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96|回覆: 4

[大成拳(意拳)] 大成拳述真(武學指要)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意拳)作為中華之實戰拳學,早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已確立了其科學價值,但時值今日,為何許多學習大成者多年而進步緩慢?楊鴻塵先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 ︰當今的大成拳訓練體系中存在着大量的誤區,靠放鬆加意念活動是練不出渾元爆發力的。薌老和早期的弟子均以實戰著稱於世,是因為他們有形意、八卦的易筋基礎,而現在修煉之人就是因為缺少這個基礎。針對這種現實,楊先生嘔心瀝血將自己所得的原傳精華寫成了【王薌齋拳學】和【武學指要】兩部專著,以此來指導修煉內家拳者走入拳學之正軌。為使讀者一窺其真貌,本站將詳作刊載,以饗武友。

大成拳(意拳)的基本功法由樁法、試力、單操、試聲、步法、發力、抖大杆、推手、實作及必不可少的輔助功法所組成。在【王薌齋拳學】一書中已基本闡述,讀者朋友們亦有不同的心得和體認,不再贅述。在此僅根據大多數讀者提出的疑問,對其要點進行提綱挈領式的重申和補正。

第一節 基本樁

基本功法的核心,其外形雖然只是站立不動,實則內部已是合理的活動狀態。而有些人因尋奇好異卻忽略了站樁的訓練,這是對其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體認所致。薌齋先生說︰『晚近世風不古,學者多好奇異,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常用功之間,世人多因其近而忽之,道不遠人,為之為道而遠人。』誠望習者『守平常、莫好奇』。認真進行站樁訓練,才能由瞬餃肴瓕W之門。站樁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運動。形(姿式)和意(意念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為作用,不可偏廢,其訓練是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站樁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則,四容是︰頭直、目正、神莊、氣(聲)靜。五要是︰恭、慎、意、切、和。歷代有言簡意深的歌訣傳世︰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淵臨,假借無窮意,精滿渾元身,虛無求實切,忽失中和均。

樁法在形式上雖然有正、側、左右之分別,但其原則和要領都是相同的,統稱為渾元樁,即求取體渾元力的功法。因正面樁的要領較之側面樁容易掌握,所以學者應從正面樁入門。復因實作時又需以側面對敵,故在正面樁有了基礎之後又需進行側面樁的訓練,正、側之分不在形式,而在內在要求和目的,即正面練功,側面技擊。

正面樁最基本的站式為撐抱式,此樁也是武學的核心功法,初練可由此樁入門。隨着內在質量的提高,學者的功夫亦不斷增長,待日久功深後,仍需返過頭來學初步。所以,此樁將伴隨追求武學真諦者艱苦奮鬥,勇猛精進至終生,所有的樁式均依此樁為本,試力、發力諸項訓練,也不能違背此樁的原則。一些人急於追求所謂技擊樁的竅門是不懂拳之故,至於有人說一個樁就有一個樁的勁兒,則是未諳樁的箇中三味,明於此,我們就應該扎紮實實地在基本樁上下功夫,切莫見異思遷,淺嘗輒止。

基本樁站法︰

初習基本樁,首先應將整體間架安排正確,在虛靈挺拔的原則下進行由局部到整體的放鬆訓練,尤其是雙肩和胸部的放鬆更需時時注意。其要求是︰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身端體正,松肩橫肘,腋下全虛,屈肘環抱,懷內如抱一個大氣球,雙手十指撐開如吸抓一球面。拇指位置約與肩平,胸腹放鬆,腰背正直,膈肌放鬆,胸虛背圓,雙膝頂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整體要求是︰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元一體。開始的意念可逐一體察身體各部,有背離要領之處,應及時糾正。有了基礎後可用意念誘導懷內大氣球不斷漲縮,整體亦隨之鬆緊微動。基本樁是入門的基礎,若此樁不得法或不精熟,將無法正確進行其它的訓練。筆者只能再加贅述,糾正幾個常見的通病,希望存在同一錯誤的習者對照本章的內容及時注意和糾正。

(1)頭部

參閱第一章我們就能知道頭部是與頸部聯繫最為緊密的,頭部的所有運動都是靠頸部來完成的,所以通常都是把頸部歸之於頭部敘述。頭部必須正直,才能以大腦指揮全身各部神經系統正常運動,而人體的所有運動亦必須由頭帶動,這就是武學中的常見術語——頭領身作。面部松靜,鼻息通暢,目光遠視,神態莊重的要求一般都會隨着功夫的加深而形成本能。我們要注意的是正直,正直是指頭部不左右斜歪,更重要的是指不能前低後仰。有的人把『馬拉車』的意念理解為向前下方挺直前伸(俗稱伸脖);還有的人把放鬆理解為頸部後仰 (俗稱枕脖), 這都已失去中正。糾正的方法是︰在練功中正確理解、掌握和熟練這一要領,有的已養成習慣,錯誤可請老師和同伴們查看糾正。張恩彤先生曾留下一個方法,試之效果很好,有此不足者可以一試。其方法是︰頸部正直,練功的過程始終使項部(後脖子)貼着上衣後領,項部離開衣領為伸脖,後壓衣領為枕脖。

(2)軀幹

軀幹可分為胸、腹、腰背、脊柱和胸廓構成了軀幹的骨架及附於骨架上的各部肌肉群、內臟等。由於脊柱是人體中軸,故身正體端的要求主要取決於脊柱的正直。站樁時應隨時體認,脊柱稍有歪斜即應馬上糾正。在此還要指出,站樁有『改造生理』的作用,那麼從此樁開始就應注意糾正自身存在的生理上的各種缺陷與不足。由於後天的局部勞作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少人身體某部位形成了畸形,如雙肩高低不平行、四肢力量不均和平足等,在此我們要強調的是脊柱的畸形,這是因為脊柱在運動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在站樁時,總是歪斜或前後凹凸,旁人看着是很明顯的錯誤,但他自己反而覺得很正常。如果替他糾正過來,他反而覺得彆扭。這就說明他的脊柱一定有病變,脊柱的畸形主要有三種︰前突、駝背、側突。

如果練功者的脊柱畸形,那就應在站樁時注意糾正,因為『旁觀者清』,故可請武友一旁監督。脊柱不正則身不正,身不正則全體皆非。

胸膈肌的要求也是軀幹部分至關重要的要訣。自養生樁開始至作拳發力,此處就應力求放鬆。膈肌發緊的原因是憋氣。無論自練和實作,只要是憋氣,馬上就會造成氣阻力滯,全體失練和拙力復犯。大凡操練後天局部拙力者,發力之際,無不是先憋一口氣,才能自感力足。 而習練先天整體之力者則最忌雙肩和膈肌用力僵緊,切切注意。

(3)肩部

肩部是軀幹連結上肢的樞紐,此部位必須松活,若是緊僵,整體力必阻滯此處無法達於梢節。而其與胸窩是最難放鬆的部位。胸窩、雙肩窩的緊張是拙力的最重要體現,欲克服拙力,必須時時留意此三處的放鬆,而且要將此要求貫穿拳學生涯的始終。同時還要提醒讀者,隨着功法的深入,此要領的掌握將隨之增加難度。習者從基本樁開始,就應引起重視,為深入打下基礎。

肩部放鬆的意念誘導以常用的三種方式最為有效。

a. 意想站於溫度適宜的水中,水的浮力將雙臂托起。

b. 意想雙臂下有一橫木,將雙臂放於橫木上休息。

c. 意想自身上方有一繩繫於樹上,此繩垂下,自己把肘部置於繩環內,有人拉繩將自己的雙臂『吊起』(臂不是舉、抬,而是放鬆後被『拉吊』而成平抱式位置)。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老師和武友的幫助。在站穩樁後,師友可將雙手置於習者上臂下方,感覺提示一下。如寒肩(如嚴冬季縮頭聳肩狀)試之發飄,下壓發重而力滯。放鬆沉而活,有彈性。習者可意想將雙臂放在試者的手上休息(不可重壓),注意肘不可垂落,松肩如做對了,自身輕靈。

