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8|回复: 0

[考古发现]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4-2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碑石拓本古代如此高端 现今竟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谈到碑帖时,不禁慨叹

碑石拓本,在中国历史上曾是非常高端的收藏门类,而在当代,却因曲高和寡而陷入寂寥。作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依靠近水楼台的条件,介入碑帖拓本的收藏二十余年,深谙其中的乐趣。收藏拓本,不仅可助收藏者零距离感受秦唐之间一直以碑石为主要流传载体的书法之美,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且还给收藏者提供一种类似于破案的快感:通过一点点的蛛丝马迹,识破版本的年龄、作伪者的伎俩,也是妙不可言的乐趣。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邀请陈根远先生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做了一场题为《陕西古代碑刻与书法》的讲座。记者也借此机会对他进行了专访。

金石有缘:颜氏父子手迹并立

陈根远自幼喜爱金石书画。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1992年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这对陈根远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幸福。大家都说我是将爱好和工作统一在一起的。我也经常跟人说,碑林这个地方,不给钱都来,何况还发工资?

陈根远目前收藏的名碑旧拓已有几百种。《萧思亮墓志》拓本是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件。

在碑林工作,陈根远自然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特别熟悉。颜真卿碑石矗立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便足以令其藏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颜真卿书碑七种。在陈根远看来,颜书的美学底蕴暗合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故此颜真卿书法影响之大、之久,除右军(王羲之)以外,无人可比。为了学习研究碑帖,陈根远收藏有现立于西安碑林的《多宝塔感应碑》、《臧怀恪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以及陕西华阴《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等颜真卿名碑旧本。后来,又得到了颜真卿父亲颜惟贞撰写的《萧思亮墓志》,令陈根远颇有因缘殊胜之感。

萧思亮是颜惟贞及其兄长颜元孙在长安县任长安尉时的上级同事。颜惟贞义深寮旧,追感平昔,在墓志文中称赞萧思亮资灵上善,禀粹中和,言为士则,行成物范。萧思亮墓志应该是存今颜真卿父亲颜惟贞极为珍贵甚至唯一的书法遗迹。颜真卿在《颜氏家庙》中记载父亲颜惟贞曾蒙教于他的舅舅大书法家殷仲容并以书法擅名天下,从颜真卿之为人和萧思亮墓志的书法来看,所言不虚。

萧思亮墓志在清乾隆年间于西安出土,光绪年间被金石学家李宗颢带到广东,后来又被广东大收藏家卢子枢收藏。萧思亮墓志拓本系卢子枢1952年赠送广东碑帖收藏大家潘锡基。

而一个甲子之后,这一拓本又回到西安,张挂于珍藏有颜真卿为父亲颜惟贞所立的《颜氏家庙碑》的西安碑林中的我的办公室,这真的是穿越千年的金石之缘。陈根远不无感慨地说。

宋拓价格高昂

晚清善拓适合民间收藏

广州日报:同一块石碑的碑文,在风吹日晒以及千百次的拓印之后,面目会否渐渐失真?

陈根远:一般来说,名碑经过几百年、上千次的槌拓,往往越拓越瘦。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宋拓还比较丰腴,而到了清晚期,已经被拓得枯槁无神。有些拓本,这些年一直在野外雨淋日晒,斑驳得厉害。如晚清所拓的唐代《圭峰定慧禅师碑》还比较清晰,但一百年之后的拓本早已石花遍布,有断裂和损失的碑面文字,和清末的善拓根本不能比。

广州日报:目前市面上最有价值的拓本是唐拓本吗?明清拓本相对而言数量比较多,是否更适合入门人士收藏?当代的拓本,比如碑林博物馆售卖的拓片,有没有收藏价值?

陈根远:唐拓本现在存世的只有3本,出土于敦煌藏经洞;宋拓本现在流传的往往也朱迹累累,题跋再三,而且价格高昂;而在民间收藏圈,目前能突破清道光的本子都非常少,能收到清、民国的都不错。

西安碑林是收藏碑石的圣地,但现在的政策很严,汉唐的名碑都不允许槌拓,都是以复制品出售,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藏价值,一般人玩玩还可以。

广州日报:碑帖拓本收藏的门槛似乎非常高,是否不具备一定的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以及书法的知识是很难入门的?

陈根远:收藏碑帖对收藏者的文史知识有一定要求。收藏者最好对书法比较了解,认识繁体字。而且从形态上说,碑帖是黑白两色,比较纯净单一,是一种朴素的美。但它蕴含的书法信息、历史内涵都很丰富,中国的书法之美在秦到唐都是以碑帖为主要流传载体。

目前的碑帖价格还趴在地板上

广州日报:在古代,碑帖是收藏的大项,价格昂贵;但为何到了今天,却是地板价?

