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3|回覆: 0

餃子其實是張仲景發明的治病良藥

[複製連結]
延章 發表於 2014-11-16 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餃子其實是張仲景發明的治病良藥

餃子其實是張仲景發明的治病良藥
餃子(圖片來源於網絡), ^% ]. ]( t  E8 B, a( z. q
# q0 {( L* O; @- k

餃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兒』,元代稱『扁食』,明代以後普遍稱餃子。餃子寓新舊交替之意,又因其形狀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所以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其實餃子本來是一味治病的良藥,其起源還與『醫聖』張仲景有關呢。

張仲景發明『餃子』救治百姓

張仲景是南陽人,生活在東漢末年,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爲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坐於大堂之上爲民治病。張仲景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稱作『坐堂先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後來不滿官場的黑暗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隆冬季節,他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食百姓。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便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爲『餃子』,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的歷史演變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並且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爲十二個時段,每天開始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稱它爲『交子』。

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時刻,吃餃子的習俗。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里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中。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 K0 B9 |- o' Z/ X" v3 @* H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