(4)肘部

肘部自始至終應保持與肩部相平,同時需有外撐之意。

(5)手部

手腕稍內彎(不可折成死彎),十指必須伸直後再作『抓球狀』。不少人忽視了腕部的靈活和力量,而作成軟腕或折腕。尤其是十指,更不能忽視其撐張的要求。手部是人體梢節,渾元力大多通過此部位發於對手,若是失練,實作時因無強度極易自傷樁的要求是松而不滯,緊而不僵。處於梢節的手與足,從開始就應加強適應衝擊重物訓練,這就是所謂的『根松梢緊』。

(6)下肢

按通常的習慣,一般把臀部也歸於下肢部位。其要求是如坐在一高椅上,然後將高椅撤去,仍保持這個姿式。雙胯放鬆,雙膝前頂,雙足十趾抓地,足心涵空。足下要如踩着一隻小青蛙,不許踩死,也不許它跑掉。從第一章我們就了解到足弓可緩衝體重,並可產生巨大的彈性。有些習武者不了解足弓的重要性,只是隨意地一站,久之必然會因長期的體重壓迫造成『平足』。這就會嚴重影響日後的實作。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虎、豹、貓的爪子,它們的爪子下部有肉墊,其運動根本不是全足着地,故而靈活迅猛。習武者的足面也不是全腳掌着地,而是應使腳心虛涵,保持和加強『足弓』的作用。

基本樁在保持合理間架的情況下松靜舒適,可使神經系統安定放鬆,有助於大腦皮層的興奮點集中,意念的良性誘導可以主動地、內向性地調節修整人體的神意和形體,從而增強中樞神經駕馭形體的能力,習之有得,自然能神清氣靜,五臟六腹平衡溫養各司其職,四肢百骸合理運動,久之則祛病強身,強而益強,本能自然之力亦隨之增長,為深入功法打下必備的基礎。

第二節 樁的換式

在筆者教學和解答各地讀者的來信時,發現很多已認識到站樁訓練重要性的讀者,又提出了如下的問題︰(1)需要站多長時間基本樁才能學新樁?(2)這麼多樁法是否需要一一練習?(3)據說一個樁內含一個勁力,共有多少樁?多少勁力?(4)正面樁站多久,才能站側面樁和大式樁?(5)這麼多樁如何能學得完,學得會?練其它拳種是否可以從站樁中獲益嗎?……這些疑問是正常的,筆者以前也曾遇到過此類問題,這些疑問是具有共同點的,是不能分開討論的,下面我們就講講樁的換式,搞清了這個問題再解決其它問題就比較容易了。

請讀者按下面圖示一一試練?

(1)按照要領站好基本樁。

(2)整體要求不變,尤其要注意雙肘的位置不能變,將雙手上抬,至與眉齊時停下不動,開始訓練即為常見的齊眉撐抱式;整體要求不變,雙肘亦位置不變(以下換式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不再重複),將雙手置於肚臍部相平之處開始訓練,則成為所謂提抱式(圖40,撐抱式和提抱式)。

(3)雙手垂提置於身體兩側為提挾式,繼續分爭(勿使臂直)練習為分水式(圖41,提挾式和分水式)。

(4)分水式不變,抬起一足向前伸出為金雞式(圖42,金雞式)。

(5)一隻手臂扶按,另一隻手臂上抬(注意︰初練時肘部不動,功深後肘亦可隨臂向上,但需切記,手肘愈高,肩部愈向下松)為斬手式(圖43,斬手式)。

(6)整體要求不變,只是稍微變化手腕。手心向前為推託式,手心向下為扶按式(圖44,推託式和扶按式)。

 樓主|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18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述真(武學指要)

如果我們繼續試練,還會發現樁的許多變化和規律,僅變化手心的方向就可以成為大、小天星式(手心擰轉向外),托嬰式(手心相對)和抱球式(手心上下相對)等多種樁式。還可以把樁分為上、中、下三盤︰雙手過頭為上盤,雙手齊眉或高於胸部以下為中盤,雙手置於胸以下部位和腹臍以上部位為下盤。每盤之中都可以依上述原則變化出扶雲、勾掛、分水、撐托等式,而雙手的位置還可以在三盤之中變化,如左手是置於上盤位置,右手則置於中盤或下盤的位置,亦可變化手心的方向。要是算上兩式之間的手形(如雙手在扶按和勾掛之間則成斜行)則會使樁式更多。

至於側身樁的變化亦皆以基本樁為原則,只是側身而立,雙足由平行變成了前後而立。而雙手的變化仍與正面樁的變化相同,側身樁以前統稱為三體式,現多習慣以外形別名,三體式則專指雙手前指一式。

大式樁的變化也非僅有降龍、伏虎二式,依靠本樁的原則改為側身樁再加大步距,同樣可變化成為大式推託、扶雲、斬手各式,常見的伏虎樁就是勾掛式加大了步距和運動量而成。

通過以上試練,前面的問題就能正確認識和解答了,答案應該是︰

(1)基本樁(初習為平抱式,有了體認可改為撐抱式,將齊肩的雙手抬至齊眉即可)是最基本的樁法,其它各式都是由此樁派生的,統稱為渾元樁。各樁無優劣高低之分,內在要領都是一致的。

(2)各樁式的變化原則是『高不過眉(功深後可高舉過頭),低不過臍,長不逾尺,近不貼身,左手不右來,右手不左去(左、右手變化不許超過自身中線部位)』。其不同之處只是肘部和雙手在各樁式之間的外形變化,如依此原則變化,就不僅是24式了,雖有多種樁法流傳,但多系前輩個人體會的經驗而來,但是,只要是真傳,就不可能超出基本樁的原則。

(3)站基本樁時,本身就同時在練着其它各式;同樣,站其它任何一式也都在同時練着基本樁。

(4)一樁多式的真正原因是在實作時必須是運用樁的全過程。常識告訴我們︰站樁有得,就會練就強勁篤實的渾元力,但實作時又不能只以『死』樁迎敵,渾元力的施發必須能自如地使樁合理變化,才能適應搏擊時瞬息萬變的戰況,而變化時若失去了樁,就根本不可能再具備渾元力的攻防威力,為了適應搏鬥的變化,才派生出很多樁式。大家再試驗體認一下就會明白,所有樁式無不是實作時的身體各部在空間變化結構,如果能明白此理,日後訓練就不會在試力、發力等其它訓練中同站樁脫節。從某種意義上講,試力是從緩慢的動作中檢驗每個動作是不是『樁在動』?有不符合樁的要求的試力必須糾正。發力是樁的蓄髮,步法是樁的位移,實作是樁的運用,克敵是樁的威力。

樁的外形變化的另一原因是為補充和加強基本樁的功用,如托嬰式多用手中盤,利用變化而且能拉伸陰陽兩面的筋肉。斬手式和托天式則能加強陰面肌肉的量,以補撐抱式陰面量的不足。

(5)站樁應以基本樁訓練為根本,堅持練功的全部過程。功夫的長進取決於樁內在的變化和深入而不是形式,故應每天必練此樁。側身樁開始應以撐抱式(此謂之技擊樁)為主,亦每天必站,而且必須左右兩邊都站,萬勿只站一邊。功深後可改練三體式或勾掛式,可以用此二式代替側式撐抱樁,亦可只站三式中任何一式。大式樁是習者最為忽視的樁法,故大多數習者(包括不少名家)因於此式欠練而使下肢同軀幹脫節,從而嚴重影響了實作的速度和變化,故欲全面掌握拳法,大式樁訓練必不可少。大式以伏虎、三體兩式任何一式均可,但不能如常人擺式即收,應扎紮實實訓練,才能奏效。其它各式體會一下即可,亦可根據習者的不足或實作變化時常犯的錯誤而補練於此有關的樁式,如趙道新先生就在一次實作後,將左臂舉練了三年。

