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29|回覆: 1

[大成拳(意拳)] 脊骨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那些全力追求學終生而無悔的青年朋友,那些拋家舍業出門求學的莘莘學子,哪個不想學到周身松活彈抖,觸手發人上牆的大成拳真實功力?純樸天真的認爲只要吃的苦中苦,多練狠練就能練成高深的功力。果真是這樣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你打破千條沙袋,單掌劈開伍塊紅磚,也絕對練不出松活彈抖、一觸即發的整體混元爆發力來。因爲你選擇的是一條背道而馳的路。肌肉越發達,皮越堅,肉越厚,偏離整體彈抖力也越遠。通過我三十餘年對拳學、發勁的苦索痴求,身操體悟,應該如何去追求一觸即發、有感即應的良好內勁,同時也給不迷信神功奇說並致力於務真求實的明理之士以啟悟,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唐鑒】卷三開篇即說:『貞觀元年,帝謂太子少師肖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弓示弓工,曰:皆非良才。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其脈理皆邪,弓雖正(勁)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精也』。

此文告訴我們:寶弓良弩表面華麗精美,漆之光鮮,拉之弦鳴,如內中之心不正,尚不能發矢正直,勁道隨心所欲。而習大成拳者,雖站樁艱苦,試力有恆,如體內脊骨不能中定、垂直,鬆緊、開合、起落隨意相變,勁發時怎能由內及外,正直不偏,力源於脊骨之內,而中正安舒呢?

假若幾十萬年前外星人曾經到過現在人類居住的地球,當今天他們再度光臨時,就會大吃一驚。因爲他們會發現過去見到過的那些在樹上輕靈敏捷跳來跳去嬉戲爭鬥的猴子居然能直立起脊骨在地面上行走,竟會用懸在半空中的前肢掌指去製造、操作各種複雜的機器 ……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最大的變化就是由四足履地爬行轉。爲兩足直立行走,最大的進化是大腦,最大的退化莫過於以脊骨的縮張、開合縱展四肢的機敏靈活的先天本能。

我的弟子送過我一部【百獸圖】集,內有古今各代善畫虎者的作品數百幅。

其中的虎或靜或動,或距或臥,或走或跳,或縱或撲,或一爪前伸,一爪後縮;或弓脊縮背,四肢相接,緊湊一團;或伸脊縱背,皮肉分擰,陡長倍余。數百幅虎形態各異,逼真的展現了獸中之王以脊骨的弓縮和展放提挈皮肉骨架運行的種種動作、勁道和勁意。

一隻猴子豎蹲不動時其形較短小,但身一縱幾乎長大了一倍。因此,山西戴氏以這種『蹲候樁』作爲入門基礎功法,其形簡意深已顯而易見。

蛇之折,魚之游,獸之搏,禽之撲,百獸萬物之運動、力量均源於脊骨之開合。

假如你在水中抓住條魚,剛離水面它便會猛然扭動背脊,脫手而去。一個壯漢不一定能抓牢這麼一條魚。魚也是脊骨發力。

有一位不諳武事的忘年之交,已 93 歲了。他是四十年代末從省城大醫院遣送回家的,但卻是一個脾氣和學問抖很好的老人。當時山東農村大多食以野菜,他生活雖比一般人好一點,但一日三餐也常常沒有保障,而且有時被抄家,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

生活環境雖惡劣,但它年逾九十卻仍耳聰目明,腰脊挺直,絲毫也不顯老態,這在當時皖、魯、豫三省交界的百餘里地面上也是一大奇蹟。一日,他突然臥床不起,我去看他。

他說將不久於人世了。我驚問其故,他說:我昨夜起如廁,一腳踏空,不宜摔壞了胯骨和骶骨。骶骨一壞,腰脊不能立起,四肢百骸運轉失靈,僵臥病床不得動,怎能活的長久。進而他說:人的骶骨和骨盒聯合,堅固於人體中節,骶骨是脊骨立起的基石,但正常人的骶骨和骨盒是向前傾斜的,脊骨立在骶骨上如站在一個陡峭的斜坡上,時時有向前滑動的趨勢,這就是人年紀大了容易駝背弓腰的緣故。我年輕時學習過西方醫學的生理解剖,時常有意將自己的骨盒向前上方翻轉,以減少骶骨的傾斜度,久之則養成了習慣,所以從外形看我的脊骨總比別人立得直,我總覺得這也是我得以高壽的主要原因。

