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闌珊集
現在讓我們回到拳術訓練中的矛盾這個本題上來:
所謂矛盾,是指學拳者本身的力量對立狀態。這種狀態,是有些人所謂內家拳術遙遙系公認的重要的拳勁訓練。這些拳派常有所謂『摸東西』或『找東西』的說法,其朝夕以求的,大都指的是建立這種力量的矛盾狀態。由此可見,實踐已經證明建立矛盾的重要性。各派系的差別,原則上在於其方法和側重點的不同,而且各派系對這種矛盾的認識深度也越來越顯出差距增大的趨勢。
從原則上講,矛盾的建立深刻地影響到以下諸方面:
( 1 )通過對立面的存在來檢查某種用力狀態的薄弱環節。這是因爲,對立面和主動面通常總是需要同時出現(儘管先後的強弱程度有時可以不同)。因而可以說,沒有對立面就是沒有主動面(換成拳術術語叫做『沒有東西就是沒勁』)對立面的具體化就是主動面的集中(或諧調),對立面的逐漸沉厚和變換速度就是主動面力量的逐漸增強與反應能力的提高。所以,二者總是相反相成的。
( 2 )從神經支配上體認到某種用力狀態的對立面的存在,並且加以控制,以便在真實的用力過程中儘可能削弱其破壞作用。
( 3 )對立面的建立是構成拳術假借的必要和充分手段,它使拳術鍛鍊者對於自然體力的運用有了飛躍,起了質的變化。前輩拳術家曾經留過一句名言,叫做『假借無窮力』,使我們可以想像在拳術家心目中對於『假借』給予多麼高的評價!當然,我們不應當呆板地從字面去理解『無窮』,而它只是說明假借有充分積極的效果。
( 4 )對立面的建立是彈性與鼓盪的基礎。從拳術實踐來看,彈性與鼓盪既是力量的訓練狀態,又可直接作爲力量運用的狀態。所以從拳勁的角度上說,它是上層建築。沒有矛盾的對立統一做爲基礎,要想構成這種上層建築是極爲困難的,甚至於爲了達到同樣的目的需要付出極大的體力訓練和時間,而且存在著發生方向性偏差的危險。
綜上所述,建立矛盾並求得矛盾的統一,乃是拳術訓練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將左右著學拳者最終的拳術成就。因而我們應當從拳理的方面進一步加以剖析,以便幫助學拳者少走彎路,取得更大的訓練的效果。
論拳術訓練中矛盾的地位及其他 —- 拳術矛盾訓練概要(二)
由前文可知,矛盾訓練在拳術領域內占有重要地位,聯繫著拳術訓練中各個重要環節。爲此,必須進行較深入的分析。
從矛盾建立的生理方面來看,它是在一定的意念誘導下,練拳者自身形成的力量對立狀態。這種對立狀態,從其建立過程來看,乃是由局部到整體,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拳術家在評論練拳者的動作時,經常引用『局部』或『整體』這兩個概念,而且通常認爲『局部』是有缺陷的,在原則上是有問題的。這時所謂『局部』和『整體』,是指練拳者所建立的矛盾狀態的範圍。不言而喻,我們所要求的當然是『整體』而不是『局部』。所以發生『局部』的現象,除了練拳者的程度 — 初學者必然先從『局部』入手 —- 之外,大都是由於練拳者對於拳術訓練的原則方向不明確所致。
而從練拳者的意念活動看,可以根據假想中的對立面所處的位置,把矛盾劃分爲自身與身外兩個方面。
王薌齋先生曾有幾句名言,叫做『自身皆俱備,反向身外求』,『不求已身,無物可求,執著已身,一無是處』。我以爲這兩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狀態所應有的發展過程。這時,首要問題在於認清『具備』甚麼?『求』甚麼?否則大量的訓練活動將成爲盲目的行動,抓不住主題和要害,訓練結果似是而非,甚至於產生不良後果。
所謂具備,可以說是指自身的肢體及肢體之間的矛盾狀態已經得到建立。能做到這一點,即使是初步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然而僅僅是把矛盾狀態局限於自身肢體範圍之內,卻是完全不夠的,必須使矛盾狀態進一步發展和延伸,把對立面假託在身外的目的物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爲了求得力量的一致性,必須存在著假想的身外的對立面,做爲體驗力量一致性的對象。而矛盾的對立面,實際上是力量運用過程中的對象與敵人,沒有這種對立面,則無法從自身感覺上檢查自已力量一致的程度。