(6)習練任何拳種都可以站樁,也確能收到奇效,只是以套路和習練局部力為目的的拳種則很難把樁的原則加到動作之中,因其訓練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倘若能認識到樁的妙用,可棄舊圖新,從頭練起。而原傳的,以求取和運用整體勁力(可稱整勁、內勁)為目的的拳種完全可以進行站樁訓練,如鶴拳、六合八法拳以及太極、形意等拳種原本就有樁功訓練,因此才產生了金紹峯、吳翼、陳伯英、解鐵夫、方怡中等赫赫名手。祖國武學的真諦是相通的。薌齋先生吸取各派精華而達『大成』之就,那其它優秀拳種何不再學習『大成』精華而更『大成』呢?如果薌拳和其它拳種的武友都打破界千百年的各類新舊門派觀念,這個問題就根本無需饒舌。

基本樁的深入︰待基本樁鍛煉有體會時(其標準因人而異,通常說能自始地掌握並自始至終地保持上文要領,並能精神飽滿地不感覺到疲勞站一小時即可)就應繼續深入。深入的要求是加練側面樁,並且使側面樁符合正面樁的要求(以後所有側面樁的要求均一如正面樁,正面樁逐步深入,側面樁亦應隨之精進,後文不再贅述)。

在進行技擊樁鍛煉的同時,基本樁的內在要求可按階段提高,如薌拳一書中所說的牽掛、爭拉等意念活動都要依次鍛煉自如,技擊樁在同樣依其要領訓練時,要逐步加強臨敵假借的意識訓練。為了加強運動量,可將懷中抱球的意念改為『曲如抱鼓』,在三窩放鬆的前提下使意念中所抱一鼓不落,表情端莊整肅。意念中的鼓應是長鼓,鼓面於下頜相齊,鼓底同雙膝相平。

這裏要糾正一個習者的通病,這就是關於進行意念中的『球』、『鼓』或『大樹』、『脹縮』和『栽拔推拉』等訓練時,不少人只是雙臂動,這就失去了整體訓練的意義。我們應該首先明確,無論是球、鼓或大樹,其形狀都是圓的,脹縮時不可能只是向外或兩側單方向的脹大,我們可觀察一下氣球,其打氣脹大是同時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後等整體所有方向的漲大。所以意念中的球體脹大時,不僅僅是不能使雙手、雙臂處的球面產生『癟』的 現象,而且胸腹、下頜等處的球面也不能發『癟』。正確的練法應該是,在所抱之球脹大時,與之吻合處都相應地『讓位』,這樣就形成了手前繃,肘橫撐,雙臂外撐抱,胸腹同時後讓(背後靠),頜部向上讓位(頭頸上頂),胯橫開,臀下坐,膝前頂……等一動無不動的整體微動(外形未動,整體骨骼筋肉都在同時放長)。『球』縮回時亦應注意只縮小到基本樁的所有要求即可,絕不許將球縮至小於基本樁。脹縮運動和本質變化有三︰一是基本樁隨球面脹大而整體放長,復收回基本樁,此為整體放長;二是整體脹大後復收縮失樁,此為懈,失去彈性;三是只是雙臂或雙手脹縮,而整體未參加運動,此謂局部而動,毫無意義。

脹縮訓練實際是訓練整體的連通鬆緊,故從開始就應明確其目的,其它意念活動亦應如此項訓練,簡而言之是樁在『脹大復樁,復樁脹大』。所以進行開合、扯棉等試力均應保持樁,絕不許出現肘、膝外擺等失樁現象。

 樓主|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18 00:0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述真(武學指要)

大成拳述真(3) 楊鴻塵

第三節 養生樁

若是按約定俗成的習慣,養生樁都是放在諸樁的前面介紹。筆者之所以置於本節,是因為養生樁都是由基本樁演變而來,自感放在基本樁之後小議較為方便。

站樁是我國武學的獨特功法,其是在外形不動的狀態下統一意志、統一動作、統一神意氣力,進行內外同修、養練兼行的科學方法。若鍛煉恆久得法,習者均能收到弱而健、健而壯、壯而強的養生效果。也就是說,在探求武學真諦、逐步深入的同時,也在使養生鍛煉的效果優質遞增。由此而知,基本樁和側式、大式樁都應該是養生樁。健身強體是習拳的基礎和條件之一,克敵制勝則是養生效果的究竟與升華。所以初習站樁者,只要身體健康就可以直接從基本樁入門,而無需去站本節所寫的養生樁。從真正目的而言,現在世傳的書刊中所詳述的養生樁是指病患者和體弱者的鍛煉方法。實踐證明,養生樁確實是簡便易行,不分職業、年齡、性別等條件的收效快捷的功法。

養生樁的姿勢可取基本樁和基本樁的任何一個換式即可。薌齋先生說︰『站樁的作用絕不是在於姿勢繁簡和次序的先後,更不在於所擺的姿勢是否美觀,也不是某個意念活動機械地套在某個姿勢上就能治某種病。而是要通過教功者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況後,把適應其本身姿勢的動靜、虛實、鬆緊和意念活動方法安排得當,從而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感到全身舒適得力、輕鬆愉快,藉以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由於鍛煉的目的和習者的身體狀況不同,養生樁和基本樁的要求也就不同,養生樁的站法也要因人而異,倘若病情嚴重的患者根本無法站立,那就可以從臥式、坐式開始,等到能站立後再以站式鍛煉。一般來說,養生樁的姿勢比基本樁運動量小,意念也輕,其基本姿勢就是基本樁,只是頭可以仰(似枕非枕)、雙肩放鬆、雙肘松垂、雙膝是自然輕鬆地稍彎而不前頂。為了增強療效、建立良性刺激,最好以一個姿勢為主。當然,如果覺得煩累難支,亦可選擇和調換姿勢。如果有了一定基礎,側面樁和大式樁都可以作為鍛煉的姿勢,各種試力和步法也可作為養生樁慢動功鍛煉。

養生樁以意想溫馨舒適的環境及美好的大自然為主。如小橋流水、春風綠柳、蒼松翠柏、鳥語花香、寬闊草原、浩翰大海均可。也可根據病情和季節等進行良性誘導。如炎夏站樁可意想涼風習習,小雨陣陣;高血壓患者在冬季可意想溫水自頭至足緩緩流下等。在此提醒學者朋友,切莫輕信某些大師名家的鬼話,追求什麼氣感和隔牆對練、千裏發氣的離奇異想。請記住薌齋先生的話︰『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在於凝神定念,誘導入靜,所以意念活動的過程,也就是克制雜念、萬念歸一的入靜過程。意念活動的原則、設想的事物情景,應是輕鬆舒適,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情緒的緊張和不愉快。』

對養生樁的原則要求是精神集中,全身放鬆,呼吸自然。站樁時的姿勢能使全身肌肉群處於舒張的輕度緊張狀度。肌肉是有彈性的,處於此種狀態自然會出現輕微的振顫,這種顫動對血管能起一定的按摩作用,既可軟化血管又可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能使毛細血管開放。對照第一章的內容我們就會知道,這對微循環系統的運行有良好的作用,而促進血液循環通暢和微循環系統的運行,正是站樁療法在增強體質方面的作用之一。再有,站樁時全身處於一種相對靜止的平衡穩定狀態,通過意念誘導和精神假借產生條件反射,使習者的精神心理方面和全身肌肉都得到放鬆,處於此種狀態時對高級神經有良好的調整作用,使其興奮但不緊張。根據巴甫洛夫學說,興奮點周圍高級神經中樞處於抑制狀態,逐漸地大腦皮質處於保護性抑制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皮質下植物神經得到釋放,交感神經系統的紊亂逐漸理順,人體的新陳代謝機能旺盛,由植物神經紊亂引起內臟機能失調的一切慢性病症逐漸消失,人體肌肉和內臟器官各種功能處於正常,當然能祛病強身,並由弱變強。隨着功法的深入,強身健體的效用將隨之明顯。

