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2|回覆: 0

專家:龍虬莊陶片刻文或是甲骨文起源 連筆爲加密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4-7-13 0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揚州晚報
201471303448372.jpg
龍虬莊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1993年,高郵龍虬莊遺址的發現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5年被列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爲『江蘇省大遺址』。遺址發掘出的陶盆口沿殘片上的陶文,被譽爲『中華文明的曙光』,但至今爲止還沒有能夠完整釋讀出來。昨天,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與文物鑑定專家、古文字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鵬飛先生對其進行了解讀,他認爲『雖然現在還缺少相互印證的關係,但陶文應是加密符號,與數字動物屬主有關』。
8個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
『肯定是文字,且爲一段完整文句』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江淮之間的高郵龍虬莊遺址先後進行了4次發掘。第一次發掘時,於河邊採集到一片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上有8個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刻文爲兩行,左行四個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個類似動物圖形。刻文筆畫纖細,技法嫻熟,通篇包含一個完整的意義。
這是繼山東省鄒平縣丁公遺址發現距今4200年至4100年之間龍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後,又一次極爲重要的考古發現。該次發掘的情況於1993年9月5日在【中國文物報】作了報導之後,引起了廣泛關注,並被評爲『一九九三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4年2月6日的【中國文物報】公布評選結果時,對龍虬莊遺址的刻畫陶文作了如下介紹:『在遺址上採集的陶盆口沿殘片上,有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國四千年前的文字】爲題,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聞】上作了介紹,稱之爲中國尚未公開的至寶。中國古文字學家周曉陸著文說:『這肯定是文字,且爲一段完整文句。』
比甲骨文還早上千年
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這片從高郵龍虬莊遺址發掘出來的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殘片上刻有八個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左行四字,以直線爲主,橫平豎直,結構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類似動物側視圖形,第一個似獸,第二個像魚或鱉,第三個如蛇,第四個若鳥。如此圖文並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符號,筆畫纖細,技法嫻熟。
李鵬飛教授認爲,從形體上推定,高郵龍虬莊陶文爲早於甲骨文的一個文字體系;從其文字組合來看,比較成熟,似成詞語,並已脫離了早期發現的如仰韶、良渚等遺存的單個字節,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這些文字符號被有關古文字專家稱爲『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03年,中央電視台網站刊載了題爲【江蘇考古新發現:高郵陶文早過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稱:『江蘇省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據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敏考證,龍虬莊這層遺址被劃爲『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年代『不早於公元前2200年』,這正是帝堯時代遺物。
當時確有連筆寫法
爲了追求速度,或者是保密
李鵬飛教授認爲,龍虬莊本土文化受淮河中上遊河南龍山文化的影響,本質還應屬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現場發現的彩陶紋飾與仰韶文化有共同之處。過了2000年後,一支遊走文化東遷到高郵,包括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文化等,總稱『南盪文化』,在龍虬莊遺址東部河岸斷面發現的磨光黑陶,在盆子口沿殘片上的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一種遷徙文化。
李鵬飛說,從山東龍山文化到河南南盪文化,最後遷徙到高郵龍虬莊,然後沿古邗溝向寧鎮一帶遷移,最後融入泛良渚文化。龍虬莊遺址是遊走遷徙的中轉站。具體路徑推測爲:豫東王油坊―淮河―古邗溝―寧鎮。
由此聯繫起山東丁公龍山文化陶文和良渚文化陶文,說明在龍山時期的確有一種連筆寫法。此文與丁公陶文應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與商甲骨文也有相似之處。在良渚餘姚發現的黑陶罐上的繚草文字,也說明那時的中國存在共同文字體系和刻寫方式,是爲了效率。從文字上講,它包含了甲骨文、動物的口、數字的九、末、五、逐,連筆刻寫不排除追求速度的可能,也可能是保密的原因。
據悉,山東丁公陶文未在現場發現南盪陶文是採集所得或可質疑,但良渚陶文是可靠的考古發掘獲得的,印證了丁公陶文和龍虬莊陶文的可靠性。
通訊員 揚檔軒 記者 姜濤
資料連結
龍虬莊遺址
龍虬莊遺址位於高郵市龍虬鎮龍虬莊村,東西長24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呈圓角長方形,四周環水,是江淮東部地區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7000―5000年前,龍虬莊所屬的江淮平原是江蘇坳陷帶的組成部分,河湖相連,是一個水網發達、樹林繁茂、物產豐富的沼澤濕地。在那時,龍虬的先民不僅會採集、狩獵、捕撈,而且還懂得如何栽培水稻。在龍虬莊遺址文物精品陳列室里,挖掘出土的千年以前的稻種保存完好。在遺址里,龍虬先人勞作、飲食、起居情況全部復原,感覺非常新鮮和奇特。
值得一提的是,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使『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這一說法受到衝擊。在中國考古50周年展及其後出版的專著中,有這樣的文字說明: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片與其他實物一起反映了中國文明的曙光即將到來。據專家考證,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左右。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即以淮安青蓮崗遺址爲代表,提出了江淮地區『青蓮崗文化』的命名。龍虬莊遺址的發掘在江淮東部是規模最大、發現文化遺蹟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它的成功考古發掘表明,青蓮崗文化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龍虬莊文化。
龍虬莊出土文物
龍虬莊遺址的出土文物主要分爲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和裝飾工藝品三大類。在一塊4000年左右地層出土的黑陶片是遺址發掘的一重大收穫,上刻有四個原始文字和一組動物圖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獲得了『預示著中國文明曙光即將到來』的高度評價。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的炭化稻米,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人工優化水稻品種的珍貴實物史料,並說明龍虬莊先民的稻作農業延續了1500年之久。這一發現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區從長江以南劃到了淮河以南。
龍虬莊遺址出土的最具地方特色的文物是各類巧奪天工陶器,有豬形罐、葫蘆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壺、三足缽等,形狀紋飾作用各異,有的憨態可掬,有的造型逼真,有的構思奇妙,不禁令人嘆服古人的聰明靈巧。
龍虬莊大事記
上世紀60年代,村民在此開挖魚塘時,挖出了大量陶器殘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動物骨骼。
上世紀70年代,經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的張正祥、紀仲慶先生調查,確認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關方面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
1993年,該遺址發掘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1年,被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實施龍虬莊遺址博物館一期(部落村)工程,並於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
2011年,被評爲『江蘇省大遺址』。

        來源:揚州晚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