陈根远:在古代,一个文人的字写得差,会限制其发展,而要想写好书法,首先得购买碑帖作为临摹范本。对各种碑帖书法的优劣进行品评、对其书艺源流进行勾沉、版本时代进行鉴别,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风雅话题,以及学问的重要标志。所以碑帖成为收藏中的贵族,碑帖善本往往比书画价格更高。20世纪30年代,国内某著名文物鉴赏家曾为一册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卖掉了一幅沈周的《吴江图卷》和一幅文徵明的《云山图》。

而当代,碑帖长期在很低的价位运行,这和收藏主体的变化有关。古代的收藏主体是官员,当时的文人、官员跟收藏者是三位一体的;今天收藏的主体则是商人,而我们知道,现在的商人并不能代表最高的文化水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碑帖收藏成了传统收藏大项中唯一价格还趴在地板上的门类。清朝的名碑拓本,现在不过卖万元左右;而民国拓本,如果没什么收藏印和题跋,也就几千元的价格。

不过,近几年碑帖的价格出现了一些回归,特别是当真正的好东西出来的时候,比如去年嘉德的南宋《九成宫醴泉铭》就拍出了八百多万元,现在如果出现明拓,拍个几十万元也不罕见。而从长远来看,我相信拓本的价格增长是必然的。

广州日报: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碑帖拓本,假冒伪劣的比例大吗?辨识的难度如何?

陈根远:市场上伪品比例不低。各种名碑都有翻刻、伪造的本子,比如山东的摩崖、徐州的画像石,包括西安碑林的名碑。

鉴定拓片,非知其真不知其伪。有志于这个板块的收藏者,首先一定得对碑石的原拓有所了解。文物出版社出的碑帖一般是依据原本,是真拓,所以初学者可以根据这个来进行观察,自己买的拓本石花是否自然,缺字、笔画和时代是否吻合等;其次也有一些书可以凭据,比如仲威先生的《中国碑帖真伪鉴别图典》、王壮弘先生的《增补校碑随笔》等。

广州日报: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就像您说的,第四军医大学用牙科材料复制碑石,基本上已经很难鉴别。这些技术的不断完善会不会最终瓦解拓片收藏的稀缺属性?

陈根远:是有这个担忧,但也并非没有一点办法鉴别,那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所以我不主张藏家收藏名碑的现代拓本。名碑往往在国家的博物馆里,国家对珍贵文物的传拓是有要求的;而民间对此无所规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新拓的杀伤力相当大。

什么样的拓本值得收藏?

第一,尽可能选择年代久的,因为相对而言,那时的碑保存得会比较好,有些字没有受损,比如明拓、清拓,可能就比现在的拓本有收藏价值。

第二,有名家递藏过的拓本也会比较有价值。

第三,有些碑石在刚发现的时候,比如清道光年间刚发现时候的初拓本,也特别有文物价值。因为很多碑石到了后代就被损坏,甚至彻底消失了。比如隋代的董美人墓志,拓本还在,但石头已经没有了,永远不可能再进行槌拓了。

拓本真伪辨别

拓本作伪,大概可分为碑石即为伪物、非为原拓而为翻刻本、以晚拓充早拓几种情况。

一.碑石的真伪:鉴定碑刻拓本,先要看碑刻名字,是哪一朝代的。如金石书中查不到(不包括新出土碑刻和宋元以后碑刻),碑刻署年与书法风格又出入较大的,则需要警惕,看是否碑刻本身为向壁虚造。在《增补校碑随笔》等书中附有伪刻碑刻目录,可供收藏者寻找核对。

二.辨别原拓还是翻刻本:欲确认是原拓或者翻刻本,则要与可确信之原拓进行逐画的校刊,方可辨之。比如清晚期至民国,西安碑林周围碑帖铺甚多,各家多翻刻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名碑,其裱本传今也百年上下,品相颇陈旧。曾有一友藏有两本,欣喜相告:所藏归我帝力之力、凿井见泥之凿均守好,当为宋拓。送至碑林博物馆、我的办公室,及展读之,一本较瘦,一本略肥,大形皆在,但不能细看。如肥本首行多宝塔感应碑之感右上一点与横脱离(原刻相联)等,点画多不到位,当为晚清民国翻本。又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翻刻本以明代翻刻为最多,其中以肃府本、王铎本最精,有整石本、亦有横刻帖本,还有并非仿自原石的,如西安碑林博物馆就藏有明代横刻帖本。翻刻本最明显的硬伤是第四行佛道崇虚的道前缀部上两点笔画不中断,而原石是中断的。另外,古碑多有残泐,而翻刻碑石往往也敲敲砸砸,以模仿原碑的石花和泐痕,但较之碑文则通常会显得呆板和不够自然。

三.晚拓冒充早拓:此类作伪有几种方法:

首先是嵌蜡填补,涂墨考据。碑刻不同时代都会有一些损,有时还会有后人的题识。作伪整拓往往是将碑上晚期题跋用蜡填平再拓,以充早期无跋本,但逐字校刊可发现,这种伪本往往未将损泐笔画一一填平。

其次是染色做旧。碑帖伪作往往呈暗灰、浅黄、黄褐色,似乎十分古老,实际上暗灰色可用淡墨水,浅黄色可用茶叶水,褐色可用瓦花汁染出。

再次是题跋印章作伪。早期名人的题跋,往往会使拓本价格大增,也就有了移植题跋和伪造名人题跋的现象。题跋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题跋的书法笔迹是否真实?题跋的内容与拓本是否紧密相符?拓本上是否有题跋人的印鉴?

拓本是否经过名人收藏,往往也会影响拓本的价格。所以,拓本上鉴藏印的真伪也要注意。由于伪造的历代收藏印往往是一次钤盖上去的,故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印鉴印色都一样,违背常理。另外,伪造的印鉴往往篆刻水平低劣,《历代书画家印鉴》、《明清书画家印鉴》、《中国藏书家印鉴》等书可作为参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