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漢學網 論文摘要: 話語的產生和理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單純的語義角度來研究這個過程顯然是不夠的,而語用學則提供了一個較為科學的角度,因為語用學研究的是交際雙方如何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話語交流。本文從語用學裏的語用預設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其特點探討了語用預設在話語交際中所起的作用。
一、引言
話語的產生和理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語言知識、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心理反應等眾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單純的語義角度來研究這個過程顯然是不夠的,而語用學則提供了一個較為科學的角度,因為語用學研究的是交際雙方如何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話語交流。本文從語用學裏的語用預設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其特點來探討語用預設在話語交際中所起的作用。
二、語用預設
預設(或稱前提)一般分為語義預設(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語用預設(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兩種。語義預設建立在真值條件基礎上,絕大部分是由語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 brother is ill.無論這話真實與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預設由屬格『’s』而來。可見語義預設是語句命題本身所擁有的一種意義,是靜態的、抽象的。但在具體的話語交際中,語句總是與具體使用相聯繫,處於一定的語境中,因此從單純的語義角度來研究預設顯然是不夠的,有必要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研究預設,這就構成了預設的語用研究。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係』(何自然,1997:68)。語用預設把預設和說話人聯繫在一起,與語境密切相關,是動態的、具體的。語用預設一般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何兆熊,2000:281):(1)語用預設是說話人對語境所作的設想。說話人對自然語言環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設想,並基於這些設想展開話語交際,語用預設是話語產生的背景信息。(2)語用預設是一個言語行為的必要條件。說話人在實施言語行為時預設了那些能使此言語行為恰當實施的必要條件。(3)語用預設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語用預設還表現在說話人會預設他認為對方也擁有的知識。語用預設的這種『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交際得以成功的基礎,沒有這一共同擁有的背景知識,話語交際就不能順利進行。由此可見,語用預設絕大部分是由非語言因素引起的,跟語境密切相關,與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與交際雙方的關係密不可分。總體而言,語用預設有兩個基本特徵:合適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具體而言,還有主觀性、單向性和隱蔽性。語用預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在話語交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它在話語交際中能起到怎樣具體的作用呢,下文將作詳細探討。
三、語用預設在話語交際中的作用
1.改變、否定語義預設。
語用預設不僅比語義預設更靈活,而且能進一步改變甚至否定語義預設。如:
(1)Policeman:Where did you put the motorbike?
Suspect:I did not steal any motorbike at all.
警察的問話裏有一個語義預設『You got the motorbike.』(你手頭有這輛車),在審訊語境下,這無疑意味着嫌疑人『偷』了這輛車,這是警察故意設置的語用預設,目的是誘使嫌疑人承認並說出其所在,只是對方察覺到了這一用心,直截了當地推翻了這一語用預設――『我根本就沒偷過車』。既然沒偷,當然不知其所在了。因此,語用預設在特定的場合中可改變語義預設所含的意思。
語用預設涉及說話人的態度和意圖(何自然,1998),說話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巧妙地預設不利於對方的事態,再加上預設的隱蔽性,聽話人不易識別說話人的別有用心,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其設好的圈套。聽話人要識破對方的意圖,則要透過其語義層面的普通預設來把握其真正的語用預設。語境中的語言因素和語境中的非語言因素都可導致語義預設的改變或否定。預設對語境因素的這種敏感性表明了其語用性質(何兆熊,2000:297),因此很難把它作為一種純粹的語義關係來研究,必然要從語用的角度來分析。
2.消除語句歧義。
許多語句從單純的語義學角度看往往不止一種解釋,存在語義歧義,但在一定的語境中,交際雙方擁有共同的相關背景知識,往往不需要額外的解釋就能使意思唯一確定,說話人對共享的語境知識的預設簡化了交際言語,而交際對方完全能理解說話人的『不言而喻』。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