保持愉快的情緒,會使體內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霉和乙 膽鹼,從而使人體各個系統和重要器官,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處於平衡穩定的興奮狀態,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消化能力,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心理影響生理,生理的康泰舒適又能影響心理。站樁鍛煉隨着功力的深化,不但要求人身的自然平衡統一,進而要求習者自身與大自然的平衡統一。這對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都是一種特殊的珍奇營養劑,其給予人的氣質、心理和體質的改善,遠非任何藥物可以比擬。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疾病的產生主要是內、外因和非內、外因所致,而內因居多。致病的內因是『七情所傷』。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必傷心損身,誘發各種疾病。如果人長期處於憤怒、憂愁和痛苦的狀態中,終日積悶憂傷,將會導致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去平衡,影響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產生乏力、記憶力衰退、飲食減少、失眠等症狀;憤怒還可以使體內的腎上腺素、腎素等物質分泌增加,誘發胃病及高血壓等疾病。內分泌的紊亂,還可以使內臟器官失調,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梗塞。長期的精神抑鬱可導致多種癌症。

站樁療法突出了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說,把站樁作為一種手段,通過直接和間接的良性刺激作用於人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的能量庫,依靠病患者自己治癒自身疾病,它完全符合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突出了人體信息系統,既體現了傳統醫學的整體陰陽學說,又兼顧了現代醫學的神經調控學說,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在預防醫學和人體科研領域相結合的一種科學,具有廣闊的前景。

大成拳述真(4) 楊鴻塵

第四節 試力與發力

試力就是試着發力,是在徐徐的慢動中學習、掌握和熟練各種發力的正確的運動軌跡。如果試力的動作能熟練掌握,再質變為瞬間的本能動作就是發力,故試力和發力是因果關係。

【薌拳】一書中所介紹的各種試力,都要細心體會,熟練掌握,發力才能正道是趨。在此僅就試力訓練中經常出現的偏差作一正誤。

1.失整

試力訓練首先應做到︰『上至頭頂,下至肩足,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知道,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人的神經系統下,肌肉收縮作用骨骼的結果,也就是說人的肢體運動都是由人的神經系統調動控制肌肉的舒張和收縮而成。發力的質量是由參與運動的肌肉本身的彈性程決定的。試力是因為我們要尋求和運用的力不是日常生活習慣的局部用力,如果是後天之局部力,就根本無需再試了。試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調動和支配全身的肌肉儘量參與,以至全部參與工作,力爭做到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動全身齊動的整體運動。

現在,不少人在練習試力時並沒有真正做到整體齊動,而僅僅是雙臂,甚至是雙手帶着雙臂和軀幹被動而動。所以初學試力,首先應先站好樁,返視自身各部,待意念中連結各部的橡筋都拉伸妥當後,再進行試力。而在試力的全部動作中,不僅要使各條橡筋始終拉滿,還要使之隨試力的動作而舒張收縮,才能做到意力到致的整體運動,否則,就會因盲目的試力而失整。

運動生理學的常識告訴我們,運動的肢體表現形式都是以骨骼為槓桿,關節為樞紐,肌肉為動力。而任何肢體的運動其表現形式都是肌肉的運動,而肌肉的運動是離不開神經系統支配和引導的。一般人由於後天的習慣,神經系統支配和調節肌纖維的力量比較差,因此其運動多是局部的肌肉運動,力量自然要小得多。試力訓練就是把站樁時的整體內在運動加以延伸放大的變化,以求調動和協調更多肌肉,乃至全身的肌肉都參與工作。這樣,勢必因與舊的用力習慣不同而產生失誤或困難,故試力只能在緩慢的動作中逐漸加深體認,並及時糾正錯誤,才能逐漸熟練。由於任何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條件反射的形成,所以試力必須先放棄和糾正日常的局部用力定型,才能『換勁』,進而不斷強化新的正確的條件反射,加快正確發力技能的形成,從而形成牢固的整體運動定型,才能在日後的激烈對搞的拼搏中隨機運用。這就要求在試力訓練時必須先要做到要領的正確,切莫貪多圖快,漫不經心,尤其要克服舊的習慣動作,使每一個動作具備四面八方的平衡與對偶的渾元之勢,並進而使其強化和鞏固。

2.頭部未領

各項訓練的動作都必須是以頭領身體去作,此即薌齋先生所說的『頭有統率全身之意』。所以無論試力發力,正確的要領是以頭部帶動整體而動,除用頭部牽動軀幹外,四肢的動作也應如此。如雙臂的動作就應該意想用嘴叨住兩根細繩,繩的另一端繫於手腕部,術語謂之『叨手』。所有的動作都是由口叨着意念中的兩根細繩帶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拳自口中發』,頭領而不失整。

3.違背三大法則

在所有的功法訓練中都要時時遵循『形不破體,意不露形,力不出尖』這三大基本法則,也就是說試力必須是樁的變化運動,稍有失樁現象即會違背此三項法則。換句話說︰只要保持了樁的要求,做動作就不會違背三項法則,而違背了這三項法則,試力動作就不可能正確。

三項法則雖專有所指,但基本上是互為聯繫、制約和貫通的,所以不能分開來談。在此,需要着重強調一下力出尖的錯誤。力出尖是指力有方向,而只要有方向就會出現習拳大忌——絕對力和片面力,這就必然是同時犯了意露形和形破體的毛病。犯有這一通病的主要原因是心存『打人』和『夠人』的欲望。武學上乘實作法要的最重要一條是『不管對方中不中,只管自己正不正』。渾元力的施發絕對不許心存妄念和招法,而是隨機隨勢的應感而發,而所發之力變是以自身為中心的圓面積的爆發,而不是打某一點、夠某一部位,也就是樁的驟然鬆緊。

違背三法則的通病主要有以下幾種現象︰

(1)膝開肩聳︰在試力過程中,尤其是運用『勾』的意念時,雙膝向兩側移位,正面開合試力的訓練尤為明顯,同時有雙肩部上聳的現象,這是意露形、形破體的嚴懲錯誤表現。

(2)直出直回︰正確試力的雙肘動作不僅僅是橫撐,在保持橫向力的同時,還應隨着雙臂的動作緩緩擰流。若按流行功法的習慣動作,雙手前指運動時都是以手心向下的形式進行,待到這個動作完成時再停止雙臂的運動,將雙手手心翻轉,至手心相對(托嬰樁)時,雙臂再往回。以這個姿式回勾,雙手勾掛至將要貼身之際又停下,由雙掌心相對又翻成掌心向下後,再繼續周而復始地去做。這樣的方法流傳較廣,是典型的違背三個法則的體現。這種試力動作是外形破體的、絕對前去後回的片面力練習,勢必會造成斷勁現象 。試力動作雖說有『勾掛』、『勾挫』的意念和力量存在於動作之中,但任何動作的外形是看不出來這些意念的。而試力(包括發力)動作必須是渾元力的整體動作,在運動時蘊含着多種勁力,並且在勾、挫的同時能隨意發出各種方向和形式的勁力,這才是試力的要旨所在。況且手掌的變化亦不能有停頓和露形,應該是整體帶動下的雙肘撐擰翻滾變化。即不是手帶動小臂變化,而是雙肘撐擰翻滾帶動着雙臂和雙手手心方向的變化,這樣才能使試力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

(3)雙手出尖︰雙手破體和出尖的原因大多是以上通病所致,所以不能單項糾正,要同前面提的各面不足整體解決。在此要提示的是︰當意力前指時,雙手試力的動作不許超出腳尖,如果具備較大的拉伸量,可以使肘及身體各部在空間『爭』出位置。

(4)肘拉手拽︰這個錯誤也是心存單純向回的絕對力造成的。請犯有這種錯誤者注意︰在以勾掛曆意念進行試力練習時,切不可失去渾元力的蓄漲欲發的整體間架,雙肘不是回拉而是橫向撐擰,雙手意力則一直指向前方。糾正這個錯誤,在外形上前輩們曾留下了標準,這就是雙肘的位置在意力勾掛橫撐時不許超出雙肩的橫向延伸線。

