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9|回复: 0

叶家山曾侯墓地发掘 有望揭开“曾随之谜”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3-7-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深圳晚报
201375111946885.jpg

现场文物保护。新华社 发

长期困扰学界的“曾随之谜”也许有了解答的可能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大的西周墓,湖北随州曾侯墓地目前进入二期发掘关键阶段
本次考古发现了5只编钟,比被誉为“世界奇迹” 的曾侯乙编钟还早500多年
3日下午,经过两年多发掘的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进入二期发掘关键阶段,墓地中两座规模最大的墓葬即将开启。这是继曾侯乙墓之后,在湖北境内发掘的最大、最集中的曾国墓地。这些墓葬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时代特征明确,是湖北考古史无前例的发现。专家认为,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发现让曾国的历史在曾侯乙墓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500余年。
叶家山曾侯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面积约4万平方米。随着考古挖掘的进行,墓葬二层台大量精美随葬品一一揭晓,包括漆木器、戟、青铜器等兵器和生活器具等,这批遗物将还原3000年前的曾国贵族繁荣面貌。“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认为,根据已出土随葬品种类及规模,可推测墓主人身份显赫,极有可能是曾国最高等级国君。
在3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5只编钟,比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曾侯乙编钟还早500多年。李伯谦介绍说,此次发现的编钟属于西周早期,其数量和规模超过同时期已发现的编钟,在当时属于较高等级,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本次发现对于研究钟的起源,和单个钟如何演变成编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可能改变对钟起源的认识。
另外,本次考古还发掘出10批3000年前马的骸骨,为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马坑。据专家判断,马坑内均为成年公马,最大14岁,最小5岁,平均身高1.37米,品种应来自于中原地区,不仅彰显墓主人经济实力雄厚,也显示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交流之广泛。
1978年同样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曾名噪一时,那么叶家山曾国墓葬群与曾侯乙墓有什么关系?李伯谦认为,叶家山曾国墓葬群比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早500多年,两者关系至今无从考证,有人认为同属姬姓,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但可以确定的是叶家山曾国是周王朝承认并分封的。
此次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湖北省文物局研究员黄凤春说,“墓地出土的大批西周早期的原始瓷器、青铜器及陶器,对于建立汉水以东地区西周早期的年代学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他认为,叶家山墓地的发掘,结合长江中游历年考古发现,如羊子山噩国墓地等,可以勾画出西周时期中原与南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的政治、社会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叶家山墓地为代表的长江中游西周考古,可以丰富和相当大程度地改写西周时期历史。”
关于是否能解开曾、随两国关系历史谜团的疑问,黄凤春表示,“曾随之谜”是否能得到解答,还需进一步发掘。据史料记载,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古国,其中心区域位于汉东地区的今随州市。而长期以来,古随国辖境内出土大量曾国铭文铜器,由于出土铜器上的曾国同文献记载中的随国疆域相合和年代相当,曾、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一直困扰学术界。“叶家山曾国墓葬群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大的西周墓。”黄凤春表示,如果在该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发现类似“曾国属姬姓”的铭文就能对“曾随合一”的说法加以佐证,目前尚不能得出结论。(马君桐 整理)
历史延伸
“曾随之谜”有三种猜测
■沈傲大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
理由是:其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其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所在地。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其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其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D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其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
另一种说法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国。
他们的理由是:其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随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其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其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绝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所处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其四,把曾与随当做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
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曾取代随。
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3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混入随内,通过宫廷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
3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相关链接
曾侯乙与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曾侯乙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D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来源:深圳晚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