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8|回覆: 0

[中醫理論] 徐景藩:治胃脘痛 不可偏執中虛而盡補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物連結】

    徐景藩,男,1927年生,江蘇人。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白求恩獎章獲得者,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41年起隨父學中醫,1952年考取衛生部『中醫研究人員』班,成爲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的高層次中醫專門人才。1957年至江蘇省中醫院工作。曾任江蘇省中醫院院長兼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及副會長、江蘇省藥品審評委中醫藥組組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

    潛心脾胃病中醫藥診治研究60餘年,對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等臟腑病症形成了獨特見解和辨證方法,形成了較爲系統的脾胃病診治學術思想,培養了多名中醫脾胃病學術專家。常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在辨證的基礎上參用於臨床,提高了治效。對食管病、胃病、殘胃炎症、肝病膨脹、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頗有良效。

    著有【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徐景藩脾胃病臨證經驗集萃】等,參編【現代中醫內科學】等4部教材,發表論文130餘篇。有4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江蘇省衛生廳、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甲級獎。1996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虛實夾雜是胃脘痛病機的雙重特性,中虛即脾胃氣虛,實則氣滯痰飲。故在診治時,慎勿偏執中虛而一味補氣健脾,當補中有消、有運、有化,冀其補而不滯,方能有利於病。

    ●本案以蘇梗易桂枝,將苓桂術甘湯化裁爲苓蘇術甘湯,以溫中化飲,二診時見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後用冬瓜子,徐景藩認爲其既能利水,又可開胃。

    【病案】

    楊某,男,41歲。2006年4月17日初診。

    患者主訴胃脘隱痛痞脹間作10餘年。患者10餘年來胃脘隱痛反覆不愈,初發時空腹爲甚,食後可緩,1995年查胃鏡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予洛賽克、嗎叮啉等治療疼痛漸消失,然每因饑飽失常、工作勞累及氣候變化等易於發作,兼有胃脘痞脹,間斷服用奧美拉唑等抑酸劑治療,症情未平,2005年11月5日至江蘇省人民醫院複查胃鏡示中度萎縮性胃炎。多年來飲食減少,形體不豐,深爲所苦,轉請徐景藩診治。患者平素經常在外工作,雖無菸酒嗜好,但生活飲食無規律。其母有消化性潰瘍病史。

    觀其患者,胃脘隱痛痞脹仍作,食後尤甚,時有脹痛,以空腹爲主,食後痛減,噯氣不著,無嘔吐,腹部鳴響,矢氣較多,大便不黑,日行1次,舌微紅,苔薄白,脈虛弦。腹診:中脘輕度壓痛,按之則舒。

    徐景藩辨爲虛實夾雜,中虛氣滯,痰飲內停。

    治當標本兼顧,擬法調中理氣,和胃化飲。

    處方:太子參15克,山藥15克,茯苓20克,炒白朮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蘇梗10克,雞金10克,陳皮10克,佛手10克,石見穿10克,澤瀉15克,刀豆殼20克。

    二診(2006年4月24日):患者於2006年4月18日再次複查胃鏡示輕度萎縮性胃炎,輕度異型增生,4月20日查上消化道鋇餐示輕度胃下垂。服藥7劑,胃脘隱痛痞脹未減,食後不適,終日不飢,腹中鳴響,飲水不多,小腹墜脹,大便先干後溏,日行1次,舌微紅,苔薄白,脈虛弦。中虛氣滯,兼有痰飲,擬再原法參治。

    處方:太子參15克,炒白朮10克,茯苓25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蘇梗10克,香附10克,煨木香6克,陳香櫞10克,煅瓦楞30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藿香10克,冬瓜子30克,刀豆殼20克。

    三診(2006年5月8日):再進14劑,胃脘隱痛痞脹顯著改善,知飢欲食,腹鳴、小腹墜脹也減,腑行正常,舌尖微紅,苔薄白,脈細弦。胃中氣滯,擬再養胃理氣。

    處方:太子參15克,炒白朮10克,山藥15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蘇梗10克,陳皮10克,佛手10克,刀豆殼20克,白蒺藜12克,檳榔10克,焦楂曲各15克。

    服藥半月,症狀漸平。嗣後,在上方基礎加減用藥治療年余,諸症未作,2007年複查胃鏡示輕度萎縮性胃炎。

    【按】:患者工作辛勞,飲食不節,復加制酸之劑,戕傷脾胃,蓋脾主升,胃主降,乃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虛弱,升降失司,氣機阻滯,故成胃脘隱痛痞脹之疾;脾失健運,則生痰飲,腹中鳴響;胃不磨谷,失於受納,故終日不飢。本案虛實夾雜,因虛致實,中虛即脾胃氣虛,實則氣滯痰飲。徐景藩認爲,這是胃脘痛病機的雙重特性,亦示病機的複雜性。

    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必須詳細辨證,慎勿偏執中虛而一味補氣健脾,當補中有消、有運、有化,冀其補而不滯,方能有利於病。故本案標本兼顧,法以調中理氣、和胃化飲爲主,藥用太子參、白朮、山藥、茯苓、甘草健脾益氣;蘇梗、陳皮、佛手、香附、木香、陳香櫞等理氣止痛。本案的特點之一,徐景藩以蘇梗易桂枝,將苓桂術甘湯化裁爲苓蘇術甘湯,以溫中化飲,二診時見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其二用冬瓜子,徐景藩經驗,本品既能利水,又可開胃。本案中虛氣滯,夾有痰飲,然以健脾和中貫穿始終,復脾胃升降之功,氣機得暢,痰飲得化,胃痛向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