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過節,我們都會收到或者發出一大堆群發簡訊,大家互相祝福,祝對方春節快樂、中秋快樂、端午節快樂、重陽節快樂、聖誕節快樂、情人節快樂 但是很少有人祝清明節快樂。 我過去厭惡群發簡訊,所以在手機上裝了一個簡訊過濾程序,每當收到群發節日祝福的時候,這個程序就會自動回覆:謝謝,祝您清明節快樂!爲此得罪了很多朋友。 在現代中國人心目中,清明節是一個悲傷的節日,這個節日需要上墳掃墓,需要祭奠亡魂,簡直就跟中元節一樣鬼氣森森。但是在宋朝,清明節卻沒有一丁點兒陰鬱之氣,它是那麼歡樂,那麼環保,那麼吸引人。 您要不信,請跟我一起去趟宋朝。 放假 冬至、清明與春節幾乎同等重要 今年清明節,法定假日只有一天,即使加上周六、周日,也只有三天假期而已。宋朝清明節的假期可就長多了。 據大宋風俗寶典【歲時廣記】記載:清明前二日爲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清明節緊挨著寒食節,宋朝放假以寒食節爲中心,寒食之前三天假,寒食過後三天假,加起來竟然七天長假,正兒八經是一個大黃金周。 宋朝每年有三個大黃金周,即元日、冬至、清明,各給假七天。元日就是春節,春節放假七天是可以理解的,冬至和清明幹嗎要放假那麼長時間呢?因爲在宋朝人看來,冬至、清明與春節幾乎同等重要。 拙著【在宋朝過的那些年】詳細考證過宋朝冬至的文化起源:冬至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宋朝人將冬至當成了春節的彩排和預演。春節要守歲、拜年、發壓歲錢,冬至也要守歲、拜年、發壓歲錢,故此冬至假期與春節一模一樣。而清明之所以也放假七天,其實是得益於寒食節。 南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清明節在寒食後,故節物樂事皆爲寒食所延。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爲寒食節,冬至後第一百零八天爲清明節,清明緊隨寒食,故此清明節的假期就跟寒食節連在了一起,兩節相連,剛好七天。 兩宋三百年,清明節並非永遠都是七天長假。宋仁宗在位時,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擔任三司使,相當於財政部長,他認爲每年三大黃金周會耽誤工作,所以向仁宗皇帝建議說:冬至、年節、寒食前後各假七日,廢事頗多,請令後只給五日。(【文昌雜錄】卷1)冬至、春節、清明節各放七天假,耽誤工作太多,不利於爲人民服務,希望以後只放五天假。這一請求當即被仁宗批准,此後直到宋神宗即位,才又恢復了七天長假的老傳統。 祭祖 清明上墳不燒紙 過清明節少不了返鄉掃墓,掃墓時少不了燒化紙錢。筆者老家在河南開封,那裡清明上墳是隆重的,要在墳前擺許多供品,還要磕頭祭拜、燃放鞭炮、燒一堆紙錢。鄉間墳墓稀疏,天廣地闊,鞭炮聲不顯得刺耳,如果是去城郊的公共墓地,鞭炮聲震耳欲聾,火藥味兒鋪天蓋地,紙灰與炮仗齊飛,簡直能把你嗆得喘不過氣來,使本來就糟的空氣品質變得更加糟糕。甚至,筆者還曾見過有不那麼小心的人,祭祖時一不留神引起火災,可謂因小失大。 宋朝人上墳應該沒有這種風險。據北宋莊綽【雞肋編】卷上記載:寒食火禁,盛於河東,而陝右亦不舉爨者三日。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山西與陝西極重寒食,從寒食到清明,連續三天不能動火,人們只吃冷食,清明上墳也不燒紙,只把一串串紙錢掛到墳墓旁邊的樹上就行了。 美食 嘴饞的人都等著寒食節 寒食節不能動火做飯,只吃冷食,聽起來似乎很慘,其實不然。按宋朝習俗,冬至後第一百零三天爲炊熟日,這天要像準備年夜飯一樣煎炒烹炸,提前備下大量美食,留著過寒食與清明的時候享用。 都有哪些美食呢? 首先是寒具,也就是油炸的麻花和饊子之類。油炸食品耐存放,吃的時候也不用加熱,所以成了寒食節的必備食品。 其次是焦飠追,也是油炸食品,但其形狀頗像糖葫蘆,是用糯米粉、麵粉和麥芽糖團成的小圓球,過油炸熟,用竹籤子串起來。 再其次是子推與棗飠固,兩樣都是蒸製的面點。子推是將麵團捏成燕子的形狀,然後蒸熟,清明節當天可用柳枝串起來,掛在門楣上,據說是用來紀念春秋時期那位被晉文公燒死的名士介子推。棗飠固也是麵食,過去研究宋朝民俗的學者總是把它跟子推混淆,誤以爲棗飠固就是在面燕上面按兩顆紅棗,其實棗飠固是紅棗饅頭,跟燕子的造型毫無關係。【歲時廣記】卷15轉引【藝苑雌黃】載:以面爲蒸餅樣,圍棗附之,名曰棗飠固。將發麵做成饅頭(宋時的蒸餅和炊餅皆爲饅頭),鑲嵌紅棗,這就是棗飠固。 最後是餳糖韻果。餳糖即麥芽糖,韻果即戲劇糖果。用麥芽糖做成戲劇里的人物造型,又好吃又好玩,這應該是宋朝小朋友過清明節時的最愛。 【新編醉翁談錄】卷3【京城風俗記】載有北宋民諺:饞婦思寒食,懶婦思正月。正月里不興動針線,可以休息一整月,所以懶惰的主婦都想過正月;寒食節雖然不能動火煮飯,但是早早地就備好了各種美食,所以饞嘴的女生都想過寒食。 遊戲 祭祀之後郊遊踏青 清明節風和日麗,春風和煦,是郊遊踏青的好機會。宋人清明上墳,祭祀之後,男人們就在墳前散福:將貢品撤下,就地消滅,大家席地而坐,在墳前推杯換盞,大吃大喝。女人呢?則三三兩兩散入阡陌,摘柳枝編桂冠,采野菜鬥百草,偷眼看看遠處的帥哥,心裡春光無限。 小孩子最喜歡清明節,因爲那天可以買到好多平日見不到的玩具,例如花球棒、小鞦韆、小車兒、山亭兒花球棒是打高爾夫球用的球桿。宋朝已有高爾夫運動,時稱捶丸,遊戲規則跟現代高爾夫球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對球場的要求極低,完全不需要昂貴草皮,兩個小孩在泥地上挖幾個球洞就可以比賽。小鞦韆是袖珍型的鞦韆架,巴掌大小,上面還有一個裙裾飄飄的小木偶,用手一推,小木偶晃晃悠悠蕩起來。小車兒是袖珍型的小馬車,也用木頭刻成,車篷用柳葉編織,輪子可以轉動,就跟現在的汽車模型似的。山亭兒則是袖珍型的花園別墅:用陶瓷或木頭製作一整套亭台樓閣,讓孩子自由擺放,組成兩進大院或者東西跨院。 宋朝皇帝在清明節那天還有分賜新火的習慣,即讓太監鑽木取火,用鑽出的火來引燃木炭,再將木炭分賜給皇親國戚和文武大員。據【新編醉翁談錄】記載,清明節那天早上,皇帝把曬乾的榆木分發給一群小太監,讓他們比賽鑽火,誰最先鑽出火來,誰就能得到獎品:賜絹三匹、金碗一口(重賞三匹絲綢和一隻用純金打造的金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