矛盾狀態的自身和身外之分,主要服從於訓練者的意念誘導活動。但自身矛盾狀態是身外矛盾狀態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發展。沒有前者的訓練而直接求取後者時困難很大,收效緩慢。當初步俱備前者以後,如果不向後者發展,則將永遠限於較低的水平上。拳術界經常發現某些練拳者經過多年訓練以後,自身力量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這可能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另外,即使是部分練拳者進入身外矛盾訓練階段時,幾乎經常地、大量地出現一種偏向,這種偏向是:在建立身外矛盾的過程中,忽略了自身矛盾狀態。拳術的實踐證明,不在自身矛盾的基礎上去尋求身外矛盾,就不可能沿著正常的軌道發展。非常容易把自身『僵滯』、『用力』等誤解爲合理的張緊。因而在進入身外的矛盾訓練階段後,進步很慢,弊端叢生。有的人甚至於終生不能求得拳術水平的提高,只能收到局部強化的效果。因而搞清自身與身外的相互關係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有關矛盾訓練的方向性的首要問題。
其次,從體認矛盾的方法上來看有所謂『靜止』與『動態』的兩個方面,我們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乃是鑑於部分練拳者存在著輕視動作的傾向。自從王薌齋先生倡導『意拳』以來,對於拳術界做出了不少巨大貢獻。很多練拳者從站樁入手,力量都有顯著的、迅速的提高,但近來部分人似乎認爲只要站樁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站樁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缺乏動作(包括試力、發力及作拳)的訓練,則根本談不到力量的運用。從理論上看,任何動作都有運動因素在內,因而有動作諧調的要求,它將比單純的站樁要複雜得多。所以從『相對靜止』到『動作』,並不簡單的是形態變化的問題。在本質上也有區別。直接的說,站樁本身主要是力量諧調的訓練,而試力(連同發力及作拳,下同)則是力量諧調與運動諧調的綜合體現。當然對於站樁具有相當修養的人,如果在正確的訓練方法指導下,很容易掌握動作要領,這是事實。但站樁終究不能代替試力,更不要說代替發力與作拳了。不經過動作訓練,將永遠不能體會『動作』與『力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見到過不少的例子,一些人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摸到一此矛盾,而其動作水平卻落後很多。以致於不能發揮應有的力量。這是使部分人長期停滯無法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根據上述討論,很自然的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即『什麼是試力?』或者更明確地說,『試力』過程中所謂的『力』是指什麼?搞清這一重要概念,將會使絕大多數練拳者得到迅速提高,並使『試力』這一環節在整個拳術訓練過程中能夠在訓練程序上得到合理安排,即不過早又不過遲。
試力就是在動作過程中建立起拳術所要求的矛盾狀態。這裡順便說明一個問題,通常具有相當歷史的拳派,要求動作『輕』和『緩』,例如、等等。特別是對初學者,要求動作不用力,乍看起來,豈不是失去試力的意義了嗎?其實不然,正因爲拳術試力訓練所指的『力』乃是矛盾的體現,與一般人泛指的肌肉緊張有內在的區別,所以在訓練一開始的時候,特別要求注意避免一般人的用力習慣,而要通過意念誘導建立起矛盾狀態來。如果訓練者在初期呈現肌肉混亂緊張的狀態,則拳術要求的矛盾根本無法建立起來,失去了求得高程度的拳術水平的可能性。否則的話,我們像拳擊訓練一樣,用沙袋做假想敵來練習不更直接一些嗎?但實際上,我國拳術訓練方法及拳術的水平早已超過了這種初級的、較爲原始的階段。意念誘導下以『輕』和『緩』入手來建立拳術所要求的矛盾,恰恰反映了我國拳術領先於世界水平的所在。
有人也許會問,拳術作爲技擊來說『輕』和『緩』能克敵制勝嗎?當然不能。請注意這僅僅是入門的手段,一旦建立起矛盾狀態了,可以而且必須有『強化』的訓練和『迅速』的訓練。關於這一方面將另有專文敘述。
本文下面所討論的重要命題是拳術矛盾的主動方面,爲了清楚起見,我們以『撐』和『抱』這一對矛盾爲例加以說明。
拳術界傳統上流傳著一名老話,叫做『撐三抱七』很多人對其含意產生了誤解,以爲三和七是指力量大和小的對比。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其一是『撐四抱六』或『撐二抱八』有何不可?其二是練拳者及指導者又將怎樣去判斷撐和抱的力量對比,從而加以掌握呢?
