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拳之基礎練習,即爲站樁。其效用在於能鍛鍊神經,調整呼吸,通暢血液,舒和筋肉,誠養生益智之學也。亦爲優生運動。其次爲試力、試聲、假想,體認各法則,再次爲自衛,與大氣之呼應和氣浪之鬆緊,良能之覺察,虛實互爲根用之切要。茲將各階段逐述於後。
(-)站樁
站樁即立穩平均之站立也。初習爲基本樁,習時首先將全身之間架配備一,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脫化,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堅、神莊、力均,氣息平靜,意念放大,發挺腰松,周身關節似有微曲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巔頂,虛靈獨存,舒適挺拔。自身覺如雲端寶樹,上有繩吊系,下有木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氣游泳近相似也。然後再體會自身肌肉細胞,動盪之神態,鍛鍊有得,自然爲正常運動。夫所謂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道,能使貧血者,可以生血,血壓高者,能使其下降而達於正常。蓋因其無論如何運動,都不可使心臟跳動失於常態。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如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熔中,但須覺察各項細胞爲自然之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想。
如依上述之鍛鍊,則身體之筋肉,不煉而自煉,神經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質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申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然切記心身切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白,使失松合,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總之,不論站樁試力或技擊,只有呼吸一失常態,或橫隔膜略一發緊,便是錯處,願學者宜慎行之,萬勿忽視。
(二)試力(上)
以上的基本練習,.即有相當基礎之後,是一切良能之發展,當日益增強,應繼續學試力功夫,體認各項力量及神情,以其真實效用,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否則,不足得拳之妙也。
所試各力之名稱甚繁,如蓄力、驚力、開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纏綿、撐抱、惰性、三角、螺旋、槓桿、輪軸、滑車、斜面等各種力量,亦自然由試而得知。蓋全體關節,無微不含曲勢,同時亦無節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遵放互爲,固無節不成純形三角,且無平面,亦無固定之三角形。然更應須知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知,形則微矣。表面觀之,形似不動,而三角之螺旋,走自輪轉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X白自身領略之後不能知也。蓋螺旋力,以余之體認,非由三角力不得產生,而後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盪與精神假想參與而爲,皆有密切連帶關係。若分而言之,則又走人方法之門,成爲片面耳。所以非口傳心授末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詳述也。
(二)試力(下)
總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結,周身含蓄,緊密結合,一致而爲用。若單獨而論,則又成爲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非精神意義之拳也。余據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而感各項力量都由混元闊大,空洞無我產生而來,然混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是以吾亦感天地間之一切學術,無一不含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然而須得打破圓融,統一矛盾,始能融會貫通,方能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
至於用力之法,混元之要,統不在形式之好壞,尤不在姿勢之繁簡,要在神經支配之大意,即心意之領導與全體內外之工作如何。動作時,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正斜互爭,渾身之節、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後、輕重、鬆緊之別,但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力,須保持身體松和,發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宜藏棱,要在身體三尺以內,似有一層羅網包護之,而包羅之內,盡如刀叉鈞錯,並蓄有萬弓待發之勢,然卻在毛髮筋肉伸縮撥轉,全身內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之力無窮,言之太繁,姑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
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後,切莫以爲習拳之道已畢,此不過僅得些資本而已,而始有習拳之可能性。若動則即能『松鬆緊緊勿過正,實虛虛實得中平』之中樞訣要,則又非久經大敵之實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需要絕頂天資,過人氣度,尤須功力駕純,方可逐漸不加思索,不煩擬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總之,具體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能得其妙。
(三)試聲
試聲,爲輔助試力細微之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盪全體之細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恐懼之感,實因其聲力並發,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之氣不得外吐,乃運用聲由內轉功夫。初試求有聲,漸以有聲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篙輩云: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所形容,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後以試其力之情態,方能有得。
(四)自衛
自衛,技擊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譬如機械之輪,或兒童之捻轉兒,快到極處,似乎不動,如觀之已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矣。所謂不動之動之動速於動,極速之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爲用。其運用之妙,多在於神經支配,憊念領導與呼吸之彈力,樞紐之穩固,路線之轉移,重心之變換。以上諸法,若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亦須平日養成,隨時隨地,一舉手一抬足,皆含有應機而發之準備。要在虛靈之中,意感無窮,方是貴也。
然在學者於打法一道,雖無足深究,亦似有必經之過程。如對方呆板緊滯,且時刻表現其重心,路線部位之所在,則無足論。倘動作迅速,身無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各項力之具備者,就以其運動之速,則亦非一般所能應付。故平日對於打法,亦應加以研究。習時首先鍛鍊下腹充實,臀部力穩,頭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於提打、鉤打、按打、掛打、鋸打、鑽打、搓打、裹打、踐打、截打、牆打、摧打、拔打、拂打、疊打、錯打、滾打、支力打、得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敘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外領打、前後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又連,動靜已發未發之時機,和一切暗示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然終是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需習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