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意拳為世人所傾慕,然求者眾而得髓者寡,細究其因,僅為表象所迷,不知內在原理機制,當是一個重要原因,今筆者不揣淺陋,結合動物的運動原理談意拳的創新,故此文定名為 』 人體仿生學 』 。
世人多知意拳站樁之形,卻不明站樁求力之法。若以意求力不但繁瑣雜亂,而且顧此失彼,從 』 仿生學 』 的觀點分析,站樁的原理是以動物的四肢履地狀態進化而得。如果一個人象動物一樣形成四腩履地狀態,其肝關節,腕關節由於隨體重的傳導而變得牢固異常。這就是站樁的肩撐肘橫形成的左右支撐力的原理,至於前後撐抱力則更易體會。動物四肢履地,由於身體接收地心引力,身體應該是向下墜落,但為了保持運動奔走狀態,動物的陽面系統不是接收地心引力而是脫地心引力向上凸起的,這樣就保證了四肢與身體形成的相反用力這就是前後撐抱力的原理。(由於人體的直立行走狀態,他的前後力是動物的上下力)。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剛睡醒的貓,當其向上弓腰抻拔時,它的四肢隨之暴長,而脊柱竟可以彎曲至 90 度左右。人體的上下力是為了恢復脊柱先天的垂直狀態,之後使脊柱五一節得以有效拉長,使脊柱催動身體做各種形式的發力動作,據張恩桐,盧忠仁等先生親自觀察,薌齋先生以身體為核心雙臂況可拉出一尺的 』 量 』 ,脊柱上下抻位也有半尺的 』 量 』 。由此可知,中華武學內在力量的根本就是從動物運動機制中提煉出的抻筋拔骨的訓練方法。所以站樁的原始意義是在外形靜止的狀態下合理地拉長人體的筋肉,骨骼,人是直立行走的高級生命,決不可能為了具備混圓力而又退化至動物的四肢履地狀態,這一矛盾對立的解決方法是:在意識引導下保持四肢履地狀態,把地面豎於體前面保證直立狀態下的整體如束的間架結構。
自然界中兇猛的動物一般身體都很鬆軟沒有僵肌,所以一些人竟錯誤地認為只有渾身放鬆才能具備野獸的本能之力,這是沒有對動物及人體內在結構全面了解產生的誤導。由於體力勞動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良習慣,使人類已喪失了自然本能,僵肌佈滿全身,所以根本的解決辦法是通過站樁把僵肌整體放長,使肌肉纖維變細,變長,使肌肉富於彈性。科學實驗證明,動態發力中力量的大小取決於肌肉的收縮長度而不是肌肉的粗壯程度。肌肉拉長後產生的彈性是意拳中真正的松,大家可以觸摸一下貓,狗等動物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一經觸覺,其全身必定齊攔,接觸點同時產生彈性收縮力。所以恢復先天本能狀態的訓練手段是緊不是松。薌老明訓: 』 松而不懈,緊而不僵 』 ,蓋松與懈,緊與僵本質不同,切勿混為一談。動物的陰陽面最為明顯,以老虎為例,腰背黃毛處為陽面,胸腹白毛處為陰面。陽麵皮肉是以脊柱為中線向陰面墜下的,其狀態是 』 緊中松 』 ,而陰麵皮肉由於連接陽麵皮肉,托起內臟系統,其狀態是 』 松中緊 』 ,所以薌老謂之 』 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陰陽互為 』 。但是由於人類進化成直立行走,其內臟系統已區別於動物的四肢履地狀態,是如牆上之鐘,掛在體內。故承受外界擊打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上肢就必須找出一個合理的姿式來防禦暴露出來的陰面系統,由此可知,站樁不但是為了求得六面勁力,也是為了尋求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
