環境就會使我們自覺的戒浮戒躁。
推開辦公室的門,大家都在認真的讀,並沒有因我們的出現而突然停下,只是有一位學長走過來引導我們倆找到位置坐下,並端上濃香的熱茶並告訴我們讀到哪頁。於是,我們就跟着大夥的節奏開始念。開始念時,總會卡殼,多念幾遍就會慢慢減少錯誤。而速度是由慢到快,當你快緩不過氣來時,速度又由快到慢,如此反覆着。讀完幾遍後,第一感覺很爽,覺得憋在心裡很多不愉快都讀出來了,有那種化不快為力量的感覺,心裡感覺空了許多,特輕鬆。第二感覺,這是個很好地練習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因為當時的你會全心投注在讀經上,不能想任何事,要不然你就會跟不上或者讀錯字。第三感覺,嗓子有點干,得喝點水。第一次,我用了六個小時坐車,在那裡待了兩個小時,我也覺得很值得,很開心。
第二次,恰好碰到五一節,不用上課,於是又有機會去參加這樣的活動。那次的程序與第一次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自己終於參加了一個完整版的讀書會。此次讀書會上,不僅學着讀經還學着古詩詞吟唱。以前,只是覺得古詩詞吟唱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可當自己學着吟唱時(雖然唱得不是很好),自己的內心也漸漸的去理解詩人,理解這首詩的意境,想象着這首詩反映的圖畫,輕輕的的吟唱着詩韻,真可謂有點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
在此次讀書會上,趙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參加這次活動,說出你心裡最真實的想法。當時我心中就冒出兩個答案:一是因為自己對中國經典文學感興趣,尤其是【論語】。以前,學習它70%是為了高考,但也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學會了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所以希望進一步學習,和大家一同探討這些經典。二是想參加暑假班的助教活動,所以必須得好好了解讀經教育的全程,並也得對經典有足夠的熟悉。那到底哪個是最真實的?那時,我用第一種想法回答了,是因為我覺得第一個答案更具有代表性,並且第二個答案也是源於第一種想法的。經過後面三次沒去參加活動,自己非常擔心自己沒有機會參加暑假的活動。我想自己應該明白了自己心裡最想要的是什麼了。
參加完兩次讀書會活動(確切的說是一次半),和老師、學長、學姐交流過程中對讀經教育還只是停在一個表面的認識。我認為經典是一種能讓大多數人認為是對的,並能使大家從中受益的東西;教育是一門藝術,是讓學習的人得到他們想要的,讓他們成為社會所認可的人才;那麼讀經教育就應該是通過誦讀經典來給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因為自己對此理解還很膚淺,於是學長就推薦我們去看看王財貴老師的【讀經教育全程規劃】、【讀經教育百問千答】、【一場演講,百年震撼】,我沒有全部看完,對【讀經教育全程規劃】看了一遍,於是對何謂讀經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正如王財貴老師講的:『經典不僅是中國的經典,也包括外國的經典;教育是教人,就要從人性教起,即開發他的人性。所以要讓官員愛國愛民,要讓家庭父慈子孝,一個出去社會上工作人的能夠敬業樂群,它統統都要從讀經教育起。所以讀經是根本,你講任何的成就它可以救國救民,這些成就都要從經典教育中生發,至少經典教育可以協助它;甚至我們看看經典教育不止於協助一個人能知書達禮,乃至於經典教育才能真正啟發一個人去知書達禮。』這就是所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住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上就是參加兩次活動的所思所感,至於能否被選上,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畢竟自己只參加一次半的培訓,且課餘時間也未非常認真的讀經典。但我認為,我既然開始就報名參加暑假班助教活動,也就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去爭取這份機會,這樣有始有終自己也就不會後悔啦!也許報名參加暑假班助教活動對於我告一段落,但讀書會這個活動有時間我一定去參加,因為我真的很難忘記第一次踏進在謙學堂時,那種給我心裡平靜的感覺!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
孫陽 發表於 2011-6-10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