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陳某,女,24歲,1990年生, 2014年5月24日初診。就診時令:小滿。
患者主訴蕁麻疹伴全身瘙癢9個月。患者9個月前因工作壓力較大,情緒低落,開始出現蕁麻疹,全身皮膚呈風團、紅斑伴有瘙癢,遇熱發作,並與情緒有關;心情急躁時發作尤甚,溫度下降,情緒平穩後約半小時自行消退,有輕度頭暈,飲食、睡眠可,大便日1次,黏滯不爽。小便調,月經延期,每次延後約半個月,經量、經色、經質正常,末次月經行於2014年4月17日。望其形體中,舌質淡紅、舌尖偏紅、苔根部白膩,脈象沉小弦無力。
辨證:肝鬱脾虛,風郁肌表。
治法:輕清宣散,清熱活血,疏肝健脾。
方藥:浮萍8克,牛蒡子12克,蟬蛻(去淨土)12克,菊花10克,丹皮12克,浙貝母12克,薄荷(後下)12克,赤芍15克,荷葉12克,炒蒺藜12克,地膚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當歸12克,夜交藤15克,川牛膝12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14劑後,風團、紅斑減,瘙癢輕,遇熱、心情急躁時發作減輕,輕度頭暈,大便日1次,已不黏滯。小便調,月經延期,每次延後約半個月,經量、經色、經質正常。望其舌質淡紅、苔根部略膩,脈象沉小弦有力。已收效,效不更方,再進14劑。
三診:服藥14劑後,風團紅斑減,瘙癢輕,遇熱、心情急躁時已不發作,輕度頭暈,大便日1次,已不黏滯。小便調,月經如期而至,且經量、經質正常,諸症皆消。
【按】:蕁麻疹中醫稱癮疹,多為風邪襲表,胃腸濕熱、血虛風燥所致,本案乃肝鬱脾虛、風郁肌表而然,路志正法以疏肝健脾、清熱活血治之。藥用浮萍、牛蒡子、蟬蛻、菊花、荷葉、地膚子輕清宣散,祛風止癢;而炒蒺藜、薄荷既有祛風止癢之用,又具疏肝解郁之功,路志正用之,可謂匠心獨運,兩擅其功。炒杏仁、炒薏苡仁,一宣肺暢上;一健脾暢中;乃路志正常用對藥之一。他如丹皮、浙貝母、赤芍、當歸、川牛膝、夜交藤之用,其意有二:一有清熱活血調經之能;二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縱觀全案,旨在肝脾和、情志調、表邪透達,血行正常,則隱疹自消、月經自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