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王某,女,60歲,1994年6月25日初診。
患者主訴:上腹痛伴燒灼感不思食已六月余。該患者家在陝西省千陽縣城,自發病後,先後在當地及市裏三個醫院住院四次,作過二次胃鏡,都診斷為: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竇炎,伴糜爛及膽汁返流。用過胃膜素、三九胃泰、注射輔酶A、細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等多種藥,還做過腹部埋線等治療,不僅無效,且病情不斷加重,給病人帶來身心痛苦及經濟困難雙重壓力,後慕名來診。
患者精神差,面萎黃晦暗,不思食,六個月只能喝稀麵糊,若其中挾有小面塊,都會引起上腹痛著,更不敢食麵條,饃等較硬食品。消瘦,全身睏乏無力,頭暈眼花站不住,胃由初陣發燒灼(如開水燙感),到現在經常有燒灼感,不敢喝熱水,若喝下則燙得難受。伴脅肋痛,大便三四日一次乾結,查右上腹及胃區均有明顯壓痛。舌痛,舌質紅花裂痛,苔白膩干,脈細弦。
此病表現在胃,其病源在膽,膽囊發炎膽汁倒流,腐蝕胃黏膜,而使胃病日益加重,進而導致飲食過少,營衛氣化生明顯減少,身體大虛。病因不去,胃病難復。治當疏肝利膽,安中通便。
處方:青皮15克,金錢草30克,黨參15克,扁豆12克,石膏60克(另包先煎取汁代水),莪朮20克,三棱20克,瓦楞子30克,枳實15克,大黃15克(另包後下)。水煎服,三劑,日一劑,少量頻服。
方解:『病在膽,逆在胃』,故本方以青皮、金錢草、枳實、大黃疏肝利膽,行氣通便,促使膽汁下行;黨參、扁豆、石膏、莪朮、三棱、瓦楞子健脾清熱,行氣活血。上藥合奏疏肝利膽,安中通便之功。
6月29日:病情大減。上腹已無燒灼感,喝熱水也無燙感,疼痛明顯減輕,轉為輕度隱痛,納增,一頓能食一碗稀掛麵,精神好,體力增加,右上腹及胃區壓痛均減,舌面已不痛,苔薄黃膩,脈細弦。仍以上方主之,三劑。
7月6日:食慾大增,已能食掛麵、饃等一般食品,食後胃有隱痛,平時已不痛,胃裏偶有陣發熱感。體力明顯增加,已能參加夏收,從事輕體力勞動四日,大便仍乾結,苔薄黃,脈細弦。仍以上加減主之。
8月12日:以上方加減服六劑後,繼服一月利膽中成藥,現已如常人,面色紅潤,較前胖,行動有力,納大增,一頓兩碗麵條,平時已無上腹痛及燒灼感;前天一天食了七個雞蛋後,又感右上腹有隱痛。
查胃區柔軟無壓痛,右上腹有輕度壓痛,大便一天一次正常,8月10日做B超:『膽囊6.9cm×2.6cm,輪廓清晰,外形規則,壁厚0.3cm,稍毛糙,膽汁透聲欠清晰,膽管不擴張,內未見異常,圖象考慮為膽囊炎(輕度)。』近又感舌面痛,苔薄黃,脈細微弦。
治則:利膽安中,滋陰清熱。
處方:青皮15克,金錢草30克,黨參15克,扁豆12克,石膏60克(另包先煎取汁代水),莪朮20克,三棱20克,枳實30克,天花粉10克,麥冬15克,元參3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服。
9月7日:服上藥六劑後自行停藥,停藥後一直很好,上腹無異感,飲食正常,舌面已不痛,舌質裂紋已基本閉合。
查全腹柔軟,不脹無壓痛,苔薄白,脈浮。餘數次建議做胃鏡複查,但患者自感已愈,畏懼做胃鏡疼痛,及經濟不寬鬆,而不願做。
按:本病例為胃病重症,已病六個月,三個醫院住院四次,病情越來越重,身體越來越虛,而在余處治療,三劑藥就使病情大減,經近二月治療而痊癒,至今十幾年未犯。
該病是由膽汁倒流而導致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竇炎及多處糜爛。膽汁為鹼性液體,返流入胃腐蝕胃黏膜,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及胃壁細胞萎縮,出現疼痛,燒灼感,不能納食等症,進而出現全身症狀。故治療的重點應是膽,只要膽囊功能恢復正常,膽汁下行而不逆流入胃,則胃部病變才能恢復。前幾個醫院的治療都是治胃,故罔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