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2|回复: 0

山东五次发掘再现盐业遗址群 多为战国时代

[复制链接]
夏知 发表于 2013-7-1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光明日报
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沾化县杨家盐业遗址群名列其中。 
  从古至今,制盐业在我国都极受重视。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就提出了由国家管理盐业的主张,因为它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百姓生活等多个方面。那么,地位如此重要的制盐业在古代是何种风貌?山东地区的制盐业在历史上占据何种地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山东沾化杨家古窑遗址。
  考古发掘 一石激起千层浪
  “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早,这在我国盐业遗址发掘中十分罕见。整个盐业遗址保存完整,可以依次推演出古代制盐的整个流程,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一位正在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如此评价杨家古窑址。
  杨家古窑遗址群属于盐业遗址,位于山东沾化县富国街道办事处东杨村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遗址群中,多数遗址的时代为战国,个别属于西周早期和春秋时期。1950年徒骇河加宽加深时,杨家古窑址群首次被发现,当时便出土了大量制盐工具盔形器及残片。自发现至今,杨家古窑址群先后经历了五次发掘调查,每次调查都令世人瞩目。
  2007年春,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燕生东博士以遗址保护碑为中心向四周做了勘查。调查范围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1500米,仅在保护碑周围15万平方米的范围就发现了10处商周时期制盐遗址、2处东周时期制盐遗址。地表、排水沟、太平河内所见陶片几乎全是盔形器。由于被淤土覆盖,每处遗址都存在着遗物集中区,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不等,同时发现有草拌泥烧土、烧焦结的盐灶壁、烧坏盔形器等,经推断应是制盐作坊内盐灶、盐棚和陶窑场所在地。“考古人员”在有白色盐碱地块进行钻探,2.5米位置到底,上部堆积为草木灰,下部为灰绿色淤沙淤泥,专家据此推测该地应有卤水坑井。这一次勘探取得了巨大收获,让杨家古窑址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2011年底,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委派工作人员进驻古窑址现场进行详细的考古勘探,这是山东省对该遗址组织的最大规模、最大面积的一次考古勘探。时至今日,共完成探区面积217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22处,其中古烧窑12处,炉灶2处,坑池5处,遗址3处。此外,还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盔形器、滤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器物,多为盐业生产所用。此次勘探不仅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制盐历史、流程、聚落特点、盐业运输具有实证价值,而且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也大有裨益。
  经过多次的发掘考证,考古专家们都认为,杨家古窑址群不仅是滨州市和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发现较大的、保存较完整和最有价值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而且还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商周时期的一处独立的核心制盐区,其生产的食盐除供给齐国之外,主要是供给当时的商周王朝食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杨家古窑址带来的制盐疑问
  关于当时的制盐方式,专家经考察认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人工制盐,就是从卤水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水浓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灶室内,一人在火道旁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盔形器,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盐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再取出盐块。另一种则是海滩置皿晒盐的方式,首先要把烧制好的盔形器放置于沿海,舀入海水,利用风吹日晒进行蒸发浓缩,提高卤水的含盐量,日积月累自然结晶成盐。
  多数专家认为杨家盐业遗址主要使用人工煮盐的方式,因为根据发掘结果来看,在遗址西缘的徒骇河岸边暴露出了大批草拌泥烧土块、窑渣,并有南北排列的6、7座灶坑,有圆形或近似椭圆形两种。灶内壁直接在原生土上挖削而成,直径2.5米,壁呈青灰色,外呈火红色,有的内壁还抹有草拌泥层,经推断这些应该就是盐灶。同时盔形器本身一般是灰色的,而盐灶里出土的盔形器底部基本都是红色的,证明是经过火烧烤了。而在山东寿光等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盐业遗址也多是人工煮盐,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结论。
  但是,沾化先民居住在沿海,也有大规模进行海滩置皿晒盐的先决条件;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南部盐场较早,北部盐场较晚,盐场存在由南向北(不断向海边靠近)逐渐迁移的过程。
  同时,有些专家也提出了其他观点,认为遗址发现的几个小盐灶,如果用来煮盐的话,效率是极低的。从遗迹来看,当时的设施并不具备大规模煮盐的条件,也可能从事的是盐化工制造。
  如今对于制盐方式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当时人工煮盐为主,“晒盐”工艺在当时还不成熟,有可能是一种辅助提高卤水盐浓度的方式。目前有关制盐工艺的很多细节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古代盐产之富,莫盛于山东”
  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写道:“论者谓古代盐产之富,莫盛于山东;盐法之兴,莫先于山东,其信然欤。”山东由于靠近沿海,而气候又极为适宜,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春秋时管仲为发展齐国实力,也曾对齐桓公进言:“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从潍坊、滨州等地不断发现的盐业遗址即可证明山东当时发达的制盐业。
  在山东地区发现的盐业遗址,主要属于商周时期,总数多达上千处,大致分布在距现在海岸线10到30公里的范围之内,多在渤海湾沿线聚集。遗址基本上都包含了盐灶、卤水坑、淋卤摊场等制盐相关的遗迹,能够完整呈现古代制盐的基本流程。遗址地表还散布大量盔形器残片或大型圜底瓮残片,生活用器很少,制盐陶器占陶器总数的90%以上。已经发掘的遗址有寿光大荒北央、广饶南河崖、寿光双王城、沾化杨家窑等。
  山东地区制盐业的发达是当时齐国富强的重要因素。据史料记载,齐国实行“官山海”政策,对盐铁实行专卖,以高价卖向食盐输入国,获取巨大财富。而当时的盐业生产也被置于官方管理之下,沿海居民不得私自煮盐,制盐作坊在政府监管下统一运作。可见,山东地区当时不仅有丰富的盐业资源,先进的制盐工艺,还有科学的管理手段。
  山东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在今天也是产盐大省。制盐传统在山东绵延数千年,现今已经成为齐鲁文化中的一部分。
  盐业遗址面临的保护难题
  盐业遗址与其他种类的遗址有很多不同之处,往往更难保护。
  盐业遗址的规模一般较大,前些年发掘的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调查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发现了遗址87处;而刚刚发掘不久的沾化杨家盐业遗址群也是面积巨大,遗址、文物数量很多。面积广大给遗址保护带来了很多难题。首先是保护人员不够,很难实现对遗址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管巡护;其次,在如此大的面积内加筑保护建筑(如顶棚、围墙等)并不现实,这也导致自然因素如风吹、日晒、雨淋等对遗址带来的破坏很难避免。
  一些人为因素也往往给遗址保护带来新的难题。以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为例,“南水北调”工程刚好要经过遗址保护区,为保护遗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主动为遗址“让道”,将该地区水库原设计面积由17平方公里调整为12平方公里,影响到的遗址由30处减少到了12处。还有一些遗址则面临着油田开发等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一方面是遗址保护,矛盾时有发生。另外,盐业遗址一般埋藏不深,也使得保护难度加大,可能不经意的施工、土地耕种等都会造成破坏。
  盐业遗址保护困难重重,既要有政府支持,制定科学的开发保护方案,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沾化杨家盐业遗址的保护或许有可借鉴的地方。为加强杨家盐业遗址群的保护与利用,山东省沾化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即由县文物行政部门、富国办事处文化站、东杨村文物保护员组成的三级文物保护组织,聘请责任心强的文物爱好者担任文物保护员,协助文物部门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巡护以及提供文物违法犯罪线索等。
  山东地区的盐业遗址规模大、数量多,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但是遗址保护仍然任重道远。(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周振兴 陈方明 王家祥)
        来源:光明日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