我以爲『三』和『七』所指的意義根本不是撐和抱的力量大小的對比,而是指要以『抱』爲矛盾的主動方面。
假定我們用手推牆,則人的推力與牆給人的反作用力構成一對矛盾。這兩個力量代表著矛盾的雙方,而且永遠是大小相等的。但人不去推牆,則牆絕不會來推人。牆所給與人的反作用力的大小,決定於人推牆時所加推力的大小,這樣我們就說人的推力是主動方面。
從拳術的角度來看,抱是力量的收斂,撐是力量的發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起到打擊作用的是力量的發散。所謂『撐三抱七』是指在訓練中要以抱(收斂)爲主動方面,而建立起矛盾狀態來。這樣訓練的目的,有其深入的含義。
大家知道,善於用兵的軍事家在不到決定性的一戰時,總是將自己的兵力隱藏起來,收斂起來,以便時機一到,發起猛烈的攻擊。拳術力量的訓練也是同樣的,經常要把自己的攻擊力量含蓄起來,有利於作戰的各個方面。然而軍事家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是否只是一味的訓練收縮兵力,不做攻擊的演習呢?當然不是。同樣的,拳術訓練從基本訓練的階段就要不時地培養力量的發散狀態,以便爲力量的運用 —- 發力和攻擊 —- 奠定基礎。實際上建立以發散爲主動面的矛盾狀態要比以收斂爲主動的狀態困難得多,故此必須先收斂爲主做起。
到此,我們可以有條件更爲具體地說明『局部』與『整體』的區別。所謂『局部』乃是建立矛盾的範圍只局限於個別肢體之間,例如臂部的抱和撐、腿部的撐和夾等等。所謂『整體』則是各主要肢體互相間同時呈現矛盾狀態,即不但在臂部和腿部有各自的矛盾,手臂與腿之間、手足與身之間等等,均呈現矛盾狀態,這種狀態在矛盾向身外方面延伸時尤爲重要。明確這一概念,將有助於練拳者在建立矛盾的局部狀態後,迅速向整體發展。
關鍵問題在於,通過什麼途徑使局部矛盾向整體發展是最爲方便和最容易收到效果的。本來從拳術的原則要求,身體任意兩點之間都要有矛盾,這樣才是最合理想的。但人體上有無限多點,如果逐點追求,必將『求不勝求』,因而我們必須提綱摯領地去訓練,方能統轄全局。先從大局入手,再逐漸細緻、深入。爲此我們必須首先從建立梢節的矛盾狀態入手,繼之順序地建立各個關節的矛盾,通常總是從手和足部做起。
矛盾狀態是否能貫徹於梢節是一個重大問題,關係到今後力量的發揮。而由於人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手的勞動頻繁,神經指揮靈敏,所以手部的矛盾狀態比較容易形成。相對來說,足部則比較困難些(順便說一下初步的走步訓練,實際上就是下肢的試力),進一步的全身各關節連繫的訓練則更加困難,這方面的訓練完全是依靠意念誘導來實現的。例如抱和撐的狀態,本質上是建立兩臂之間的矛盾,當我們把這種狀態向各個關節擴展時,就會逐步把矛盾從局部引向整體。拳術界俗稱『無關節不頂,無關節不夾』(逢節必突,逢曲必夾),我們可以按照順序從腕到肘、到肩、到胯地一個個去解決。但這中反映在頭部之『領』,並通過『領』的意念活動逐步加重臂部所抱的假想物的重量。使這種重量感由腰部傳遞到足部而由全身來承受。這樣訓練方法會使我們在大的方面抓住全局而不致僅陷於局部。
我以爲,練拳者在初步建立整體矛盾後再轉入『試力』才是最有效果的。但爲了減少練拳者從『相對靜止』到『動作』這一轉折的困難起見,在整體矛盾建立起來之前,可用一些簡單動作加以訓練。這種訓練,不妨以要求動作諧調爲主,然後隨著練拳者程度的提高,再適當的、按階段地提出力量諧調的要求。從已有的實例證明,這種訓練方法比單純站樁或單純動作都有更積極的效果。
總括上述,本文提出矛盾訓練時四個重要概念,即:
( 1 )局部矛盾與整體矛盾。
( 2 )自身矛盾與身外矛盾。
( 3 )相對靜止的矛盾與動作的矛盾。
( 4 )矛盾的主動方面與被動方面。
本文以爲,從理論上明確這四個要領將對拳術訓練有相當的促進作用,特加以剖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