混圓力的形成雖然在技擊中起到了 』 量變 』 的作用,但是必須從動態中求取 』 質變 』 才能使混圓力得以發揮。野獸天生具備整體力,而在捕食,搏鬥中也同樣是內在運動機制的最佳組合狀態,中華武學的最高境界也無非如此,所以,以仿生學術為指導的模擬動作就成為意拳的關鍵 — 步法試力。步法試力多種多樣,但其最根本原則是肩胯以旋轉為主催動身體向各方向運動。猛獸的運動狀態是關節立式旋轉肩胯極活,而人類上肢進行長期的體力勞動,下肢承受上肢的重量負荷造成四大關節主軸僵化,故步法試力就是通過合理的動作來改變肩胯的後天僵滯狀態。薌老提出許多寓意深刻的練法如 』 邁步似貓行 』 及 』 起如擔擔,動如槐蟲 』 等等。肩胯關節若活則在保持樁架基礎上進行角度,身形的變化就很容易理解身體催動四肢的含義,這也就是所謂有合併試力練習。試力的瞬間停頓就是拳學中的整體發力,所以各項試力應該理解為發力的慢鏡頭。
由於試力,發力都是站樁空間的延伸,故它的運動軌跡依舊是取意於野獸搏鬥,獵食的仿生。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老虎在奔跑狀態下的運動機制是背部脊柱的凸起和凹陷來催動軀體向前慣出去的,其凸起與人體脊柱後援助一致為蓄力(是漲),其凹陷則是脊柱發生彈性收縮,使總重心突然壓縮把身體如射箭般彈出去的(是縮)。所以在進行各種試力時都應保持間架固定於空間,身體則相應做上下左右,高低反側的鬆緊運動,把四肢關節旋轉起來。這種 』 關節運動 』 從根本上解決了發力時由於打擊方位的定向造成的發而不中的矛盾, 』 關節運動的旋轉形式為四肢運動的軌跡向空間延伸了無數個切,抹,削,剪的勁力。如機械行業中的齒輪飛鋸都是由於高速旋轉才能切削掉各類金屬。從各種資料參考得證,中華武學的整體勁力發放就是目前瀕臨失傳的 』 古代射法 』 。原傳功法要雇為 』 一身備五弓 』 ,發力形式為 』 蓄力如拉弓,發手似放箭 』 。奉勸學者應認真研討一下射箭的原理,對拳學必會產生本質上的認識。意拳的創新裨就是承襲了原傳功法的精華,捨棄一切虛無不切實際低效的東西,從根本入手的,即學習於實踐再服務於實踐猛虎撲食一擊必中的原因是在奔逐獵物時並不急於撲倒對方,而是始終與獵物保持一定距離,一般往往在首尾相接之際驟然起動,這一點在意拳中稱之 ?quot; 奪勢 』 ,只有解決了 』 奪勢 』 總是才能使對手攻我不下,逃之無門。若不諳些道,空負千斤神力,故老譜中 』 打不中不打 』 即是此理,薌齋先生的 』 三尺之外,七尺之內 』 早明示了奪勢的空間距離,若在此範圍內須加快運動的頻率就會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上述的原理若有體會,只要利用整體放長的原理求取打法動作的技術組合,現在不少習意拳者與人對敵死抱樁架,硬頂硬抗,害怕失去間架被譏為不是正宗,另外有人則是交手時抱着樁架,打起來就成了拳擊動作,不倫不類。其實意拳的打法是以站樁為模式,放長收縮形成的角度變化就是技術手段。如炮拳的打法是間架向前爭拉的同時,身體從 45 度突然變為 15 度角(為前手炮拳)。突然從 15 度角變為 45 度角是後手炮拳。發力力量的大小全賴變面的速度。而劈拳則是兩肩兩胯同時下沉變面,鑽拳不是勾而是身體與胳膊形成相反方向的擰旋動作,由此可知,意拳的技法有內在的形成因素。並不是任何拳種技術所能代替的,用樁頂撞是不明樁法的變化,而打起來就失去整體勁力的人實質就是不具備意拳的樁功勁力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