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82|回复: 0

[医药临床] 针灸单穴治急症的技术要点(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8-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单穴治疗急症,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灸法、耳针疗法等多种方法,以上诸法用于急症,取得了某些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效果。其技术操作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毫 针

    多年来,我们用毫针治疗急症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种上百种。笔者操作经验主要有:

    进针三快一慢法

    三快是指进针快,得气快,出针快;一慢是指捻转要缓慢进行。

    进针快:一般采用拇、食指夹持住针身下端,中指尖抵住穴位,当拇、食指用力下压,找准穴位,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用单手或双手配合,快速下推,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在数秒钟内完成。

    得气快:当毫针刺入皮下,针刺到位,出现酸、胀、麻、痛等针感,需要时提插捻转或向下推进,采用虚实补泻手法,达到一定针感,可快速出针。

    出针快:快速出针。

    一慢:捻转时要求相对缓慢,根据证的虚实寒热,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捻转一般要求缓慢进行。

    三快一慢法是根据单穴治疗急症的特点和需要——急症急治,短平快所设。一般急症发病快,治疗快,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每个环节,都应突出快的特点。

    增强气感的方法

    单穴治疗急症的毫针针刺中,加强针感的手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因此如何加强针感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1.调气法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因其具有调气的作用,“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以上论述了气在针刺中的重要意义。针感的效果,除了决定于医者的功底、操作技巧的熟练程度外,还要重视针刺时要加意念,意到气到,气至病所,使针尖指向患处,用捻转控制方向,便可大大增强气感的效果。

    2.对应取穴针刺法 临床实践可知,如果一侧肢体风寒疼痛,在同侧取穴针感差;如果在健侧肢体取穴,即刻扭转乾坤,针感增强,症状即刻消失,效果截然不同。所以针刺时,为了增强气感,坚持对应取穴,病在左治右,病在右治左,病在上治下,病在下治上。

    3.捻转时间加长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针刺捻转时间短,针感差或不显著,如果捻转时间加长,则气感显著增强。如一侧面瘫疼痛麻木,针同侧外关穴,得气后捻转,捻转1分钟,患侧面部变化不明显,捻转增加到2分钟,患处面部稍有温热感,增加到3分钟,面部温热感增强,疼痛麻木减轻或缓解。所以针刺短时间内针感差时,要坚持捻转时间加长,以提高治疗效果。

    4.快速提插法 快速提插法,是指针刺一定的深度后,采取上下、进退的运针方法。一般说来,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刺激量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刺激量就小。单穴治疗急症,要求气感强,见效快。快速提插法,即要求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刺激量大。临床实践发现,采用快速提插法,没有气感,可在数秒钟出现气感,有了气感,可大大增强,临床效果大大提高。如一男患者,左手臂麻木,有冷凉感,针刺右侧外关穴,进针一定深度后,没有气感,而用快速提插法,2~3秒即产生气感,用补法捻转约1分钟,左前臂产生热感,冷凉感即刻消失,仍有麻木感,又用快速提插法,麻木感随即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1小时,用快速提插法4次,前臂麻木感逐渐消失。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常常遇到捻转时间加长,针感仍不显著,用快速提插法,针感显著增强,症状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如一女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右侧上肢前臂麻木,针刺左侧外关穴,用补法捻转,捻转2分钟,麻木未变化,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法,针感明显增强,麻木数秒钟内即感减轻。在捻转中,不断加用快速提插法,症状消失较快。

    快速提插法和捻转法,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应用,可增强气感,提高临床效果。快速提插法,可适用于顽固性疾病,如半身不遂、产后风湿疼痛等针感不明显的疾病。快速提插刺激量大,激发经络之气,促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脏腑、肢体功能作用大。

    针刺补泻操作特点

    单穴治疗急症的针刺补泻操作,要适应急症,《备急千金要方》明确指出:“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由此可知,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关键环节,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单穴治疗急症的治疗原则。单穴治疗急症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1.捻转补泻法 即下针后,拇食指向前向后来回捻转操作的方法,为捻转法。拇食指向前捻转角度大,力量重,为补法,应产生热感;拇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力量重,为泻法,应产生凉感。