4.單操手

現在有很多青少年習武者忽視站樁和試力的訓練,把單操和步法當做重點的訓練內容而本末倒置。當然,這樣苦練的確能速成,如果以單操加步法,戴上護具或拳套苦練,實作時再以敢打必勝的無畏氣勢當先,亦勝招法套路百倍,但這種練法卻無法使習者成為高手、妙手。所以步入拳學正軌的途徑必須以站樁為基礎。單操訓練的外形雖有掌和拳的區別,但內在要領是相同的。所以,所有單操訓練必須是試力的動作,尤其是腿法訓練,其外形雖然只有簡單的幾種,似不如某些拳種複雜花哨,但內在要求卻高難得多,亦需整體而動。任何一種腿法都不許是絕對的片面力,同時要求起腿時能隨機隨勢地『變向』,原傳稱為『渾元腿』。

單操訓練中易犯的通病主要有兩點︰

(1)脊柱失正︰脊柱中正是整體要領的核心,任何動作的失正都是不正確的。造成失正的原因是肩胯在運動中失去了平行四邊形的要求。換句話說,如果每個動作都能保持肩胯這個平行四邊形,就能基本上保持中正。在此以常見的正面圈拳(又稱圈錘)的單操為例︰

正確的圈錘單操是以平抱樁撐抱蓄勢後的整體瞬間合抱(栽錘原則相同,只是中途突然變為向下),為了明確顯示,特以分水樁起式。練法是以頭領身(意念中用嘴叨住右手)向左轉體,雙臂向自身中線合抱,掄揮至自身中線時,左手正好護住自身頭部,右手向前圈擊。而後再以上述方法作左手圈擊的動作,左右輪着進行。

圈錘單操的動作應該是軀幹帶動四肢運動,雙肩和雙膝必須同時隨脊柱的轉動而齊動,才能保持平行四邊形而不失正。但是,大多數習者只是雙肩部扭轉,胯部未動或被動地隨着動,這就勢必造成失正。希對照圈錘單操舉一反三,糾正圈錘和其它單操中的失正動作。

脊柱失正的另一個原因是曲解二爭力。二爭力是指兩個方向相爭的發力,也是最基本的發力。初學發力,一般先從雙手之間的互爭開始,而後逐漸上升為全身各部的整體互爭。故雙手互爭只是整體爭發之局部。若是只以雙手互爭的方法訓練,單操就會失正,這是因為雙手互爭只能帶動肩部隨之而動,形不成雙肩同雙胯之間的主要爭力,在此,以三體式直拳單操為例︰正確的直拳單操訓練應該是側身樁變面的渾元整體互爭。整體各骨關節和筋肉同時向各自的發力方向齊爭(內中已拉開了量)。注意這種發力形式正好是前手出擊,後手防護頭部。爭力時拉出的量亦突然彈縮而回,此謂合力,如果繼續變而成為拗步直拳,就需雙肩膀雙胯的斜向互爭,整體齊動,變為拗步直拳。

2)失中︰

失中指試發時雙手失去中線。由於樁的科學要領,所有試力單操和發力的動作必定會造成雙手的互為攻防間架,所以說造成失中的原因大多是動作不符合樁和試、發力原則所致。如橫拳的單操訓練,正確的練法是意力橫,身體變面,橫力所發是身體同前鋒手的橫側爭發,外形見不到手有橫的動作,術語有『橫不見橫』之說。如果只作成前後手之爭,就會使頭部暴露給對方而失中,其它單操亦是如此。另外 ,單操和試發力如果不是整體齊動,而只是雙手的揮舞,還易造成攻擊的一手超過自身的中線,也是失中。如圈錘的攻擊手如不注意就極易『掄』得超過自身中線。炮拳和崩拳等到單操在訓練時的雙手方向都應該打在意念中敵人的頭部(即打一個點),切莫東打一下,西打一下,造成失中。

老傳的單操,如栽拳和崩拳,因傳統功法的雙手位置大多偏低,步型也偏低,在單操訓練時就形成了雙手處於中平架的習慣。這種間架已不符合現代的搏擊術。故在訓練崩拳和栽拳之類單操時,前面的一手應從中平架抬到齊眉的樁形,時時不離自身頭部,後手則可以以中平式從腰側前擊或從高處突然傾斜重栽至中平部位。如果仍然以中平式雙臂輪番攻擊。頭部必失去防護,這樣中未失中,卻很危險。大成拳核心功法功力訓練——形動求整實體技擊之動態以速動為準則,而速動之根本全賴下肢的空間位移,位移的絕對動態最易產生重心的失衡,而失衡狀態則是技擊運動中的最大障礙,所以如何在極速的動態中保證身體的平衡狀態以及在勸態中保證相應的平衡均整性的發力就成為名家拳派研討的重點。大成拳以樁法求整調節人體功能的均衡,而步法的訓練就是以靜態的平衡向動態平衡的發展最關鍵的功法。這種動態形式上極其簡單,但若從整體原則的角度出發則又極其深奧複雜,而且一切步法具體應用均從磨擦步變化而得,故統稱為磨擦換步。

首先以技擊樁步型站立,虛靈頂頸,步成三七,雙掌自然分開,手心空涵,成扶按式置於身體兩側,目的是保持重心的平衡,然後以頭部上領牽動軀幹把胯關節抽起,由於肢關節的上提後腳就會被帶離地面,此狀態的拔起後腳如整個腳掌趟入稀泥被緩緩拔出,又不能使鞋被粘掉,故足腕兜起,由於一隻腳已處在懸空狀態,這時重心完全放在另一支撐腳腿上,故在拔起後腳時首先把重心變為前七後三,然後胯催動後腳向前徐徐搓動,以體會下肢與空氣的磨擦阻力,膝蓋彎曲前頂與足腕為先鋒克服空氣的阻力,腳掌似踩一圓木棍向前緩緩流動,力宜平衡,不能斷勁,待後腳運動至前腳踝骨位置時,前膝與後膝內側要輕輕地磨擦而過,這時後腳從前腳之半個腳面而過,變為前腳繼續劃弧形而進,待至丁八步距離的時候緩緩用前腳掌先着地。然後緩緩踩實,這時軀幹的上下拉伸恢復自然狀態。隨之膝前頂反重心再變為前七後三。繼之再以頭領身,以身帶胯,把另一足提起,向前做擦膝磨脛的弧線運動,如此地後步做前步子前步。再以前步做後步之前步。習者注意目光始終注意一個方向,不可東張西肓,雙手在運動中根據身形的起落,相應的提按,如同掌在浮萍中,以配合下肢的空氣阻力。

 樓主|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18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述真(武學指要)

磨擦步的關鍵胯走半圓,從步子的起點一直到步子的落點,這個運動的路線是個半圓的軌跡。因為在我起腿行進步時,對方很可能會阻止我與之縮短相對的距離,用腳踢擊、蹬、踹我迎面骨。我如果是直線行步則正與對方發力之腳形成二力相撞,為其所傷。再有直線的行走,我自身的襠口因防護性差極易為對方所乘,所以在步法行進中以胯為軸帶動腳掌做弧形半圓運動。試看當我後腿與前腿相互重合之際有雙膝、雙踝互擦的動作,這時從後腿與前腿的相互接觸時就把襠部藏在了雙胯之間被胯根夾住,而繼續向前行進中我仍以前膝為防護先鋒做護襠的弧形環繞式行步,這樣不但可以加大襠部的嚴密防護,而且還可以避開對方的突然踢擊。

