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晚報 近來,電視上熱播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吸引了很多中小學生參與。而且,由於比賽中聽寫的諸如瓮牖繩樞、斫輪老手、龍驤虎峙、俟河之清等成語連許多成年人都提筆忘字,因而也引發了人們對『漢字危機』話題的廣泛關注。其實,還有很多詞語,歷經歲月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烏焉成馬,與原來的字詞已有天差地別。
『烏焉成馬』源自古語中的『字經三寫,烏焉成馬』,意即烏、焉、馬三字字形相近,文字經過多次轉抄,很容易傳寫出錯。比喻事經輾轉,易出訛謬。那麼,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詞語被『烏焉成馬』、改變了原有的味道?
『蛛絲馬跡』與『馬』沒有絲毫關係
成語『蛛絲馬跡』,很多人耳熟能詳,其釋義爲: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繫的不明顯的線索。意思是說,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灶馬爬過留下的痕跡可以查出灶馬的去向。可是,卻有不少人望文生義,將其誤解爲人們所騎之馬,認爲 『馬跡』是指馬的蹄印。甚至連1987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也稱『馬跡』爲『馬蹄的痕跡』。其實,『蛛絲馬跡』中的『馬』,與拉車駕轅、四蹄如飛的 『馬』沒有任何關聯,而是指一種活動於灶台上的小昆蟲灶馬!
『灶馬』學名『突灶螽』,昆蟲綱,直翅目,蟋螽科。體粗短,長約20毫米,暗褐色或污白色且有麻點暗紋,後足發達,能跳躍。穴居,常群居暗濕處,是屋內灶前常見的昆蟲。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七【廣動植之二・蟲篇】中記載:『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也。』『促織』即蟋蟀。『灶有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們習慣上將『灶馬』簡稱爲『馬』。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蟲三】中也有關於灶馬的記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這些都說明了灶馬的生活習性是經常活動於灶台之上。灶馬在灶台上爬行之時,常會留下一絲不易察覺的痕跡,這種痕跡便是『馬跡』。又因它與細微的蜘蛛絲一樣讓人難以辨識,於是人們便將二者等同起來,並稱爲『蛛絲馬跡』。
『蛛絲馬跡』一詞最早見於清代王家賁的【別雅序】中:『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泛濫浩博,幾疑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由於灶馬是一種昆蟲,所以『蛛絲馬跡』又常寫做『蛛絲蟲跡』,如清代夏敬渠所著【野叟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絲蟲跡,屋漏蝙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之句。此外,灶馬還可入藥,據【本草綱目】記載:灶馬『乾燥全蟲性味辛、咸、溫,入肺、脾二經,搗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腫之功。』
『呆若木雞』原本是指最『牛』鬥雞
『呆若木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或痴痴發愣的樣子,呆即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可是按照莊子的本意,這個成語其實是一個褒義詞,它代表著一種最高深的境界。因爲在鬥雞中,外表活蹦亂跳、鋒芒畢露、強悍伶俐的雞並不是最厲害的。目光凝聚、內蘊真氣、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最『牛』的鬥雞。
這個成語典出【莊子・達生】,原本是個寓言,說的是紀子爲齊宣王訓雞的故事。戰國時期,鬥雞是貴族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熱衷於鬥雞的齊宣王爲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請了一個叫紀子的人專門負責訓練鬥雞。剛剛訓了十天,齊宣王就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x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齊宣王急於求成,十天時,他就問紀子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齊宣王又來詢問鬥雞訓練得如何,紀子說:『還不行,因爲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齊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紀子仍然告訴他還是不行,因爲這隻雞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子終於說差不多了。這隻鬥雞已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做的雞一樣。果然,齊宣王的雞隻要一進鬥雞場,別的雞掉頭就逃。
由此可見,『呆若木雞』並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能讓其他鬥雞望風而逃。
『衣冠禽獸』最早代指『文官武將』
衣冠禽獸通常被認爲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因爲,衣是指穿衣,冠是指戴帽。這個成語顧名思義,是指禽獸披著人的衣服戴著人的帽子。在很多成語詞典里,都將其解釋爲『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敗壞,行爲像禽獸一樣的人。』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其解釋更爲直接: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爲卻如禽獸。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但是,若溯其源,不難發現衣冠禽獸一詞最早卻是個褒義詞,它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爲了襯托皇上『龍』之形象的尊貴,朝廷大臣的官袍則要繡上禽、獸。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飛禽,武將的官服上繪走獸。『衣冠禽獸』在當時遂成爲文官武將的代名詞,原本是代指『當官的』。