果然老人臥病月余就謝世而去。這位老人雖不動武功,但他的一席話對我以後探討內家拳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我了解到人的脊骨分爲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個部分,其中頸椎骨有 7 節,胸椎骨有 12 節,腰椎骨有 5 節,骶椎、尾椎共有 10 節,人的脊骨從上到下共有 34 節之多。因爲頸椎在人體重心的上方,雖然轉動靈活,活動範圍較廣,但它只能起到四面八方轉動頭顱的作用,對調整整體內勁的作用不大;胸椎 12 節因同肋骨相連,轉動範圍有限;尾椎是人類祖先進化時遺留下的痕跡(俗稱尾巴);骶椎穿越骨盆而下連股骨。骶椎、尾椎在脊骨旋轉,張縮、開合的發勁中也只能起到中正下垂,穩定重心的作用。所以在整體內勁的蓄髮調節統馭變化中,唯一的五節腰椎骨最起作用。

腰椎處於人體中間,前有丹田,後有命門,左右兩側有兩腎相連,是人體一個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的部位,如『丹田內轉』『丹田開合鼓盪』『命門後撐』『命門鼓起』『腎里藏花』『出腎入腎』等等。古人對丹田、命門、兩腎的鍛鍊、運動也正是五節腰椎的外圍前後。由於古人對人體生理結構知識的局限,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五節腰椎的潛轉內動才是丹田內轉鼓盪和兩腎的右提左落、命門的鼓起後撐的最根本動力至今大多拳學家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丹田上。

憑經驗,筆者認爲:整體的鼓盪、開合、起落、縱縮、神經的興奮,肌肉的顫抖,脊髓的電磁脈衝、弛張都必須啟動於五節腰椎。傳統的練功方法則普遍認爲:一切力量啟動於丹田,將丹田捧到了至尊的神秘地位。實質上,丹田(小腹)內是排泄人體消化廢物的大小腸,它們對參與促動整體之運動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因爲腰椎有效的運動,必然帶動腹內深層、淺層、斜向、橫向、豎向的筋腱、肌肉伸張、拉牽的作用;而腹肌的伸拉、弛張必然會帶動內臟的摩擦蛹動,上鼓下盪,這便是人們認爲丹田有內動的真實感受。其實脊骨不動,腰椎不作伸縱扭轉,丹田(小腹)是不會自己內動的。將丹田看成神秘發力之源的人在當今界仍然相當普遍,這就是內家拳修習十年純功夫尚不能出門的原因。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脊骨論

如果我們舍卻丹田而主動去鍛鍊脊骨 \ 腰椎,腰椎一動丹田自然會內動潛轉,這比天長日久以丹田的動硬去扯動惰性的脊骨要容易千萬倍。而一些武術大家和一些新拳學的創始人能寫出洋洋萬言與眾不同的新說,但其中誰也沒有將脊骨的張縮彈發、五節腰椎的內轉變勁提到練功的首要核心位置,是著實可惜的!

