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清明節,炎黃子孫們又面臨一個難題應該去哪裏祭拜黃帝和炎帝。 中古以後陝西黃帝陵基本上已得到官方認可,作為官方祭拜的場所,而該在何處祭祀炎帝則仍然接近於公案,各方爭執不休。 或許有一個更加本質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炎黃子孫到底包括哪些人?誰擁有祭拜炎帝和黃帝的資格? 表面上看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漢族人和部分南方少數民族才會把自己說成炎黃子孫。然而歷史上,炎黃子孫的範圍遠遠不止這些,不少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出於種種原因也會被認定為炎帝或者黃帝的後代,成為非典型炎黃子孫。
誰是炎黃子孫 歷史上少數民族如何認同華夏
陝西黃帝陵年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祭黃儀式 顧頡剛曾經有一句名言: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先秦時代,華夏人自己都尚未形成穩固的炎黃子孫信仰,外夷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很快,外族就會成為華夏祖先的後代了。 夏后氏的後代 在【史記】中,匈奴成為夏后氏的後代。【匈奴列傳】頭一句話就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而在幾千裏外的江南地區,各路越人也是夏後的後裔,【越王句踐世家】中即有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的記載。 所謂夏后氏又是何等神聖? 上古後期到近現代,後一般作為皇室配偶的意思出現,如皇后、太后、王后等。但在上古早期,後則並非此意。 【史記】中的【夏本紀】雖有夏後的說法,但具體的夏朝君主稱為帝,有帝啟、帝相、帝槐、帝芒、帝皋之類。然而,在上古奇書【竹書紀年】中,這些君主則為後啟、後相、後芬、後荒、後昊、後泄、後發、後桀。然而恐怕這些都不如傳說中射日的后羿具備知名度。
誰是炎黃子孫 歷史上少數民族如何認同華夏
射日的后羿是中國最有名的傳說人物之一,但在歷史上卻大概是個亂臣賊子 這些夏朝後均為男性,要麼是夏朝的君主,要麼是如后羿這樣一度成功的篡位者。說明後在當時並非是君主的配偶,而就是指君主自己。 上古漢語中後的讀音是goo,而漢語的親屬藏語中則有Hgo一詞,意思為首領,很有可能和上古時期的後為同源詞。同樣,羌人的首領稱為豪,也可能和後有關。 這樣,從漠北的匈奴到江南的百越,都成了夏朝的後代。同時,由於夏朝開國君主為夏禹,夏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則是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正是黃帝。夏禹是黃帝的玄孫。既然匈奴和百越都是夏后氏的後裔,那麼自然他們也是黃帝的子孫。 只是這兩個黃帝兒子是華夏人的自說自話,被成為炎黃子孫的人群未必認可。匈奴自身沒有留下什麼像樣的文字記錄,他們對自己成為黃帝子孫作何感想已經無從知曉。而在越人的【越絕書】中則說昔者,越之先君無餘,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顯然越人對自己是夏后氏後裔的說法不算感冒。而既然夏禹時代越人始祖無餘就已被封,自然不可能是少康的庶子了。 天下處處炎黃子孫 不過進入中古時期,炎黃子孫的身份明顯吃香了很多。 經過三國到南北朝的混亂,中國北方充斥着各種各樣的北族,史稱五胡亂華。北族的武力雖然兇悍,但是也需要想辦法攀附一個光榮的祖宗以彰顯自己的正統性,這在多方混戰的南北朝時期尤為重要。 本出自匈奴屠各部的劉淵自詡冒頓可汗的後人,一般說法認為是匈奴單于於夫羅的孫子、左賢王劉豹的兒子,母親呼延氏,是如假包換的匈奴貴族出身。但劉淵在并州自立後居然聲稱自己是漢朝劉氏的後代,所謂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誰是炎黃子孫 歷史上少數民族如何認同華夏
冒頓即為後來北族語言中的Baghatur,意思是勇士 匈奴可汗本為欒提氏,屠各氏的劉淵冒為冒頓可汗嫡系後代已經頗為可疑,但他竟然大膽到直接把自己歸為劉漢之後,成為正統炎黃子孫,令人嘆為觀止。永興元年(304),劉淵即漢王位時徑稱我太祖高皇帝、我世祖光武皇帝,還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徹底把匈奴人坐實為黃帝后代了。 當然,給黃帝當便宜孫子的遠不止劉淵。出自鮮卑的慕容氏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即黃帝氏族。雄才大略的前秦君主苻堅出自氐族,然而也號稱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將自己說成是大禹的後代。