    2.提插补泻法 以插为主,向里进针,扶持正气,由浅层向深层进针为插;由深层向浅层退针为提,反复上下提插,操作的行针方法,为提插法。针后得气,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平补平泻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其操作方法为平补平泻法。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针刺补泻手法的应用要点

    1.突出法随证变 针刺补泻手法,不论补法、泻法,先由证而定,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如果辨证不准确,虚实不明,无论用补法或泻法,均无针对性,直接影响疗效的提高。辨证准确无误,为定补泻手法奠定基础。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侧耳后疼痛不已,夜间增重,不能入眠,辨证为实证,取健侧后溪穴,用泻法捻转,捻转约1分钟,耳后疼痛即刻缓解,晚上入睡安详,面瘫症状有所减轻。

    2.动态观察 在针刺中或留针期间,要注意动态观察,如果出现针刺效果不理想,症状不减,应随时变化针刺手法,如以前用补法,改为泻法,常常立竿见影,症状即刻消失。如一头晕患者,按补法捻转1~2分钟,头晕仍不减,改为泻法,约1分钟,头晕即刻消失。

    3.补泻手法时限灵活掌握 一般针刺治疗中,初期实证居多,多用泻法;中期多为虚实夹杂证,多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多用补法。但究竟泻法用多长时间,补法用多长时间,平补平泻用多长时间,查阅文献,未见规定。实践认为以证变定时间。数秒钟、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等,如果证变补泻时间就应改变。如一男患者,感冒、头痛畏寒、汗出、鼻塞、流涕、咽痛,为虚证感冒。针刺外关穴,用补法捻转,约1分钟,全身有发热感,头部欲出汗,头痛、畏寒即刻缓解;转用泻法捻转,约30秒,咽痛消失,鼻塞、流涕随之减轻;转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30秒,鼻腔畅通,未再流涕,前后2~3分钟,感冒诸症消失,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随着症状的改善或消失,手法应及时转换,故收效显著。进一步说明,补泻手法的时间长短,应随着治疗中证的变化而随时改变。 灸 法

灸 法

    是利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对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及贴敷,借灸火的热力及艾材施灸过程中释放的物质以及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来刺激经络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能治疗一些针刺疗效不理想的病证,或结合针刺来提高疗效。《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灸法具有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等作用。因为灸法具有医疗保健的特点,所以是针灸治病法中的又一精华所在。

    因施灸的原料不同,治疗的范围和适应证也有所不同。温经散寒临床上可用于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所致胃脘痛、腹痛、腹泻、痢疾等病证;扶阳固脱临床上多用于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子宫下垂、崩漏、带下等病证;消瘀散结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等病证,如急性乳腺炎早期、瘰疬、瘿瘤等;引热外行可用于某些急性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灸法分类及操作

     艾炷灸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当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不留瘢痕,故名。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风湿顽痹等。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用柔软的纸卷成条状,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点燃施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种。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2.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3.温针灸 系针刺与艾灸结合之法。即针刺后,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或以艾条烤针柄或针身,使热力通过针身转入体内。目前用此法者较多。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至燃尽,除去灰烬,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

    灸法的注意事项

    1.灸法的先后顺序 一般情况,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就壮数而分,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分,现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如脱肛的灸治,先灸长强穴以收肛,后灸百汇以举陷,先灸下而后灸上。

    2.灸法的补泻 灸法的补泻,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补法是在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缓缓燃尽为止,以补其虚;艾灸泻法是在点燃艾炷后,一口快速吹旺艾火,至燃尽,使艾火的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层,以泻邪气。

    3.灸法的禁忌证 ①禁忌穴位、部位:一般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部位均不宜使用,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宜愈合。②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灸法。对于体质虚弱者,灸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及时处理。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④施灸过程中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4.灸后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如果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可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可不留后遗症;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再灸疮化脓期间,疮面局部勿用手搔抓,应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以防止感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