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某,女,43歲,2013年4月27日初診。
主訴:兩目腫脹,流淚2年。患者近兩年兩目腫脹,流淚。曾於2000年因患甲亢服西藥半年余,未見效果。平素性情急躁,時抑鬱焦慮,經期正常,月經量少,經期短、每次1~2天。近來稍勞則心悸、虛汗、乏力、腹瀉、食後泛酸。望其面色萎黃,舌邊有齒痕,舌質紫暗無苔;診左脈弦細,右脈緩弱。實驗室檢查血壓、血糖均正常。
辨證:肝鬱脾虛,鬱火上擾。
治法:益氣養血,清膽和胃,疏肝清肝。
方藥:太子參12克,功勞葉15克,浙貝母12克,炒蒺藜12克,丹參12克,玉竹12克,鬱金10克,橘葉15克,夏枯草20克,左金丸8克(包煎),生龍牡各30克(先煎),炒棗仁20克,烏賊骨15克(先煎),夜交藤20克,天麻12克,生薑1片為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西洋參8克(先煎),炒麥冬12克,小麥30克,綠萼梅10克,合歡皮15克,炒三仙(各)12克,佛手6克,甘草3克。7劑,代茶飲,2日1劑。
二診:服上方14劑及茶飲方7劑後,眼睛腫脹,流淚減輕,勞後心悸、虛汗、乏力改善,食後偶泛酸,已不腹瀉。心情似覺舒暢。望其面色轉澤,舌邊少許齒痕,舌質暗紅苔薄,診其左脈弦細,右脈緩。方已對證,仍守方而行。繼進14劑,茶飲方7劑。
三診:兩目腫脹輕,已不流淚,稍勞後心悸、虛汗、乏力諸證減。食後無泛酸,心情舒暢,月經量漸多,經期延長至3~4天。望其面色轉澤,舌邊少許齒痕,舌質暗紅苔薄,診其左脈弦細,右脈緩。於上方減烏賊骨、左金丸、茶飲方。再進14劑,後隨訪告愈。
按:兩目腫脹屬『癭病』範疇,多為情志內傷,飲食、水土失宜,致氣、痰、瘀三者合而為病。肝開竅於目,肝氣失於條達,氣機郁滯,肝鬱化火,上擾清竅,則腫脹流淚,肝胃不和,氣血失調,則現心悸、虛汗、乏力、食後泛酸諸證。
路志正根據脈症,施以益氣養血,溫膽和胃、疏肝清肝之劑治療;而且始終守方而行,以冀氣血調和,膽寧胃和,鬱火得蠲,則目脹流淚自消。從中可以窺見國醫大師對待『效不更方,不效守方』的辨證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