同樣出自匈奴的赫連勃勃雖然以子而從母,非禮也的理由拋棄了劉姓,但是仍然在詔書中堅持聲稱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音殊中國,姓改姒氏,故從母姓為劉,不但把自己說成是中原後裔,還給出了族屬不同言語不通的解釋。 隨着北魏承繼大統,華北兵燹頻仍的時代暫告一段落。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北魏拓跋氏坐穩了江山,可是它們也急於宣稱自己為黃帝的後代。【北史魏本紀】中明言: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此為號。 【北史】畢竟是唐朝成書的文本,關於北魏的部分主要來源於北齊魏收所撰的【魏書】,難保不會發生漢人自己愣給人家亂認祖宗的事情。只不過從當時的材料來看,拓跋鮮卑是真真切切地參與了認祖黃帝的活動。 拓跋鮮卑認祖黃帝始於拓跋珪。儘管更早的桓帝拓跋猗迤墓碑據【魏書】記載有魏,軒轅之苗裔的說法,但這可能是皇始年間碑出土時人後加的。天興元年(298),拓跋珪遷都平城稱帝,並自謂黃帝之後,以土德王。 其後鮮卑人聲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說法演變得越發複雜,民間甚至出現了拓跋鮮卑乃漢朝降將李陵後代的荒謬說法,不過這一說法並未得到北魏官方認可。【齊書】中就提到,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輒見殺。 真正的轉變還要到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以其漢化改革出名,自然在認祖黃帝的功力上也遠為前代所不及。在解釋為何要從拓跋改姓元時,孝文帝有如下言論: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誰是炎黃子孫 歷史上少數民族如何認同華夏
桃花石汗是黑汗王朝可汗的稱號之一 拓跋本為北語Tabghach的漢語轉寫,意義不詳。後世中亞、西亞乃至希臘經常用此名作為中國的代稱,並出口轉內銷,成為所謂桃花石。孝文帝則成功把拓跋納入了黃帝世襲體系中,變成了后土,不可謂不聰明。 避禍認祖宗 進入隋唐時期,五胡亂華的北族逐漸融入華夏,但是此時又出了一撥新的外族粟特人。 作為一個商業民族,粟特人廣泛分佈於從中亞河中地區(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布哈拉一帶)到中國東北的遼闊地域。起初粟特人多聚族而居,其首領稱為薩保,也對認黃帝當祖宗沒什麼太大興趣。但安史之亂後,中國人對參與作亂的胡人恨之入骨,入華粟特人也不得不想辦法把自己弄成黃帝的後代。 在唐朝中原和江南,粟特人很快為自己找到了新的祖宗。唐朝名臣、書法聖手顏真卿幫人撰寫的【康希銑神道碑銘】裏面記述了康希銑家族的歷史。這個出自西域康居國的康姓家族竟然能把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世居會稽山陰的江南康氏,並將自己的祖宗一直推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而對自己家族近幾代的歷史,碑銘更是說得滴水不漏高祖康宗是山陰令,故居會稽,曾祖父康孝范是南朝陳的江夏王府法曹、臨海縣令,祖父是隋朝的江寧縣令,父親是越州會稽人。
誰是炎黃子孫 歷史上少數民族如何認同華夏
粟特人經商極為廣泛,他們也把伊朗文化帶入了中國 而在安史之亂後粟特胡人的避難所河北地區,漢化壓力則要輕得多。饒是如此,冒認祖宗的現象也漸漸開始出現。曹閏國墓誌中聲稱自己家世□啟鉅鏕,分枝周后,顯然是直接攀上了黃帝。何弘敬則是周唐叔虞之後。 炎帝黃帝都是祖宗 唐朝以後,中華文明進入了相對衰落的時期,對周邊民族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不過冒充炎黃子孫的做法仍然存在。 作為新的北族老大,遼朝的契丹人對粉飾自己為炎黃子孫也非常感興趣。誇張的是,契丹人充當炎黃子孫屬於魚和熊掌兼得既要是黃帝的子孫,也要是炎帝的子孫。【遼史太祖紀贊】就說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而【遼史世表】中又說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由於耶律儼的說法晚於宇文周之書,因此【遼史】作者認可炎帝之後的說法。 非但如此,契丹人自己的墓誌也佐證了他們自認炎黃子孫。【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誌】中提到她丈夫遼聖宗時上京留守耶律污翰裏時尚說:公諱污翰裏,其先出自虞舜。【永清公主墓誌】更是直言:蓋國家系軒轅皇帝之後。 金朝以降,及至元清,少數民族政權的胡虜性質越發明顯,對漢化的興趣也大減。中華的正統不再建立在炎黃後代的基礎之上,炎黃二帝終於停止了收納非典型炎黃子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