通過胯走半圓,落步弧形的運動訓練,我們要養成不管對方是否用足踢擊,我均以此種步態向對方接近,因為真正的實踐是難以捉摸的、變化無常的,如果等你發現對方的踢擊再去走磨擦步,恐怕已經遭到對方的擊打,即使憑藉僥倖的閃躲避開了對方的進攻,也會因意識上的防護而失去了進攻的機會。尤其精神是已被對方的拳腳捆得五花大綁,只能採取絕對性的逃避式防守,而在進攻中防守,在防中主動進攻的教義將會失去真正的內涵,所以奉勸學者必須在樸實無華的磨擦步中下一番功夫。西洋拳擊中的滑步看起來就是蹦蹦跳跳,但真正實踐起來,前後左右的移動非常靈活,這同樣是步無足位的具體體現。磨擦步的要點是起如擔擔,動如槐蟲,形若趟泥,如履薄冰。所謂起如擔擔就是利用整體的原則以頭領身,以身帶胯,以胯提膝,以膝兜足的上下一體的運動方式。形若挑夫擔擔,以頸椎上拔,雙肩下沉的矛盾支點來減輕擔子對身體及下肢造成的重壓,身形上拔以減輕身體對下肢的壓力,使雙足的承載功能改變為相應的起動功能,由於身形的上拔,下肢的運動就會十分輕鬆,利於搏鬥中的快速反變反應。動如槐蟲是我們的先哲通過對自然界生物的動態形式的細微觀察應用中拳學領域中的運動方法是蠕動脊椎。大家可以觀察槐蟲的運動動作,其行走時身軀先躬起位移,然後再下落位移,我們在做磨擦步時首先是用脊柱上拔,把身體乃至腳掌都領起來運動,然後在下落時利用脊柱的壓縮把腳掌放在相應的位置上,故起落的轉移形態是脊柱的拉伸收縮式的蠕動法則。形若趟泥是起落運動空間的下肢感應,這種感應就是下肢的單重現象,就是下肢不均衡失重的狀態,但空間的位移又不可能讓腳離開地面;。故薌齋先生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把此位移行走的過程中加入了在泥塘行走的意感,即每一細小運動都使外界的阻力與之呼應,而行之欲速則不達,外界之阻力大,自身向前運動的意識越強烈,這樣腳的敏銳感應才能產生觸覺的靈敏性,即阻力可能大,可能小,我須見機而調整。如履薄冰是在腳掌下落時的動作形態,即落步時就是意感十分機敏的狀態,好象踩在剛凍結的冰面上,如果冒然下落,就會把冰踩破。故在下落時必須是把重心逐漸壓在下落之腳上,一旦薄冰承受不住我的重量就會破裂,而我必須在破裂之前迅速把腳提起變換相應的位置,這在實占格鬥中十分重要,即以高度的警覺性和洞察力來針對對手的具體變化採取慶變的能力。如果一下把重心全踩過去,那麼這種腳就就成了承載功能而不是起動功能。根本無法再進行變化,故如履薄冰之意非提重心的緩緩而動轉,實為格鬥中變換步法、身法的知覺能力。

磨擦步試力運動可演化出幾種相應的腿法技術,大成拳之腿之法不是單向腿擊發力,而是在步法的行走中通過相應的空間位置使腳尚未接觸地面對對方下肢形成的接觸。這時如果不採取一定的下肢發力,我的腳就無法與地面產生接觸而處在較長時間的失衡狀態,故腿法是具體化的磨擦步在應敵狀態中形成的發力技術。

一、縱膝撞腿︰在行走磨擦步的運動過程中,後腳經前腳的內踝關節向前伸出的一霎那,突然把身體從中正的正直狀態變為向前的斜面,同時把下肢的膝蓋向前向上提起,由於此時是一個失重狀態,身體與膝蓋抱歉會術能地向前衝擊,這樣就形成了頭欲撞人、膝欲欺人的發力狀態。事實上,向前縱膝的原因並非是有意用膝蓋去擊打對方的襠部,但由於向前的運動狀態如果對方無法閃避就會被彩蓋撞倒,由於身體的慣性就會自然地下落形成磨擦步的落式。針對格鬥中的各種情況,縱膝可根據自身的條件調整其撞力的角度,如果提膝較高會撞在對方的襠腹,如果較低則會撞在膝胯部位。

二、點踢踩腿︰在行走磨擦步的運動過程中,後腳從前腳的內踝關節向前伸出之際,利用胯關節把腳彈射出去,直踢對方的迎面骨。注意發力時要有彈性,一動即出,一出即收,如沾熱鐵,以得於再次發力。腿是特殊形式,格鬥中是以手為主動進攻的技術,應用腿法必須要有上肢的主動配合才易奏效,即所謂『明拳暗腿』。單純的腿技雖然也極具有威力,但有兩個缺點,即動作的預兆大,易被對方躲過和一次性發力的無法連點的弊端。大成拳從『手足齊到方為真』的法則印證出腿和步不能分開,手和腿也不能分開。腿法是在不法進行中的發力軌跡,步法是手法擊打空間的手臂延長。故而踩勁是在點踢中勢後的身體前沖狀態下順着對方的迎面滑弧線。正踩對方的腳面形成蹉射的發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對方後撤。

三、跺子腿︰跺子腿是在行走磨擦步即將終了時利用身體的縱軸擰旋把腳變成橫展跺出,此腿法的發力軌跡與上肢的栽錘相似,為向斜下方的斜發力,它不但在主動進攻中橫跺對方的迎面骨及膝蓋等部位,在被動的狀態下還可以利用此腿法阻擊,攔截對方的進攻性腿法和步法,使對方手支腳不到處於失重狀態。跺子腿可分為正步和拗步為腳掌內沿發力同其它腿法一樣,跺子腳的原則是『抬腿不過臍』。不追求高腿發力,而是在步行進中利用胯關節的軸向轉動使腳掌形態發生變化,其發力的原則是以身體的縱軸至爭。

綜合性的試力是上肢與下肢齊動的動作組合,為了培養技擊狀態中良好的運動習慣,在各種試力中就必須加入磨擦步的鍛煉,這樣通過下肢的左右互換,上肢試力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變化,即︰上踢出去的距離要以不超過技擊樁步距為準,同時注意腿法是一種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的動態位移採取均整之法。在此僅以鈎銼試力為例進行闡述。從前三後七的狀態開始,以及小臂的內螺旋滾動的脊柱的上拔為動力,把腳帶動而起,使上肢變成掌心向下,下肢是一腿負擔體重,另一腿在胯的磨轉中停留在膝、踝相互接觸的磨擦狀態。然後繼續運動抬起的腿向前方劃弧落至丁八步狀態,把重心逐漸地傳導上去,這時上肢的運動應合下肢重心的傳導而緩緩以外螺旋滾動推出,重心達到前七後三之際,再由小臂內螺旋把另一腳帶起向前運動,如此反覆交替練習。

活步試力的重點是體會身體在間架均整的基礎上的重心交換。在反反覆覆的轉換過程中,由於空間運動位移的客觀現實,我們在運動中要想隨時保持這促均衡的狀態就非常困難。尤其是上肢的撐抱三七與下肢的前後三七轉換中是否達到同步。故而活步發力是否達到動態平衡抱歉由活步試力體現出來。活步試力訓練中必須利用精神的高度集中和強烈真實的意感細緻入微地體會每一動的感覺才能達到與自然界的阻力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人在動態中所感受到的阻力磨擦一定要大於站樁中的感受,所以人體在試力中又容易體會身體與空氣產生的磨擦阻力。空氣雖是無形的,但我們就生存在其中,被其所包圍。它充斥着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它充斥着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但是我們卻不能讓每一個細胞都感知它的存在。

儘管我們的眼楮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但神經可以感覺到,皮膚可感應出來。所以利用神經敏銳洞察力指揮我們的皮膚,在形體動態中與空所發生感應,如果這種感應獲得成功,我們就會有『毛髮根根暖風搖』的感應,如果這種感覺,骨骼、毛髮之支撐道放、爭效互為,鬆緊交錯的整體勁力就會更加飽滿,審經作用於肢體,肢體表現神經的相互矛盾又各諧為一。