明代官員分爲九品,在官袍上繡出飛禽走獸的補子,官階大小一目了然。因此,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清代沿襲明制,文武官員袍子上的補子雖然都爲文禽武獸,但具體是哪些禽獸略有差異。明代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依次爲: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將一品和二品都是獅子,三品老虎,四品豹子,五品熊,六品和七品都是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清代文官的補子八品換成了鵪鶉,九品換爲練雀。武官一品改爲麒麟,三品改爲豹,四品改爲虎。
其實,古代有一個成語叫『衣冠梟獍』,專門比喻品行敗壞、忘恩負義,就像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禽獸。梟獍,音讀『消競』,相傳梟是食母的惡鳥,獍是食母的惡獸。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里曾有『河朔人士,目蘇楷爲衣冠梟獍。』
『鐵石心腸』並非『無情無義』
成語鐵石心腸亦做鐵腸石心、鐵打心腸或心如鐵石。如今,人們常將其作爲貶義,比喻心腸硬得像鐵和石頭一樣,冷酷無情或無情無義。唐・皮日休【桃花賦序】:『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其實,這是一種明顯的誤讀誤解。『心如鐵石』的原義本爲『心如鐵石堅』,是一個褒義詞。
這個成語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蘇武是漢武帝時的中郎將,被派出使匈奴。抵達後,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慾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後累及蘇武,他被幽禁在地窖中,後又被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放牧羝羊。羈留匈奴19年後,蘇武終於歸國。史籍中的『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血,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如鐵石堅』正是讚頌蘇武意志堅定,『留胡節不辱』,始終沒向匈奴投降。此後,很多史籍中的『鐵石心腸』或『心如鐵石』一詞也都是『推崇、褒揚』之義。【三國志・魏武帝紀】:『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翻譯成白話就是:領長史王必這個人是我艱難創業時的人,他忠誠,有能力,勤於工作,意志堅定,是國家清廉賢能的官員。這裡的『心如鐵石』無疑是夸王必『意志如鐵石般堅定不移』。【南史】卷六十三:『侃則臨危不撓,鴉仁則守義以殞。古人所謂「心同鐵石」,此之謂乎。』
由此可見,『鐵石心腸』雖是比喻心腸像鐵和石頭那樣堅硬,但卻是用於褒義。因爲,這個成語的側重點在於其『不爲感情所動』,而不是指心腸硬得像冰冷的鐵和石頭那樣『無情無義』。
『狗屁不通』本應爲『狗皮不通』
『狗屁不通』的釋義是『指責別人說話或文章極不通順』。清代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5回:『柳老賴婚狼心難測,馮生聯句狗屁不通。』但是,這個成語最初原本與『屁』無關,而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炎炎夏日,狗必須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身上的這一特點,正是『狗皮不通』的由來。
由於『皮』與『屁』諧音,而屁又爲污濁之物,對於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之,意思更爲鮮明。所以,後來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將 『狗皮不通』變成了『狗屁不通』。
與『狗屁不通』相近的成語有『一竅不通』等。竅:心竅,人有七竅,『一竅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無知、一點不懂。但『狗屁不通』和『一竅不通』這兩個成語詞性不同,前者多用做貶義,有些不懂裝懂的意味;後者則爲中性成語。
『穩操左券』不等於『穩操勝算』
古代契約被稱爲券或契券,用竹木製成,分左右兩片,兩邊刻相同的文字,記財物的名稱、數量等。其中,左片即左契,亦稱『左券』,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亦稱『右券』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因此,由債權人收執的『左券』,是用來索償的憑證。後來,說有把握就叫『操左券』,並用『穩操左券』比喻有充分的把握。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於秦韓。』
契約文書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數千年,古代買賣行爲一般要訂立契券。據【周禮・天官・小宰】記載,小宰負責職掌 『聽稱責(債)以傅別』,『聽取予以書契』,所謂『傅別』、『書契』即契券。傅指『傅著約束於文書』,別指『一別爲兩,雙方當事人各執其一』。
穩操勝算儘管也是有把握取得勝利,但『勝算』二字更側重於能夠制勝的計謀。穩操左券和穩操勝算只是兩個近義詞而已,在內涵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三個臭『皮匠』本爲三個『裨將』
『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是一句廣爲人知的民間諺語,形容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但諺語中的『皮匠』原本是『裨將』。後來在流傳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演變才變成了『皮匠』。
在古代,製鞋或修補鞋的工匠稱『補鞋匠』,也被俗稱爲『皮匠』。清代梁章鉅【稱謂錄・百工】:『徐博世爲皮匠,能爲一縫裘。』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則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滿腹謀略被後人視爲『足智多謀』的化身。修鞋補鞋的皮匠,有多少個恐怕也頂不上一個諸葛孔明。這裡的『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
那麼,何爲『裨將』?裨將是古代最低一級的將軍,也叫副將,通常由校尉或都尉升遷。作爲軍事行動中輔助軍中統帥的重要幕僚,裨將往往都有權參與軍中帳議。【漢書・項籍傳】:『梁,爲會稽將,籍,爲裨將。』顏師古註:『裨,助也,相副助也。』【明史・楊Z傳】:『永州久不下,令裨將分營諸門,築壘困之。』
可見,這個民間諺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