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氣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本經】)
茯苓極平和,虛實寒熱諸證皆宜。
陳修園曰:『茯苓氣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調,脾能轉輸,其功在於「利小便」一語』。實則茯苓為利水滲濕要藥,用於水濕停滯之水腫,小便不利。而茯苓皮尤長於利水消腫,凡用茯苓利水,當用連皮者。
【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茯苓既用於脾氣不足之虛腫,也用於水濕壅盛之實證。寒熱煩滿,小便少而乾渴欲飲,水入即吐,此五苓散證,不外寒與內飲相結所致;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黃少,以及霍亂吐下,乃暑熱挾濕或伏暑之證,用桂苓甘露飲。
水濕之滯,常漸致痰濁之結,若脾虛者,痰濁尤甚,茯苓亦為治痰要藥,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咳逆,必因痰結而七情郁滯,肺氣不宣,歷來祛痰諸方,多有茯苓,余常用十味溫膽湯治療數十種痰結之證。
內有宿飲而津液不升,常致口焦舌干,養陰無益,唯利小便反能生津止渴。
茯苓可以健脾補中,脾胃健運則不飢不渴,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等方常用於中虛脹滿,食少便溏諸症。
余常用較大量茯苓與山藥為方治療虛性之神經衰弱及一些心臟疾病所致心悸、虛怯之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