精神的力量是無限的,但是根據科學測試分析,人體、骨骼、骨肉的承愛外力達25噸左右,由此,如何激發肌體的力量成為現代科學及未來科學的熱門課題。而精神的深入刺激將會對肢體的和諧調整動態爆發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大成拳修煉法則就是利用精神的抽象假借來具體肌體的巨大的發力。因此當夥伴成為具體的外界壓力向我間架旋以推、拉、壓、挑、撞時,我們可以認為這種力是空氣的阻力加大,於是在神經交感器的指揮下相應加強了抵抗功能。關鍵在於這種阻力的接觸是時有時無的,我如何通過這種觸覺的變化使身體與之產生相應的鬆緊,故『點力』的產生可具體到實戰中的觸覺反應,活步試力的訓練是在保持自身平衡狀態下一旦與外界阻力發生了不平衡之後的具體形變。如雙臂的撐擰是針對阻力的大小發生的形變,下肢的位移則是上肢還無法均衡之際發生的下肢形變。這種形變的調整能使整體力獲得運動,而相應的技術則是形態轉變下的角度、方法的取捨,故薌齋先生雲︰『一以觸覺立即緊張,炸力發出意不亡』的本能狀態。

大式磨擦步是針對下肢的胯關節活動量和腿法擊打的力度及範圍設立的試力功漢。前面所述的磨擦步運動軌跡為半圓,而大磨擦步的運動軌跡是跨走一個圓形,這種訓練的要求十分嚴格,尤其是對負重腿的支撐平衡性能要求很高。此度力的運動方法為以技擊樁站立,用頸椎把胯帶起提膝至臍部,然後擦膝磨脛弧線而出使提起之腿先做前蹬動作,繼而向外側劃一大圓成掃腿動作至體後再回收至提膝動作,如此反覆練習。即胯關節的順時針和逆時針的360度旋轉。

大式磨擦步中,我們可相應演化出空襠腿和蛇形腿。穿襠腿是在磨擦步前蹬之際的突然順胯動作,主攻人體的襠部和腹部。腿法之發力是步法運動的一種形式,其具體要領以形曲力直為主,要求腿不許伸直,下一步肢與軀幹形成反用力,路線走弧形,發之即收。

蛇形腿是在大磨擦步試力時橫向掃腿的變化加速,主攻人體側面腰胯部位,其內容含是胯關節的螺旋催勁,如上肢的削掌發力。

從磨擦步的變化中又可以演變出三角步、蛇形步和雞形步,三角步是以磨擦步為基礎加上了橫步的閃讓,初習時即可以技擊樁間架抱下,下肢丁八步前三後七站立,後胯下沉壓縮催動後足蹬地,利用後足之反彈效果催動前足斜向45度行進一步,當前足在重心踏實之際,後足迅速跟進置於前足內側形成擦膝磨脛,然後再變為前足斜向45度行進。如此反覆交替運動。三角步法相對磨擦步的外形要小,故行動起來極為迅速,尤其是虛點之步在變為前腳時是射出去的,而射出去的腳掌與地面產生的滑動磨擦力正是身體的前撞。在實戰中三角形的應用最廣。

無論是前進、後退、橫走、豎撞均為以頭領身,以身帶胯、以胯提膝、以膝兜足。三角步法有原地三角步和活三角步之分,原地三角步所走的路線是橫走——斜進——斜退——橫走——斜進的三角形,故稱原地三角步。活三角步是在斜進中即產生橫向位移,左右互換、閃讓而進。蛇形步是在活三角步的基礎上在橫閃斜進中突加墊步,在身法帶動下蜿蜒曲折而進,路線成S形狀。

雞形步是原傳的核心步法,習時以技擊樁撐抱站立,下肢前三後七,身體以腰胯催動後足蹬地,形成反彈而使前足射出一步,待前足重心剛剛穩定,後足自然跟進呈足跟微起狀態,然後再蹬後足催動前足行進,此步法類似拳擊中的前滑步,但沒有跳躍。其力源全憑右腳蹬,以此來催動整體前撞,前足行進應先膝頂、待重心不穩之際再把前足催出。習此步法切忌不可先邁前足,因為前足若先進,後足則是被動跟進,這樣不但影響速度,而且失去了整體的同步運動,所以後足蹬地之際正是後胯壓縮震顫起動之時,藉助與地面的磨擦和反彈會把身體悠出去。

大成拳步法的訓練應處處現軀幹的主動性、軀幹的方向、角度的改變是身法的移動。下肢的位移,只有身無足式,才能步無足位,也只有身法極速,才能使步法迅速。各種步法掌握之後應融匯貫通,組合而練,實作之際才能變化迅速,同時各種步法的設立均為不同情況下的需要,故實搏無須考慮應用何種步法,只要不失基本原則,即可任意交換,到廝打時忘了拳法的教義至深,步法亦同理可尋,關鍵在於能否把平時訓練的最佳狀態應用於實踐中去。

 樓主|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18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述真(武學指要)

大成拳述真(6) 楊鴻塵

第五節 推手

推手的目的是訓練和掌握在實作時與對手接觸瞬間的聽勁功夫和控制打擊對手的能力。推手的實質是放慢的實作訓練,這就要求我們在推手中必須把所練的基本功法運用和發揮出來,如果推手中的攻防和基本功法脫節,那推手訓練就不如取消。

進行推手訓練應首先明確推手的目的和意義,大家都知道姚宗勛先生有句言︰『練拳首先要從拳頭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在實際運用中,無論頭、手、身、足、肘、膝、胯任何部位都可以成為打擊的武器。』同樣,我們練習推手,也必須從『手』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實作拳法的推手訓練,不僅是應做到周身各部協調一致處處能化能發,而且還必須做到是樁在運動、變化和運用。這就要求練習時不能只在原地不動地打掄和推『手』,而是要通過這項訓練把掌握的站樁、試力和步法等功夫發揮出來。如果前面訓練的各項基本功在緩慢的攻防中使用不上,那實作時恐怕更難奏效,如果推手訓練時所用的不是前面所訓練的基本功,那麼即使把對手推倒也毫無意義,至於推手不許動步和已被對方按住中線時還輕鬆自如地扭腰化解等形式的推手,是與以實作為目的推手有着本質區別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技南術是不許動步和打到鼻子上還可以揉化的。所以說,推手的要領全部是實作的要領,而非手推手的遊戲。下面,就根據推手的真正目的來糾正幾個通病。

1、盲目打掄

推手的運動形式表面上是雙方搭接手的互相纏繞,推拉進退,初學者在掌握了這種外形運動的方式後,就要以臨戰的意識訓練,首先要求自身整體全部處於弓統拉滿的蓄力狀態,得機即發。但很多人的推手動作都是為推『手』而畫圈,精神散亂,漫不經心而盲目打掄,這樣練習實難深入。

我們練習推手,必須知道為什麼打掄和怎樣正確地纏繞。推手中的四臂纏繞不是較勁和找機會推人,其形式形成的原因是雙方守中用中的結果。如甲方以意力進攻乙方,乙方揉化防護,在守中的同時以意力反攻中的中線,同樣,甲廣大守中時復攻乙的中線,這樣纏繞的實質是雙方攻守互為、攻守合一的特殊戰鬥形勢。這樣的攻防才能使此項訓練全神貫注,步入正軌。

2、用非所練

推手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雙人試力,就是由個人單練上升為雙人互練,而訓練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實作中檢驗和糾正自己單練時的不足和錯誤,以利於更正確深入地練功,但許多人卻忽視了這個目的,在推手時只是硬頂蠻抗或消極撥拉而使拙力重犯。

在此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3、甲乙互推,甲得機得點,正確的動作應該是,甲立即整體前撞,以發力要領將乙抖放而出。這就是動作正確和得到運用鞏固的體現。但有的人卻雙手齊出,以大弓步失重式拙力去推乙方,而乙方也不按要領閃化還擊,卻』硬挺』不退,這種常見的錯誤,即使甲方推出乙方幾步,或乙方能將甲方頂住也完全違背了推手目的。