今年春天河北一位練形意拳的武友來我這裡,他先後拜過三位老師,已練了十幾年拳腳。我見他站三體式,起動時都已後腿的蹬力往前頂撞,將後腿的蹬勁通過身體直撞倒前手上。每一踏步如巨夯砸地,轟然作響,乍看很能打出形意拳激烈沉雄的剛猛風格。可是我還是誠意的告訴他:『你這樣的發勁雖然是整體力,看起來撞擊力很大,單平直推進,脊骨沒有起落,難以變化靈活,最易爲高手利用。』我從他原先練的形意拳『狸貓上樹』『龍虎相交』等幾個典型動作中教他脊骨、腰椎怎樣提放卷縱扭轉開合;怎樣以五節腰椎內部的驚炸彈攔勁彈抖起四梢之力;怎樣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對方的重心實點,輕易的將對方擊出等,近兩個小時,他如大夢初醒,非常後悔苦練所浪費的十幾年寶貴時間,他以後來信說:看來真功夫不在練功年限之長短,出力流汗之多少,能否以脊骨的提縱展落去撞擊對方的整體重心才是拳學技擊的核心問題。他還說:以這種脊骨的抖射起落之發勁和以前功力超出自己的師兄們切磋,撞出他們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拳的運動,由於利用脊骨的卷進、壓縮和突然的彈放,能使足弓、足腕、膝、胯、肩、背、肘、腕的彈性肌肉一起卷緊和突然抖放。脊椎帶領上下九節可作隨意揮灑和突然的轉折變形,使膝縱胯扭,肩抖背彈,雙臂如鞭任意發出一圈圈連續不斷軌跡不同的無規律無斷續的搏殺之波浪。

這種運動被稱作大成拳的脊骨彈抖切削搏殺術。

其實,你能否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轉起落之內勁去切削對方的重心,作一實驗即可。如對方對你面部突然擊出一拳,你隨意探手一接,對方能否旋轉著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證明你對脊椎的內轉發力還沒有真正掌握。

當年薌翁之健舞,近來有人以僅能恢復表演而成爲一種時尚,好像誰能做出龍游蛇驚鶴戲等動作來才是得到了薌翁的真傳。我則認爲薌翁作舞是熟諳腰椎脊骨張縮吞吐後而作的一種即興表演,下一次不一定是上一次機械之重複。至於傳薌翁健舞的黃慕樵先生我相信則是以教健舞之神之意爲主,而不是注重健舞固定之形式;況且薌翁之舞有形意拳之沉雄,心意拳之剛健,之圓活 …… 更有郭雲琛先生的激烈剛猛,謝鐵夫先生的彈抖空靈,黃慕樵先生的舒展飄逸 ……

不僅融百家之精華,而且不拘一家之模式。薌翁之舞,緩動如似動不動的三月柳絮,飄逸飛揚的滿天梨花;快動如疾風中的楊柳,奔騰翻滾的天際烏雲;急時則像岩漿之噴射,鐵汁之出爐,飛瀑之驟落,大河之決堤,驚濤之裂岸,可謂身探如蟒,勢縮如猿。在如醉如狂中以脊骨帶動肢體切削出一串串橫豎斜偏的圓弧。頭領,肩沉,胸空,腹實,無須顧此失彼,脊骨運領盡在其中。一位浸淫拳學 50 余載,並剖析過多家經典的老拳家回憶:『薌翁抬手之間濃縮了武術各門各派的諸多精華。

是功力智慧的凝結和升華。』筆者認爲一個人能以薌翁這種神、意,這種脊骨內動去舞,雖不似薌翁,而精神酷肖也。反之,你既是上窮於碧霄,下掘於黃泉,僅學薌當年健舞之形,而神不附,意不似,外形再真而實質皆非也。

大成拳開合、勾銼、推按、擠壓、貓洗臉、蛇纏手、神龜出水等試力;矛盾、托嬰、浮雲、提插等樁功,無不得到脊骨腰椎的飛脹、壓縮、伸拉、縱放爲主。只有脊骨得到了縮與放,開與合,右左實,右提左落的實質鍛鍊才能夠達到『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以至外形不動,內部生生不已之動』的上乘練功境界。才能夠真正渾元一致,圓滿統一。否則,意念再多,想像再豐富,也只是胡思亂想,不會達到預期效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