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漢學網 一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wife?
一Yes,I am.
一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your wife?
一Once a week.
這段對話在形式上是正確的,但卻不是合適、得體的英語,因爲如果有誰在真實生活中這樣去同英語人士對話,準會被認爲是干預別人的私事。這從英語使用的角度來分析,就屬於語用失誤。
3. 語用教學的因素:語境、學習者的動機與態度
由於語用知識的運用與語境的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因而很自然地,豐富的、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將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語用知識。在教學時,老師們將言語行爲所發生的語境爲同學們做介紹,使學生們更明確在何種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與誰對話,才是得體與恰當。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語境並結合適當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比如在講授關於清求行爲的語言表達方式時,可以設想多種不同的語境讓學生提供合適的語言表達式;或者反過來,讓學生從不同的語言形式推導出相同的語用功能。
動機與態度對語用學知識的習得水平有無影響?人們普遍認爲動機是所有學習的最基本的因素,而目是造成第一語言習得個體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的各種動機類型中,有一些動機類型似乎與語用能力習得的聯繫更密切一些。比如,內在動機有可能比外在動機更有益於語用能力的習得。然而內在動機並不一定就對語用能力的習得特別有促進,因爲這種動機類型的特點是自娛和認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另外兩種動機類型一綜合性動機和同化動機應該對語用能力的習得更有促進作用,因爲願意與目標語使用者交往、對目標語文化持肯定態度會使學習者主動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獲得社會語用信息及語用語言信息,並目抓住每一個機會發展他們的交際能力。然而目前還沒有學者提出一套操作性強的針對各種變量的定義來研究動機這一因素與語用能力習得的直接聯繫(G. Kasper & R. Schmidt,1996:161一16 2) 。
4. 結論
在外語的教學中,語用教學是不可忽視的,這就需要老師講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巧妙結合,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浦小君(1991)的『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技能』提出,完全正確地理解和使用一種語言,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認知系統。學習者對社會文化的理解會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又會影響到學習者語言行爲策略的選擇。語言行爲策略的選擇和學習者的自我特徵和社會特徵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這也決定了語言使用者在社會交際中的成敗與否。
【參考文獻】
[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UP, 1994.
[3]Kasper.G. and R.Schmidt.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J]. I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1996,Vol. 18:149-169.
[4]洪崗.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1 , (4) :16一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