4、甲乙互推,乙方發力,甲方側化,乙方向側方失去重心,正確的要領是甲方應上步橫向發力,以斜取正或借勢偏掛,則乙方必偏向前撲。

但不少人卻使』順手牽羊』之類招法,兩手抓住乙臂拖拉,而乙方也不穩住重心或借勢側攔,反而全力後坐賴着不前去。這種死拉活拽和實作根本不沾邊,而藉機耍賴後更不是推手。

5、甲乙纏繞時乙從下方向甲發力,正確的作法是,甲方或偏閃而進或空點進擊,也可順勢點緊,將乙驚起後,猝然撤步發力,將乙向側後掛跌。常見一些人在推手時,當對方從臂下發力時卻不掛不偏,不閃不施,卻用體重死死壓住對手發力之臂對方亦不空點或偏點,卻用全身拙力向上硬抬,這種雙方『較勁』的推手更是用非所練。

以上僅是舉例,推手中類似『用非所練』的錯誤還很多,如果不及時糾正,則會使練用脫節,形不成正確的動作定型。糾正的方法是要認識到這些錯誤之法不僅根本不能用於實作,而且會嚴重影響『換勁兒』和一觸即發的渾元力。如果不在推手訓練中及時糾正錯誤,加強基本功的訓練,那就會步入歧途而枉費時日。

在此還需要強調一個問題,推手訓練既然是實作的放慢訓練,在訓練中就一定要有搏鬥意識,發放之力也就不能只是單純的向前或向後的絕對之力,試力訓練中和單操訓練中各種勁力,以及各種步法都要在推手中試着運用,為過渡到實作階段打下牢固的基礎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6、雙方推手,甲臂在乙臂下驚抖,乙按壓足起,甲順勢發鑽拳之力,將乙『打』出。

7、互推時,甲推拉互用,乙從下偏化甲力,甲突發劈拳,將乙『劈擊』倒地。

8、互推時,乙方進步前撞發力,甲前手不讓中線,以三角步側閃進跳,以正取斜,將乙斜着發起。

9、互推時,甲得勢前撞發力,乙向側揉化,將甲攻勢化偏,如果甲用拙力硬抗或高速身形,則會被乙就勢再偏撞失重或失去戰機。但甲就勢均力敵削掌發力,將乙掄削而起。

這幾例推手中的單操和步法應用的特點都是冷、脆、快、狠,但因接觸面積大,所以其效果都是把對手『打』出,但不會使對手受傷。

這樣的機會和單操發力還很多,不再列舉。通過上述幾例,我們應該清楚推手和斷手的最根本異同,這就是推手和斷手都是將整體力作用於對手,斷手是脫點的重擊,推手是觸點的不傷人的斷手。

大成拳述真(七) 楊鴻塵

進退三角步 此步法如果以正面樁訓練,抬左足沿45度,角往自身外側劃步移出,站穩後,右足即平等跟上,落於前足踝關節內側,再以左足為支撐點,繼續進退訓練。在此只圖示側身樁,要領同正面而立相同。

技擊樁站穩後,右足腳尖回勾,平行向左前方進步,至左足踝關節內側時落下,腳跟微起,然後以左足為支點,右足繼續沿45度向自身右外側行進一步,成技擊樁站穩,左足隨即平等跟上,落於右足踝關節內側,再繼續前進或後退。

墊步(以下均以左足在前的丁八式為例)

左足向前進半步,腳掌先着地,剛一着地,還未完全踩實,右足隨即利用後足蹬地及身體催送,迅速前移跟上半步,落地為起式的技擊樁。此為前墊步,依此路線退回為後墊步。此步法練習可以一進一退,也可發連續進退。

槐蟲步 按照墊步的路線訓練,只是左足前進為一大步,後足隨即跟進落於前腳的踝關節內側。此步法練習可以原地一進一退,也可以前進一步再退回原技擊樁,而後再退。如果是連續前進,後足跟進時應使前腳掌着地,以利蹬地催前足再進,退回時為前腳掌着地。此步直線進退訓練為槐蟲步,依此要領進行前後、左右的同時練習為十字步。

平行步 如日常走路一樣緩進,但要放小步距,當前足與後足平行時,不落地繼續前進,但意念中有瞬間的停頓。這人看似平常的步法卻是實戰時接愛對手的常用步法。開始訓練,可使用向敵逼近的意念,待日久功深後,在行進中當雙足平行之際,應無規則地迅速改變步法,向意念中的對手突然發起攻擊。

抽撤步 以一物為目標,左足向身側撤一大步,右足跟一大步。為了加強防守中的反攻意識,也可作如下訓練︰前足後撤一大步,後足隨之橫移一步,前足緊接着經後腳踝關節內側(不許落地)向前方撞出,此步也叫閃讓三角步。

劃步 劃步分順、逆兩種。右腳尖向裏扣步,把重心放在右腿,左腿微抬使腳尖着地,以身帶左腿向左整體旋轉,左腳腳尖隨之擦地掃轉,右腳亦隨着原地同方向轉動。因劃步方向與自身的變換方向一致,所以叫順式劃步。左腳扣步,右腳腳尖掃轉為右式劃步。練習劃步尤重以身帶腿,初練轉動的角度可以小一些,功深後的訓練應該以一物為目標,完成劃步動作後,應該正好是360度轉動,又回得技擊樁。如果此步法訓練熟練自如,劃步時可任意持樁變化角度,實戰時才能根據對手的變化而運用。

順式劃步是劃步方向與自己變換的方向相一致。劃步方向是與身體變換方向相反的訓練為逆式劃步。

圈步 圈步是圍繞對方連續向左或向右的斜前方行進的步法。練習時應以平行步和擺扣步交叉圈行。這是因為一行步圈進是為尋找戰機,而擺扣步的練步則是變向的步法,擺扣的角度可根據對手的方位靈活掌握。而擺扣步的練法是在行進時將前足抬起向內扣半步,後足緊跟着蹬地擺轉,即成以斜取正的蓄勢,也可將後足進至前足踝關節內側,以利隨對方位的不同而撞進。

蛇行步 雙手迎面伸出,交叉護頭,左右疾行為蛇行步。練習此步時要注意不在楊了日常生活中的變向跑或變速跑。其要領仍是以身帶腿。初練為半邊的進進退退,熟練後改為忽左忽右的曲折疾行。 此步的基本練法就是將墊步的外形變小加速,開始可只練左右各進一步,熟練後可以意念中假想敵的變化而隨意變化,左右進步亦不必固定形式和次數,進退和閃進均則假想敵而成。在此僅以進兩步的蛇行步為例。左足向左前方墊進半步,右足緊跟半步,利用足蹬地,再使左足進一步,右足墊進後經左足踝關節內側閃身向右前方變向衝出,左右進退都要練習。

經過上面的幾種基本步法練習後,我們就會明白,步法的變化也同樁的變式一樣,基本要領大同小異,只是外形、方向和角度稍異而已。所以要求大家在練習步法時不要貪多圖快,應以摩擦步的訓練為主,有了基礎後,就會觸類旁通。

各種步法的訓練,開始以撐握基本的方法為主,熟練後就要以敵情觀念把各種步法穿插綜合訓練,以利於實戰的需要。如可意想對手發拳擊來,我迅速橫步,閃開來拳,同時後足經前足踝關節內側射出,左足緊接跟上半步,再使右足橫閃,左足前撞。這就是常用的橫內側擊步。

為了利於步法的變化和發力,在訓練步法時,一般都要在一步射出後,再使後足跟上半步,而且在閃讓或顧發時,先動的一腿可以利用身體的轉動和擺扣改變進攻的方向,以適應對手的變化。如橫閃豎進步的前步可以橫讓豎擊,也可以用擺扣圈擊,還可以起步後轉向擺扣突然回身,後足隨之跟於前足踝關節處向對手中線出擊。如意設一對手迎而擊來,我側身閃讓,同時左足側進一步,右足隨進半步。又意設一對手突然從左後攻擊,我身轉足進,右足向前內扣,左中緊跟經右足踝關節內側向左後方撞出。

以上兩種變化只是舉例而已,任何步法和變化都不是刻板的教條,可以一步多變,亦可互為功用,而實戰進最有效的步法大多是對手逼出來的步法,是原則的本能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